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勤
學會學習,學會求知是當代人要適應社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最重要的能力。小學階段,學生的可塑性較強,是培養學生數學自學能力的最佳時期,是將來學生學習發展的基礎,在這一階段養成的學習習慣和培養的學習能力都對學生的整體發展有很大影響。因此,從小學開始對學生進行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不僅對當前階段的學習有益,也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有很大幫助,根據多年教學的經驗總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注重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學科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自學最好的引導者。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小,正處于好奇心強,愛玩鬧的階段,如果教師能夠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那么學生就會自動進行自主探究、主動學習。因此,開發教材的有趣內容,創新教學方式,營造有趣的課堂氛圍等都是教師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可靠方案。首先,知識教學以教材為依托,教師對教材興趣內容的開發直接決定學生對該學科的興趣;其次,教師的教學方式進一步影響學生的學習欲望;最后整體的課堂氛圍決定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師適時的表揚、鼓勵,對學生學習給予肯定的評價,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總之,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一定條件下培養起來的。只有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
二、培養自學能力,應注重學法指導
在數學自學的過程中,如果只布置給學生自學的內容,沒有相應的指導,是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的。一般的學生在自學時,往往只是走馬觀花,隨便翻翻書完成任務就罷了。我認為在初始階段教師應該利用上課時間和學生一起自學,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自學。
在課堂上必須使他們有效地把耳、目、腦、口利用起來,教給他們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他們獨立學、思、用的能力。課堂上讓學生聽講時要邊聽邊記,動手畫、圈知識要點。不僅要認真聽老師講,還要認真聽同學發言,聽同學發言中存在什么問題,及時指出問題所在,師生一起探討糾正。為了訓練學生聽的能力,低年級時我經常讓學生輪流上來報 20 以內加減法和表內乘法口訣的口算題,學生直接說出得數;教師口述應用題,讓學生直接寫出算式,并分析每一步計算的理由。其次,要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觀察習慣。凡是學生通過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識,教師可以不講或適當點撥,在教學中可以提供學生充分的觀察材料。觀察材料要準確、鮮明,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由教師指導學生觀察,給學生適當的提示,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作出判斷。
課堂上要促使他們動腦筋,使學生對老師的問題人人都愿意去想,為此,我設立了獎勵辦法,根據同學們課堂上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以及他們的表現發勵志幣,定期對勵志幣獲得的情況進行公布、表彰和鼓勵。同學們上課回答問題都非常積極,從而便于教師進行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語言是表達思維的重要方式,在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多說,要想說得好,說得準,就要認真聽,仔細看,動腦想,能把自己所學的知識用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就說明他們在課堂上真正聽懂了。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在課堂上進行分層教學,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讓他們在課堂上人人有發言的機會,享受成功的喜悅,盡可能由“知其然”經由課堂而達到“知其所以然”。
三、培養學生數學自學能力要從低年級做起
自學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教學實踐中反復訓練,逐步培養起來的,又在學習實踐中反復運用不斷提高的。低年級數學教材插入很多彩色圖片,就是吸引小學生看的,許多知識是用圖來說明,所以要先啟發學生看圖的興趣,教給學生怎樣看圖,引導怎樣思維,怎樣分析圖意。教師要及時總結,重點講解:例如,我教 10 以內數的加、減法時,在備課時,我挑選了幾幅適合兒童觀察、思考、分析的圖畫,把它制成動畫課件,上課時,我把課件展示在學生面前,由于這些圖畫色彩鮮艷,人物形象生動,非常貼近生活,很受學生歡迎,這樣學生對看圖有了濃厚的興趣,然后,教會學生怎樣看數學書上的圖,看數學書上的圖跟看小人書上的圖不一樣,看小人書上的圖,主要是看情節,看數學書上的圖,是看數量和數量之間的關系。看圖上畫的是什么,數一數有幾個,邊看、邊想、邊說。看不明白的可以問同學或老師。這就是培養低年級學生自學能力的最初的做法。這樣做,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逐步提高了。
四、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一般的孩子對老師都存有一種敬畏心理,除非是天性十分活潑的學生。這種疏遠的師生關系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十分不利,學生只會在課堂上掌握教師講解的部分知識,需要自學部分則效果不佳。為了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需要同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以朋友的身份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轉換知識灌輸者的角色。教師不僅在課堂上要深入學生中間,還應該在課外多接觸學生,主動找學生談心,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在學生有錯時,不過分批評指責而是給他們改過的時間和機會,使學生感到“老師在期待著我”從而自覺地投入到積極學習之中,講課當中充分發揮自學作用,時刻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其次要指導課堂合作,提高自學效率。課堂教學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適時引導,不僅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還可以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因此,教師要尋找機會,創造機會激勵學生合作。
比如,教學“測量”時,教師可以設置實踐活動讓學生測量課桌的長和寬以及教室的長和寬,學生測量課桌時,兩人一組,一人拿尺子,一人畫記號。測量教室時可以用步測,兩人一組,一人走一人數,給學生合作的機會,這些做法都可以激勵學生合作的興趣,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建立合作小組。根據班級情況,通常是前后桌形成合作小組,這樣分組便于學生進行合作、討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地強化“小組”的集體榮譽感,組內就會出現“互幫互助,扶攜共進”的良好氛圍,達到共同提高。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提高自學效率。
五、要留給學生足夠的自學時間
小學階段的學生調皮、愛玩、自制力差,且各個家庭條件不同,家長的監督也存在很大差異,這導致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課下自學任務完成效果差異較大。因此,在進行自學能力培養時需要教師進行督促,并且確保學生擁有足夠的自學時間和空間。課前預習是學生進行自學的重要過程,在預習過程中學生對新知識進行了自學,并能夠初步掌握基礎知識。因此,教師應該著重強調預習新課的重要性,在布置課前預習時要求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把不懂的地方用筆做上標記,同時記下需要提出的問題,以備上課時作為重點來聽,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預習時間,課堂上,新授之前教師要對學生的自學效果進行抽查,學生自學需要較多
的時間投入才能保證自學質量,因此在課后作業的布置方面,盡量應考慮到這一客觀事實,盡量布置少量機械性作業,增加自學內容的作業時間安排。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以及作業安排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六、大膽放手,鼓勵學生自學探究
《新課標》指出:“要正確認識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教師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也要相信自己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自學的能力。因此教師應大膽放手,留給學生思考,探究和自我開拓的余地,鼓勵他們自學探究,使學生真正掌握著學習的主動權,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就會積極自主地參與學習,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過程,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提高學習效率。例如:教學“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時,讓學生自己帶著問題進行自主探究,他們在量,算的過程中會發現計算方法不
唯一,在自學過程中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通過歸納總結得出較簡便的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即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總之,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注重培養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僅能夠保證現階段的學習質量,更是為將來學生的學習奠定基礎,也是提升學生生活能力的有效措施。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