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景
摘 要:區域合作,取長補短,深化改革、融合發展,這既是“金三角”區域的特點,也是該區域發展的趨勢。為了順應區域發展的要求,三地四方黨校,應該率先在行業和系統協調發展中試水先行,搭建區域黨校合作平臺,通過協作、融合的方式,深化區域黨校的合作,推進區域黨校在深化改革、融合發展方面的機制和體制形成,為區域黨校師資共享、科研互助、管理互鑒等搭建平臺,從而為更好地推動區域各方經濟社會發展貢獻黨校力量。
關鍵詞:黨校姓黨;區域發展;協同合作
新時代,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同時也對我們堅持 “黨校姓黨”、推進新時代黨校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黨校因黨而立、因黨而興、因黨而強,“黨校姓黨”始終是黨校最鮮明的政治特征、最突出的政治優勢、最閃亮的精神氣質。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2018年,奎屯市七屆三次全委擴大會議中也指出:“要牢固樹立區域發展一盤棋思想,竭盡全力在融合發展上展現新作為。”同時要求:“‘三地四方要定期交流,建立健全區域全面合作長效機制,使區域互惠互利、和諧發展形成共識,實現協同、抱團、共贏發展。”
三地四方,即奎屯市(隸屬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管轄)、兵團第七師(隸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管轄)、烏蘇市(隸屬塔城地區管轄)、沙灣縣(隸屬塔城地區管轄),四座城市,以奎屯為中心,分屬是三個地方管轄,稱“三地四方”,也稱“金三角”地區。
區域合作,取長補短,深化改革、融合發展,這既是“金三角”區域的特點,也是該區域發展的趨勢。既然區域發展是大勢所趨,那么為我們只有順勢而為,才能大有作為。為了順應區域發展的要求,三地四方黨校,應該率先在行業和系統協調發展中試水先行,搭建區域黨校合作平臺,通過協作、融合的方式,深化區域黨校的合作,推進區域黨校在深化改革、融合發展方面的機制和體制形成,為區域黨校師資共享、科研互助、管理互鑒等搭建平臺,從而為更好地推動區域各方經濟社會發展貢獻黨校力量。
一、當前“三地四方”黨校普遍存在的問題
1.教師年齡老化,師資力量短缺
黨校作為黨委“紅色學府”,各地黨校也都承擔著各地黨委理論武裝和思想引領的任務,是黨委理論研究和干部培訓的重要陣地。但當前,區域黨校都存在教師年齡老化,師資力量短缺的問題。
(1)原始學歷較低。經調研我們發現,區域黨校部分教師的原始學歷較低,有的雖經進修達到了規定要求,但面對黨校日益寬闊的教學層面和學員的學習要求,難以勝任范圍廣、層次深的干部培訓工作任務;
(2)進取意識不足。在和區域黨校教師進行座談的時候,我們發現,部分教師在研究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不夠深,到基層調研少,講課不能做到充分聯系本市發展和黨員干部的思想實際,由于目前越來越繁忙的工作,一些老師獲取有價值教學信息的主動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3)教學理念落后。目前,區域黨校教學大多是以講授式教學為主,案例式、模擬式、體驗式、結構化研討等教學方式應用較少,組織學員外出參觀學習較少,使黨校教師在接受新鮮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受到限制,培訓專題設置不夠系統等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了黨校的培訓效果和培訓目的實現。
(4)骨干教師偏少。目前,區域黨校都沒有形成適應新時期干部教育培訓所需要的骨干教師隊伍。部分黨校能夠上臺講課的教師還不到教職工人數的二分之一,部分教師是由本市中、小學調到黨校授課,授課方式方法多年的習慣難以改變,授課時講授的案例不具代表性,看是學員很受歡迎,但實際對學員理論素質提高沒什么幫助,在干部培訓時基本上難以形成深厚的理論基礎。
2.科研浮在面上,決策服務不夠
(1)科研不能為教學服務。長期以來實現黨校教學科研一體化、為黨委政府決策獻計獻策是黨校工作努力追求的目標。但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區域黨校普遍都存在現行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兩者往往不能夠緊密結合,或者說結合得很不好,并呈現出兩張皮現象,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科研成果不能很好地進課堂,不能形成學員對教學專題、內容的接受和實用,也就達不到預期的培訓效果。
(2)黨校未能發揮思想庫作用。為黨委和政府的決策服務,說透就是要發揮黨校科研的“思想庫”作用,這就是要及時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并積極主動地對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使這種研究成果盡快地轉化為指導實踐的能力。這即是黨校科研真正的“思想庫”作用,也是黨校科研的目標和目的性問題,體現的是黨校科研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否則,黨校科研就不能體現應有的價值。
比如說,特別是在當前提倡區域發展,區域融合的大背景下,區域經濟如何發展,如何融合,如何共進,開展此研究的課題卻缺失了,區域內各黨校固步自封,沒有和區域黨校深入探討和交流,站在本地看本地,未著眼于區域經濟的發展,也就達不到為黨委政府決策獻計獻策的作用。
3.管理理念滯后,缺乏互動機制
進入新時代,隨著客觀形勢的變化,黨校的內部機構設置、黨校工作運行條件和政策環境已經發生深刻變化,但目前,區域黨校并未跟上時代的步伐,管理體制和和管理理念都比較落后,存在就工作抓工作,就事務抓事務,對制度建設不重視,或者說,只滿足于完成培訓任務,對黨校建設、事業發展、隊伍管理缺乏長遠規劃和制度保障;在學員管理方面,服務意識淡薄,并沒有和學員建立互動機制,培訓缺乏針對性。
這些問題,都是區域黨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我認為,加強區域黨校間的教學合作,堅持黨校姓黨、整合教育資源,搭建平臺,開展區域黨校教師間集體備課、觀摩教學、教研交流、專題共享等良性互動,從而促進區域黨校的師資共享,構筑“內聯外援”教學管理框架。
二、深化區域黨校協作,創新融合發展機制
1.推進教學合作,提升教學質量
(1)建議每個黨校之間,每年度互請教師上課不少于3次,為提高教師積極性,教師授課費嚴格參照財政部、中共中央組織部、國家公務員局修訂印發的《中央和國家機關培訓費管理辦法》標準,按職稱和職務標準進行發放,不打擦邊球。
(2)建議每年適時輪流舉辦一次集體備課會,備課會以“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共同提升”為出發點,四家黨校教師代表針對某個主題,輪流上臺,將專題的主要立場、觀點,擬講述內容、講授方法以及事例的選擇、分析等全部內容整體作出簡要介紹,同時將專題課件進行完整展示。每次試講結束,其他同志根據試講同志專題設計及試講效果進行點評,提出完善建議,通過發揮集體智慧的作用,以集體之長補個人之短,真正做到“研究無禁區,講課有紀律”,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2.強化科研合作,發揮智庫作用
黨校,不僅是干部教育培訓的主陣地、還是服務黨委政府決策的智囊團,黨校的科研工作,要緊緊圍繞“四服務”(即為推進黨的理論創新服務,為提高黨校教學質量服務,為黨委和政府決策服務,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服務)充分發揮黨校的智庫作用。
(1)建議三地四方黨校可以利用區域黨校協作平臺,建立起比較穩固的科研合作關系,吸納對方的教師一起做科研,一起組織社會調研,進行集體攻關,發揮集體研究的力量,換個角度看問題,達到“站在區域看本地”的效果,從而解決本地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與難題。
(2)建議每年三地四方黨校可以就“如何推動區域經濟融合發展”為主題召開座談會,交流本地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經驗和問題,討論如何進一步深化合作,融合共進,進而形成調研報告或者調研文章,為所屬上級部門提出合理化建議。
3.加強管理交流,提升管理水平
隨著“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不斷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從嚴治黨進一步深入,干部教育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黨校如何圍繞“三型”(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深化改革,這也是各級黨校需要探討的問題。
開放合作是最鮮明的當今時代特征,也是提升黨校教學管理工作科學化水平的必由之路。“三地四方”區域黨校,可以借助搭建的平臺,探索“借船出海、借梯登高、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辦學方式,
(1)建議定期召開黨校干部培訓培訓管理工作經驗交流會,各黨校就自己在干部教育、學員管理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和形成的經驗進行充分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探討更加有效的方法,使干部教育工作更上一層樓。
(2)建議在主體班培訓期間,各方黨校互派學員或是教師去跟班上課和學習,學習對方先進的管理方法,當然也可指出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議。
總之,“三地四方”區域黨校應秉承“一盤棋”思想(即全疆社會穩定一盤棋思想,和區域發展一盤棋的理念),深化區域黨校合作,為區域黨校事業謀改革,為區域經濟社會謀發展,為實現新疆工作總目標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貢獻區域黨校應有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十九大報告
[2]奎屯市委七屆三次全委擴大會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