朱凡凡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并提出20字的總要求,其中治理有效是基礎,要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的鄉村社會治理格局。這一要求正契合我們當前鄉村社會治理的實際與要求,有其必然性。因為改革開放后,尤其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速,我國鄉村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目前的鄉村社會治理體系已無法滿足農村發展的需求,需要創新治理方式,形成新的治理體制機制,鄉村振興既向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指明了新的方向。本文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鄉村社會治理的基本含義、鄉村社會治理的現狀及問題和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社會治理創新的路徑。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治理;村民自治;社會組織
習總書記在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農村的不平衡不發展問題尤為突出,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這種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主要表現為五個方面,其中之一就是農村基層黨建存在薄弱環節,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強化。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兩個現代化”(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和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要求,而我們目前的鄉村治理還存在很多的問題,隨著鄉村社會的變遷,鄉村社會治理復雜性增強,主要表現為人口結構發生轉變,人民權利意識增強,利益更加多元等,而治理主體和治理方式相對單一,同“兩個現代化”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們要在鄉村振興戰略和中央一號文件的指引下,不斷完善和創新鄉村治理體制機制,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是社會治理格局。
一、鄉村社會治理的基本含義
“社會治理”一詞在近年來受到各界普遍關注,一般理解它都是同“社會管理”比較而言的,因為中央首次提“社會治理”是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指出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在此之前社會建設領域用到的概念還都是“社會管理”。概念運用的轉換是因為思維的轉換,治理和管理體現了兩種不同的社會建設思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兩會”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爸卫怼币辉~源于西方,但是我們在講“社會治理”時要理清同西方語境下的不同含義,要基于我們的文化和制度背景,契合我們的國情、政情和社情。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梢娢覀兊纳鐣卫碇冈邳h委領導下,由政府負責,吸收社會各方力量參與,運用依法治為保障的多種手段的治理。
鄉村社會治理可以說是在特定領域下的社會治理,是社會治理的一部分,相對于城市社會治理而言的,其目的在于維系鄉村社會秩序,增強鄉村社會活力,繼而促進鄉村社會的發展。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以及充滿活力既是鄉村社會發展的一種體現,也是鄉村發展的基礎保障。
二、鄉村社會治理的現狀及問題
1.精英流出造成的治理主體缺失
目前鄉村社會非常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就是人口的大規模流動。人口的大規模流動對于鄉村社會治理來說最大的影響是造成村莊的“空心化”,留在村莊的主要是婦女、兒童和老人等“三留守”人員。流動到城鎮打工的大多都是村莊的青壯年勞動力,這部分人是村莊發展最主要的人力資本。從各地的實踐經驗來看,村民自治實施好的地方有個共同的特點,村干部能力強、有威望,這類干部大多數都是村莊能人或精英。但是目前農村精英處于凈流出狀態,多數的精英離開村莊,村級治理已經缺乏能人來支撐局面,缺乏能人出來競爭,選出來的干部呈現出高齡化的特征,很多村干部對黨和國家的政策缺乏了解,對村莊外部的變化不甚關心,思想觀念落后,很難適應新形勢下農村發展帶來的變化,農村治理“領頭羊”作用不能充分發揮。同時,普通村民缺乏參與自治的意識及能力。調查顯示,農村的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政治參與意識淡薄,缺乏權利意識和民主意識,大多數留守人員不關心村務,導致村莊的公共事務無人過問。
2.公眾參與有限造成村民自治流于形式
《村委會組織法》從1988年實行到現在已30年了。村民自治的核心內容是“四個民主”,即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但是現實中這“四個民主”實踐的并不盡人意,目前主要實現了民主選舉,但是選舉中也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又可以具體分為兩種情況,資源匱乏村的選舉和資源密集村的選舉。前者表現為沒有人愿意當村干部,因為覺得“劃不著”,后者表現為競爭激烈,賄選現象非常普遍。有些行政村,在選舉時,一張“羊肉票”、“一盒煙”就可以換來選票,因為,村民認為選誰都一樣,還不如看得見的東西實惠,這也說明了村民民主意識非常淡薄,不能充分認識到自己手中選票的價值。除此之外還存在村民代表會議難以召開,村務公開存在盲點等問題,使得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只是空口號,“四個民主”變成“一個民主”。
3.基層黨支部建設薄弱造成黨組織領導力不強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在鄉村社會治理中首先要發揮黨的領導作用,前提是基層黨組織建設要過硬,一方面能夠起到領導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作用。各地實踐證明,發展的比較好的村莊都有一個規范化和領導力凝聚力強的黨支部,而發展較差的村莊黨支部的力量都相對比較薄弱。但是目前農村黨支部建設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就是黨員老齡化,吸收和發展年輕黨員困難,黨支部在村莊治理中作用發揮有限等,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4.基層干部和群眾法治意識淡薄造成治理效果不確定
如果說傳統的鄉村社會是禮制社會,那現在的鄉村社會應該是法禮相結合的社會。傳統的鄉村社會,村民生活的相對穩定,長期的生活和交往形成了可以共同遵守的“禮”,現代鄉村社會既有行政機構依據法律對鄉村事務的管理,也有外部力量對鄉村社會的影響,村莊社會不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所以必須要有共同的規則——法律去規范鄉村社會內外部的行為。但是,目前很多地方的領導干部缺乏法治思維,常常打破打破法治的底線,認為“擺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穩定、不出事就是本事”,不管方式合不合法,只要搞定就行,破壞了社會風氣和法治環境。而群眾也遇到矛盾和沖突也首先想到的是上訪而非走司法程序,使得鄉村社會治理的效果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社會治理創新的路徑
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必須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這段話給我們當前鄉村社會治理指明了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1.加強基層黨組織在鄉村社會治理中的領導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推動鄉村組織振興,打造千千萬萬個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培養千千萬萬名優秀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實踐中我們發現給農村送物送錢不如給農村建立一個具有戰斗堡壘作用的黨支部,而一個堅強有力的黨支部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一個信仰堅定且能力強的黨支部書記;二是對黨員的嚴格管理。黨支部書記在基層黨建和鄉村經濟社會發展中起到“領頭雁”的作用,而黨員是一面旗幟,旗子樹立的好、樹的端正才能有號召力,才能真正發揮組織群眾的作用。
2.發揮社會各方力量在鄉村社會治理中的作用
與傳統鄉村治理相比,現代鄉村治理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合作共治,而不僅僅強調某一主體的作用。人民公社時期,鄉村各級黨政組織在鄉村社會治理中是處于絕對優勢地位的“一元”主體,他們治理范圍非常寬泛,從生產到社會,人們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在黨政的管理控制之下。改革開放后,農村社會治理主體逐漸多元化,鄉村黨政組織不再是單一的治理主體,農民群體、社會精英、社會團體、農民合作組織、企業等都在鄉村治理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是,從實踐來看,作為基層政權的鄉鎮政府和村民自治組織在鄉村治理中仍起著最為關鍵的作用,其他治理主體的力量還相對薄弱,主要表現在農村社會組織發育不足以及沒有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大力發展農村社會組織,包括重視婦聯、共青團等準政治類的組織、專業合作社這里經濟服務組織以及公共衛生、治安保障等群眾組織,以及公益類志愿者組織,來滿足農村社會治理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政策,提升公共服務質量。
3.增強留守人員的在村民自治中的積極作用
目前農村的這種人口結構在短時期內不課,不可能很快改變,留守人員仍然是村莊治理中的主要人群。針對這種情況,有意識的培養留守人員的自治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的鄉鎮基層政府及婦聯可以有意識的培養村莊“女能人”來帶領留守人員組織起來共同治理村莊,例如合陽縣的女村官起到一個非常好的帶動示范作用,涌現出全國人大代表合陽縣黑池鎮五豐社區黨總支書記雷溫芳、合陽縣百良鎮陌西村黨支部書記李林潔、合陽縣王村鎮聯合村黨支部書記王培青、合陽縣花園社區黨支部書記呂曉梅等一批優秀的女村官,她們在帶領村民發展經濟、改善村莊面貌,抓村莊精神文明建設、豐富村莊文化生活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加強“三治”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方式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F代鄉村社會是“法禮社會”,不同于傳統鄉村完全封閉又熟悉的社會,也不同于現代城市陌生人的社會,是一種開放的熟人社會,所以既需要現代社會的法治,又需要熟人社會的“禮制”。法治是現代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標志,可以提高治理效果的確定性;德治在弘揚正能量、解決法律邊界之外的矛盾糾紛又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發揮法治在鄉村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最關鍵的問題在于增強基層干部群眾的法治意識,增強法治意識不在于灌輸式的普法,而是實實在在的用法治手段去群眾之間的矛盾糾紛。例如富縣的“村民說事,法官說法”,以及浙江、山東等地的法治村長模式都起到很好的效果。德治中榜樣的作用很重要,應當在群眾中樹立德治先進典型,并進行一定的獎勵,加大對典型人物的宣傳,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黨的十九大報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2]《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8年1月2日
[3]陸益龍.《鄉村社會治理創新 現實基礎、主要問題與實踐路徑》
[4]黃家亮.《當前我國農村社會變遷與基層治理轉型》、《社會建設》,2015年第6期
[5]郎友興.《村政的現狀與鄉村治理的走向》、《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02期
[6]任中平、王菲.《城市化進程中的鄉村治理》、《黑龍江社會科學》,2016年第1期
[7]賀雪峰.《新鄉土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9
[8]費孝通.《鄉土中國》.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