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鄧小平同志早在三十多年前就認識到旅游業的發展與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并在七十年代末就形成了完整的旅游經濟思想體系。這些思想在旅游業日益發展的今天來看,不僅不過時,而且具有特別深遠的意義。蕪湖近年來也在著力發展旅游業,深刻領會鄧小平同志的旅游經濟思想中的“重視政府的主導作用、多渠道籌集資金、注重培養人才”等觀點,對蕪湖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旅游;產業;發展
鄧小平同志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同時也是國內旅游業發展的最早提倡者和奠基人。鄧小平對于我國旅游業發展的最大貢獻在于他早在三十多年前就認識到旅游業的發展與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他就明確了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把當時被絕大多數中國人忽視的旅游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支柱產業來抓,并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旅游經濟思想體系,為我國旅游業未來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不斷提高,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與此同時,居民消費能力也逐年提升,帶動了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國內旅游人數逐年增加,旅游收入持續快速增長,旅游業產業規模不斷增長,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2017年國內旅游人數達到50億人次,同比增長12.64%;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 5.40 萬億元,增長 15.1%(如圖1)。從旅游業增長速度來看,2008年以來,各年度我國旅游業總收入的增長率均高于GDP增長率。(如圖2)旅游業已經逐漸成為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旅游消費也成為增長最快的居民消費領域之一,成為拉動內需增長的一只重要力量。事實證明,鄧小平同志發展旅游經濟的思想具有高度的前瞻性,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和潮流。
由于旅游業是一個關聯性極強的產業,它的發展不僅可以帶來大量的直接效益,也可以通過聯動作用,刺激其他產業的發展,帶來國民經濟的共同繁榮。因此,各地都把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發展的重點來著力打造。蕪湖市也不例外。早在2009年底,蕪湖市政府就出臺了《關于加強旅游業發展的政策》。在政策的引導下,蕪湖的旅游體系更加完善,旅游經濟不斷升級,在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貢獻力不斷增強。在旅游業日漸繁榮的今天,重新認識領會鄧小平旅游經濟思想,對于蕪湖市旅游業未來的持續健康發展,打造蕪湖旅游的升級版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鄧小平旅游經濟思想的形成
鄧小平第一提出旅游業發展問題是1978年 10月 。他在對民航總局、旅游總局的負責人發表的“要大力發展民航、旅游業 ”的講話中, 初步闡述了他發展中國旅游業的獨到看法。這一講話高屋建瓴,與當時傳統的旅游發展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以看做是鄧小平旅游經濟思想的初步產生。1979年 1月鄧小關于旅游業又先后發表了三次講話,主張要把旅游業當成一個重要的產業來抓,并為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搭建起了基本框架。1979年7月,鄧小平同志徒步登上黃山,他在囑咐當地領導重視發展黃山旅游的同時也就整個中國旅游業的發展發表了重要講話。從1978年10月到1979年7月,短短的10個月時間,鄧小平連續五次集中、系統地闡述了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有關發展中國旅游業發展的觀點的思路,最終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旅游經濟思想體系。
二、鄧小平旅游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
1.要積極發揮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鄧小平指出在當前我國經濟還不是很發達,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不是很高的情況下發展旅游業,要特別注意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政府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的首要任務就是調動當地跟旅游相關的各部門的積極性主動性,號召大家團結一致,形成合力,共同創造旅游業的繁榮;另外,政府需要做好總體規劃工作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防止個別部門和單位盲目開發造成的浪費和旅游資源的破壞;再者,政府要努力為旅游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條件。制定扶持政策、促進旅游業發展。
2.把旅游業辦成綜合性產業
每一位游客在旅行的過程中都必然離不開吃的、住的、行的、玩的以及購物等方方面面,這就涉及到很多企業和部門。因而旅游業是個涉及到很多行業的綜合性產業。1979年鄧小平就指出,旅游業是個綜合性的行業,不能受制于傳統模式下嚴格的行業分工,要打破行業界限,跨部門跨行業綜合發展。同時他還指出要認識到旅游業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努力發揮旅游業的聯動作用,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要利用旅游業的資源優勢,創造出相關產品優勢、市場優勢以及經濟優勢 ,把旅游業發展成大產業,為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3.重視環境保護,重點開發紅色旅游和生態旅游
鄧小平指出,旅游業主要依賴的就是環境資源。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悠久厚重的人文環境是旅游業發展的前提和必然。不注意保護好環境,亂開發及過度使用都會旅游業漸漸失去根基,而喪失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因此鄧小平同志在談話中多次提出開發利用的同時要保護好風景區,還強調要努力提高普通人的環保意識,采取措施改善生態環境,并大力發展綠色生態旅游。還要保護文物古跡,開發紅色人文景觀,打造紅色旅游線路和景區。把紅色旅游把和綠色生態自然景觀結合起來,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的同時擴大革命傳統教育。
4.多渠道籌集資金
鄧小平提出旅游業發展的初期,要國家加大投資。他認為搞旅游首先要建好賓館,資金短缺可以先引進僑資、外資,等到條件允許就可以自己發展。他認為,引進僑資、外資,不僅可以滿足旅游業初期發展的需要,其他行業的發展也需要。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大量外資被引進,迅速解決了旅游業發展中資金不足問題,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旅游業的興起和發展,也帶動了其他行業加快了對外資的引進。
5.重視旅游人才隊伍建設
鄧小平同志認為高素質人才隊伍是旅游業的發展不可或缺的。他提出發展旅游業要在人才問題上解放思想,壓迫敢于用人,特別要重視啟用一些有闖勁,有活力,辦法多,腦子活的人,不能光憑老資格。他還特別談到可以聘用外國人。旅游業的市場競爭性很強,它發展的是否成功,能否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關鍵在人才。旅游業要想快速健康發展,就需要打造一支有文化,有素養,有良好的服務意識和熟練掌握旅游相關專業知識的人才隊伍。任何地方要想發展旅游業,都首先要把引進、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放在發展旅游業的重要位置。
三、發展鄧小平旅游經濟思想,打造蕪湖旅游升級版
近年來,蕪湖市旅游業發展成績喜人,發展勢頭強勁,是省內三大旅游中心城市之一。旅游業是目前蕪湖市第三產業發展的重點,也是蕪湖市優先發展的五大現代服務業之一。2017年全年蕪湖市共接待國內外各類游客4879.43萬人次,實現旅游業總收入606.12億元。至2017年末共有旅行社79家;星級飯店29家,其中三星級及以上達到24家;A級及以上旅游景點(區)共有32處,其中4A級及以上9處,5A級景區1處。旅游業在蕪湖整個經濟發展中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貢獻,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同時,蕪湖旅游業的發展還加大了城市知名度,也提升了本市居民的生活品質。但蕪湖旅游業的發展與全省三大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與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全市人民的期望以及蕪湖經濟發展現狀與自身區域優勢之間仍然存在著差距,還存在著諸如很多旅游景點內容蒼白,缺乏文化底蘊;各旅游景區之間關聯度不高,幾乎沒有交流與合作;可供選購的旅游商品品種稀缺且缺乏地方特色;在旅游開發上利用外資程度不夠,政府投入力度也不大,同時旅游相關人才匱乏,景點地區特色不明顯,文化資源開發整合程度不高,空間布局不合理等問題。因此,深刻領會鄧小平旅游經濟思想,對當前推動蕪湖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打造蕪湖旅游升級版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1.合理規劃空間布局,做好蕪湖旅游業發展的總體策劃工作
蕪湖旅游發展當前以“方特”、大浦農業生態觀光園為主,鳩茲風景區、赭山風景區、天門山等旅游景區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全市旅游景區缺少整合和互動,形成方特“四園”熱鬧火爆、其它景區卻門可羅雀冷的反差。為此,政府部門首先要做好旅游業的總體策劃工作,合理規劃旅游業的空間布局。可以以“歡樂蕪湖”為品牌,以主題公園為主要內容和特色,以先進文化為導向,打造現代文化旅游集聚區。充分利用蕪湖現有的文化資源,打造歡樂世界、夢幻王國、水上樂園、東方神話四園為一體的高水平主題公園集群;再輔以奇瑞汽車文化公園、大浦農業生態觀光體驗園、探險主題公園、美食文化樂園,陽光半島文化影視主題公園、利海文化旅游生態園(原陶辛水韻)等新型文化旅游項目,形成現代文化旅游產業的集聚效應,做到“人無我有”,真正實現產業發展的差異化、特色化、集群化。在布局上注意在蕪湖的各個景區間形成聯動,串聯起馬仁奇峰景區、丫山花海風景區、天門山風景區等自然風景區,這樣就可以把各種旅游形態結合起來,實現旅游“區”“點”結合,以此留住游客,把原來的“一日游”變成“多日游”。從而實現旅游產業鏈的延伸擴大,更大程度提升旅游附加值。
2.培育龍頭企業,開發旅游產品,帶動產業發展
旅游業是個綜合性產業。旅游業中的龍頭企業在整個產業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龍頭企業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品牌價值、技術力量和市場優勢,把分散的、小規模的生產經營集中起來,改進工藝水平、提高產品技術含量,擴大生產規模,從而帶動整個產業水平提高。所以,要想更好更快地發展一個地方的旅游業,首先要具有超前眼光,注重培育潛在龍頭企業。對現階段規模不大,但具有獨立知識產權、高科技項目、良好營銷模式,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要大力支持,特別是文化和科技融合開展較好的企業,最具備良好的前景和跨越式發展可能。可以圍繞華強旅游品牌效應,進一步引進大型文化旅游類項目落戶,以便延長游客在蕪時間。同時可以從政策上鼓勵其他中小企業為蕪湖文化旅游業進行配套服務,開發生產影視、動漫等旅游衍生品和工藝品,提升蕪湖旅游產業的附加值。蕪湖市有不少特色旅游商品,如鐵畫、三刀(剪刀、菜刀、剃刀)、傻子瓜子、香菜、烤鴨、酥燒餅、小籠湯包等。但開發不夠,缺少品牌、宣傳、和利于攜帶的包裝方式,很多來蕪的游客根本就沒有機會知道這些商品,更不用說購買了。因而使得這些商品始終走不出蕪湖。現代社會,“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想提升旅游業的附加值,促進旅游商品的銷售,就必須按照“突出特色,樹立品牌,強化市場,提高效益”的原則,鼓勵引導相關企業加強旅游產品設計、生產、營銷,加大宣傳力度,提高這些旅游商品的知名度。
3.大力開發人文旅游和生態旅游
蕪湖文化遺產十分豐富,為人文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蕪湖現有不可移動文物706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共180處。如繁昌人字洞、南陵大工山銅礦遺址等。蕪湖市有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16項,其中“蕪湖鐵畫鍛制技藝”“無為魚燈”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無為剔墨紗燈”“梨簧戲”“南陵目連戲”“南陵十獸燈”“繁昌民歌”“中分村徐姓祭祖習俗”等14項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古代的周瑜、李白、張孝祥、湯顯祖等名人留下的文化蹤跡;有現代陳獨秀、王稼祥、李克農在這里從事革命活動;有獨具特色的地方小吃等美食文化,還有湖塘縱橫的水鄉風景、亞洲規模最大的第四代主題公園方特“四園”,以及以奇瑞為代表的民族汽車文化。這使得蕪湖人文旅游和生態旅游的共生發展、聯動發展具備了最基本的條件和優勢。
例如可以通過建設遺址展館展現蕪湖古代文明中的亮點:大工山銅礦遺址可以建設為古銅礦遺址公園。可以以王稼祥紀念園為龍頭,打造從王稼祥紀念園到戴安瀾烈士墓再到新四軍三支隊司令部和馬仁奇峰景區的紅色旅游線路。可以結合美好鄉村建設,利用蕪湖獨具的的江南水鄉風光,建設生態良好、特色鮮明的諸如農家樂、農業觀光,農業采摘等項目,大力發展生態旅游。
4.多管齊下,豐富蕪湖旅游業發展的資金來源
各地旅游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政府的扶持。雖然蕪湖市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總體上來說力度還不夠大,扶持還不夠到位。特別是財政資金支持方面,目前還限于稅收優惠和獎勵,方式比較單一,不夠靈活、豐富。因此為支持旅游產業的發展,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豐富財政支持方式。除了增加支持旅游業發展的財政總體資金規模以外,還要在方式上有所創新,多角度多方面地為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持。一是對旅游企業的技術創新、產品研發貸款給與一定的利息補貼和擔保費用補貼。二是財政加大對高職、大專院校的跟旅游業發展相關的專業的經費投入力度,重點培養旅游方面的專業人才。三是給與旅游企業培訓費用資助,鼓勵企業培訓急需的上崗人才。
另外,政府還要充分利用直接融資這一方式,積極力推有實力的旅游企業上市融資,搭建平臺幫助旅游企業發行集合債券籌集資金。在招商引資中,注重引導外資對文化產業的投資,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
5.完善人才引進、培養機制
雖然近些年蕪湖高校開始設置旅游產業的相關專業和學科,但大學教育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教授,卻忽視實踐技能的鍛煉。很多畢業的學生不能立即適應企業的崗位需要,短期內人才短缺與產業發展的矛盾仍然突出,企業面臨巨大的人才缺口。專業人才的緊缺,除了在專業性培養上存在欠缺外,找不到合適的機會讓學生鍛煉是一個重要問題。學校在教學中應該多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時間,提高實際應用的能力。各高校學校可以組成跨校聯合體,共同舉辦實驗班,每年選拔一批學生進入實驗班。采用名師指導、小班教學以及跨校選課、學分互認等方式開展教學活動,通過設立雙學位或輔修專業等多種形式,推動旅游文化產業相關專業教學改革。再者,政府搭建旅游產業人才職業培訓的共享平臺,鼓勵企業與社會培訓機構聯合,發揮它們在員工在職培訓中的重要作用。行業組織、社會辦學機構培訓與其他學校相比的優勢在于它們更注重于實踐能力的提高和知識的更新,包括自主學習能力、靈活運用知識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可以舉辦不同期限、不同內容、不同層次的旅游人才培訓班次,最大限度滿足企業的各種需求。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國家旅游局編 《鄧小平論旅游》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
[2]前瞻產業研究院.《2018-2023年中國旅游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https://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459/180416-06a5d804.html
[3]《2017年蕪湖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4]打造“歡樂蕪湖” 豐富江城旅游體系 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3/11/07/006198786.shtml
[5]廖軍華.《鄧小平旅游經濟思想價值再認識》、《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6]馮春艷.《鄧小平旅游經濟思想研究》、《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6年第 3期
[7]陳培、裴捷鳴等.《蕪湖文化產業瓶頸問題研究》(2011年蕪湖市政府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