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努力推動“放管服”改革,在重點領域取得了較大突破。今年兩會,國務院啟動了政府機構改革,為“放管服”改革提供了新的方位和起點。因此,筆者試圖通過轉變理念,深化簡政權、創新事中事后監管、以人民為中心提供公共服務等入手,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釋放改革的紅利,切實提高人民群眾和企業等社會主體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關鍵詞: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
一、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大意義
1.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是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路徑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1]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再次被明確為行政體制改革的總目標,而服務型政府建設與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是內在統一的。“放”就是要簡政放權,政府該管的要嚴格管起來,不該管的就要敢于放權,政府要在服務市場、服務社會、服務大眾方面更好發揮作用,因此,簡政放權是為了服務。“管”就是要放管結合,把該管的管起來,管好,放管結合也是為了服務。“服”就是優化服務,它是政府職能轉變的核心。“放”與“管”是手段,“優化服務”才是目的。因此,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是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路徑。
2.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
放管服"改革旨在推動政府職能深刻轉變,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一場重塑政府和市場關系、刀刃向內的政府自身革命。[2]要讓政府多放手,市場出好手,政府把更多決策權還給市場,還給社會,依靠市場手段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效率,真正做到審批更簡、監管更強、服務更優,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使之更加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
3.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必要任務
轉變政府職能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關鍵在于抓住放管服這個牛鼻子。放管服改革推動政府職能發生深刻轉變,在破解政府職能缺位、錯位、越位問題上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因此,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放管服改革與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二者相輔相成,內在一致的。
4.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是適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內在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對于社會主要矛盾做出全新判斷: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總體來看,我國社會矛盾的變化對“放管服”改革提出三方面要求:一是要釋放改革紅利,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要統籌推進改革,破解改革的不均衡。三是要提高人民群眾對改革的參與度。[3]這是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給政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二、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1.簡政放權不到位,重數量輕質量,不配套不銜接等問題仍然存在
一方面各級政府部門不斷公布簡政放權的清單,另一方面,一些群眾仍覺得“不解渴”,達不到為企業提供方便、為市場增添活力的目的。簡政放權質量不高,偏重放權的數量,忽視放權的質量;一些地方、部門以放權的名義去下放任務、下放責任;簡政放權不到位、不徹底,放權措施不配套,影響簡政放權的效果;行政審批仍然很多。
2.放管結合有缺位,導致監管真空、監管迷茫的現象
政府工作人員履職不到位,監管迷茫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從紀檢監察部門通報的違法違紀案件來看,出現問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監管不足,屨職不到位,失職瀆職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對取消或下放的審批事項缺少監管,出現監管迷茫和本領恐慌的現象,進而導致管理脫節和監管缺位;審批事項下放時,缺乏配套管理和服務措施,基層接住、管好面臨一些困難。
3.政務服務體系還不完善,距離社會需求還有差距
個別工作人員缺乏為民服務的意識和宗旨情懷。十八大以來,政府系統作風和行政效能都有了明顯改善,從現實來看,仍有個別工作人員存在懶政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作風不實的現象;許多政府部門之間缺乏信息互聯互通,形成信息孤島和數據壁壘,阻礙了信息資源的綜合利用;對營商環境認識不到位。一些地方把優化營商環境的重點放在優惠政策、政府補貼上,在和企業開立運營等相關的政務服務上則顯得薄弱。
三、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存在問題的應對之策
1.進一步轉變理念,以壯士斷腕精神把“放管服”改革向縱深推進
深化改革,改到深處是利益。因此,推進改革的復雜程度和難度可想而知。但當改革直面解決人們的公平焦慮,讓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未來,重塑利益格局就找到了最大公約數與社會情感的共鳴點。[4]上下同欲者勝。只要最大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上下聯動,一定能出奇制勝。
2.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簡政放權,為企業“松綁”、為群眾“解絆”、為市場“騰位”
首先,我們應堅持開門搞改革,引入第三方,讓老百姓參與到改革進程中來,以群眾和企業生產生活最密切、反映最難辦、辦件量最大的事項為重點突破口,確定改革切入點,提出解決方案,讓改革更加接地氣更有實效,實現從注重數量到提高含金量的轉變。其次,探索實行“證照分離”,清理這些被后置的行政審批事項,破解準入不準營的問題,打通企業進入市場最后一公里。第三,強化督查落實,嚴格考核,將放管服改革納入部門年終考核的重要方面,結合三項機制的運用,與干部任用掛鉤,落實責任,傳導壓力,讓改革見實效。
3.創新和加強監管 ,放管結合,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放權不放任,就得靠監管。作為政府而言,第一,要當好市場規則的制定者、維護者,制定出真正好的規則并嚴格執行,創造和維護公平競爭的環境。第二,創新監管方式,進一步完善雙隨機一公開機制,在共享信息的基礎上,各地著力推動跨部門“雙隨機”綜合監管,聯合懲戒。第三,監管需要政府部門聯合,也需聯合人民群眾。充分調動了社會公眾、媒體、企業等多元主體參與市場監管的積極性,營造了全民共治共享的氛圍。第四,利用大數據,實施智能化監管。比如,針對“天價魚”“天價蝦”現象,貴陽市工商局開發重大輿情事件預警系統。通過提前干預,保護消費者權益,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5]
4.優化服務,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首先,緊貼群眾的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這樣,政府才能把工作做到群眾的心里去,才能得到群眾點贊。第二,利用互聯網+,優化服務流程,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推進行政效能革命,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打破信息孤島和數據壁壘,讓政府不同部門之間的問題在政府系統內部解決,內部消化,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第三,突出問題導向,補齊短板,加強營商環境建設。要盤點放管服改革的成果,簡政放權不配套、不到位、不銜接的,強化督查,使好的政策能落到實處。第四,優化工作流程,創新工作方法,搭建服務平臺,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甘當服務企業的‘店小二,企有所呼,政有所應,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
參考文獻:
[1]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l,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10-27 19:30.來源:新華社
[2] http://www.gov.cn/premier/2018-07/30/content_5310406.htm,李克強在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 轉變政府職能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2018-07-30 11:21.來源:中國政府網
[3]楊凡、趙建濤.甄貞緊扣新時代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8年5期
[4]http://news.k618.cn/guonei/201410/t20141003_5675332.html,王斌來、禹偉良.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深度 劍指利益破藩籬.來源:人民日報,作者:程遠洲.2015-07-27 22:26:28
[5]貴陽大數據市場監測監管平臺:喚醒“休眠”數據.2017-08-17 11:13:05http://wemedia.ifeng.com/26357852/wemedia.shtml
作者簡介:
鄭國寧(1985--)女,陜西銅川人,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