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黨要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毫不動搖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在這一偉大的歷史進程中,各級黨校作為黨員干部思想理論教育的主陣地、黨性鍛煉的大熔爐,承擔著為黨員干部及時補鈣鑄魂、錘煉黨性的艱巨任務,各級領導和黨校的管理者們也大多把“科研咨政”和服務中心工作置于最顯眼的位置,尤其在地方中心工作突顯出空前繁重之時,黨校往往會成為集中抽調人力財力和物力的重要部門。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因受師資、信息技術條件、社會角色和自身所處的環境與現實方位等因素的制約,縣級黨校在應對理論教育培訓(含課堂教育和社會宣講)、科研咨政和參與縣委政府中心工作等多重壓力面前,往往容易“顧此失彼”“揀了一瓣丟了一蔓”,費力不討好。因此,縣級黨校應該將主要精力集中于教育培訓和科研咨政,尤其是要看護好“教育培訓”這個大舞臺,為地方貫徹落實黨的戰略決策部署培訓出立場堅定的實踐人才,甘當黨委政府的“思想庫”“智囊團”。
一、集中精力組織教育培訓是各級黨校的基本職責
黨校作為教育培訓黨員干部主渠道和主陣地,從她成立之時起就自覺承擔著高舉馬克思主義理論偉大旗幟、團結帶領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朝著民族獨立富強民主而奮斗的艱巨重任。解放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各級黨校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認真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深化以教學為中心的各項工作改革,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武裝廣大黨員干部頭腦的歷史重任,在黨的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著其他職能部門無法替代的作用。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有新征程新目標新使命,新時代也面臨新矛盾新問題新挑戰,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觀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宏偉目標,以及中共中央《關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決定》提出的“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既要整體把握、全面系統,又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把著力點聚焦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上,聚焦到5年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和發生歷史性變革上,聚焦到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論斷的深遠影響上,聚焦到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的重大決策部署上,聚焦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是深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擁護和信賴的領導集體上,聚焦到習近平總書記是全黨擁護、人民愛戴、當之無愧的黨的領袖上。”既為新時期我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同時給各級黨校和黨校教師提出了極其重大的時代課題,和光榮而神圣的歷史使命。
各級黨校要適應新時代新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始終把黨的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作為黨校工作的首要任務,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充分發揮好黨校在黨的理論教育上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和在黨性教育上的大熔爐作用,真正使黨校成為黨員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紅色殿堂,在加強領導干部意識形態教育中必須堅持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發揮好“主陣地”“大熔爐”作用。習近平總書記也鮮明提出:“黨校、干部學院、社會科學院、高校、理論學習中心組等都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必修課,成為馬克思主義學習、研究、宣傳的重要陣地。”
按照黨校培訓層次和對象的劃分,縣級黨校主要以鄉村基層干部為培訓主體,圍繞黨在新時期的中心任務、抓好基層干部隊伍的思想理想信念教育,是縣級黨校新時期必須承擔的主要任務。鄉村基層干部通過縣級黨校的系統培訓,煉就“金剛不壞之身”,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風浪考驗面前無所畏懼,在各種誘惑面前立場堅定,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新農村建設(文明鄉村建設)、脫貧攻堅、全面小康、民族融合和團結等艱巨任務,是黨對縣級黨校的基本要求。為實現這一目標,縣級黨校在教育培訓中必須緊扣黨的十九大精神,強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教育,加強黨性教育和黨史、國史教育,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把清廉教育、道德教育作為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要把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納入培訓的基本內容,認真剖析黨內“四風”產生的根源,充分認識其頑固性、反復性,真正解決黨員干部的作風問題,達成習總書記在糾正“四風”、加強作風建設重要批示中提出的“領導干部要帶頭轉變作風,身體力行、以上率下,形成‘頭雁效應,在即將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要力戒形式主義,以好的作風確保好的效果”的要求。僅以湖南沅陵縣為例,截止2017年底,全縣23個鄉鎮490多個村社區,全縣副科級以上干部接近1500人、村社區書記主任近千人、黨員29000多人,從完成黨對基層干部的培訓目標看,縣級黨校任重而道遠。
二、縣級黨校的先天性局限要求教師專注教育培訓
當前,在紛繁復雜的社會面前,縣級黨校自身存在著諸多的先天性缺陷已經凸現,時刻制約著縣級黨校的服務能力的水平。
1.理論儲備和研究方面存在著先天性營養不良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作為黨校的主業主課,所謂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就是引導培訓對象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學深悟透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掌握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高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當前特別是要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學深悟透《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卷、二卷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進課堂、進教案、進頭腦。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因受編制、經費和條件的限制,縣級黨校教師們的學科背景雖然會有差別,卻因黨校培訓的內容和要求基本一致,即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因而平時的教學準備和具體服務基本處于“萬金油”和“救火員”的狀態中,不論哪個學科哪個崗位出現需求,教師都得臨時“救急”或“救火”,因此,對他們而言,只有平時能勝任“救火隊長”角色的人才有可能是單位的“骨干”。這種狀態下,不論是深入系統的消化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及其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還是直接參與地方黨委政府謀劃決策的各個環節,對他們都已是高不可攀的目標,又何談開展具有前瞻性的獨立思考和探究呢。
然而,搞好教育培訓又時刻離不開科研的引領和推動。黨校教師在學識抬高的培訓對象和日新月異的知識面前,組織開展課堂教學和理論宣講必須有扎實淵博的基礎知識、寬闊的理論視界,這對教師科研工作拓寬領域和創新思路提出了挑戰,成為黨校教師開展科研的“隱形動力”。扎實深入的科研又是黨校教師搞好課堂教學和理論宣講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縝密深刻的科研,不僅黨校的課堂有可能失去“靈魂”和生氣,“為黨委政府決策服務”的科研咨政作用也必將成為“空中樓閣”“水中月鏡間花”。因此,具有較高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教師,必然會將自己所承擔的專題教學內容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結合到當地的社會實踐中去,經過深刻透徹和縝密的思考得出新的思想成果,教學方式和手段也會不斷創設出新意。
3.始終堅持教師的“主體地位”不動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黨校所有財富中,教師和其他各類人才是最寶貴的財富。”經過長期的培養,黨校已經培養和集聚了一大批政治強、業務精、作風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骨干人才,在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主陣地,黨校的培養對象是黨員干部,實施培養的主體是教師。在這里,學校的建設和發展是平臺,教育教學過程是主線(或載體),科學研究是確保質量提高的前提,而教師的作用才是不可忽視的關鍵因素。如果沒有素質高、業務硬、作風優的教師隊伍,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教育培訓,勝任黨和國家的要求也就更是無法想象的。因此,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實踐中,縣級黨校必須牢固樹立并遵循“辦學以教師為本,培訓以黨的要求為綱”的辦學理念,為教師們開展馬克思主義學習研究宣傳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和智力支持,才有可能在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實踐中辦出水平,辦出特色,真正成為黨委政府的“思想庫”,完成黨對干部教育的基本目標。
現階段,縣級黨校要根據事業單位改革的要求,果斷調整現有的非專業技術人員占比過高的問題,優化教職工隊伍結構,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到黨校教師隊伍中間來。要采取得力措施推進學科建設,推行“名師工程”,建立健全縣級黨校學科學術帶頭人制度,從而提升黨校的影響力和教師的知名度。切實加大黨校教師的交流力度,選派有一定理論基礎和發展潛力的教師到上級黨校、普通高校、科研機構或黨政機關跟班學習,提升他們的理論素養和戰略視野,選派有一定潛質的骨干教師到鄉村兩級掛職鍛煉,讓他們深入實際,接觸群眾,增加社會閱歷,在社會實踐中進一步增長才干和本領,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切實推行黨校系統職稱改革,為縣級黨校優秀教師晉升高級職稱開設“綠色通道”等,極大地調動教師“安心從教”“樂于科研”的積極性,確保教師全身心走上黨校事業發展的前臺,成為黨校事業發展的真正“主人”。
作者簡介:
李生江(1965--)男,土家族,大學文化,湖南沅陵縣委黨校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黨的建設、縣域經濟和區域(民族)文化,主持和參加過多項社科規劃課題研究,有多篇文章發表或獲獎,著有《辰河湯湯》(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年9月)、參編《沅陵旅游資源與旅游產業發展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08年1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