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已經進入改革攻堅期、矛盾突顯期,重視社會安全,防范和化解社會風險已經成為轉型社會的重要議題,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而阜新作為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在面對轉型升級帶來的發展壓力的同時,同樣需要應對安全生產領域帶來的諸多挑戰。
一、阜新市安全生產存在的問題
1.安全生產基礎薄弱,重特大事故仍時有發生。以遼寧省阜新市為例,阜新市是我國著名的煤電之城,而礦難成為阜新市安全生產事故中影響較大的主要領域,近十年來,阜新市發生了至少12起大小礦難事故,礦難至少造成286人死亡,4人下落不明。
2.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綜合近五年內阜新市發生的多起安全生產事故統計顯示,事故中企業法人重生產、輕安全的意識還很突出,安全責任制不健全,安全培訓不到位,內部安全管理不規范,一線員工安全技能低、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安全監管存在盲區。
3.部門監管執法不嚴不實。一些部門安全紅線意識不牢,放低標準,放松要求,日常監管執法不嚴、失之于寬、失之于軟,沒有形成高壓態勢,導致企業違法違規行為屢禁不止。
4.監管執法仍存在漏洞和短板。比如,農村道路交通運輸監管存在薄弱環節,超限超速等違法行為時有發生,甚至造成財產損失和人身傷亡事故。
二、安全生產事故原因分析
1.企業安全生產意識薄弱,造成企業在安全管理和安全監管方面存在諸多漏洞
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許多企業都選擇降低安全生產方面的投入,而忽視了勞動安全對企業發展的長遠利益,部分企業安全風險防范意識薄弱,事故防范和應急技能不足。例如,2014年12月1日遼寧阜新鎮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工程二標段發生一起土方坍塌事故,事故造成三名施工人員因窒息死亡。事故主要原因在于總承包單位違反合同約定,且以包代管,未教育和督促從業人員嚴格執行本單位安全生產制度、施工方案和操作規程,甚至其項目經理只有一次到過施工現場。
2.一線從業人員普遍素質偏低,事故原因多為“三違”造成
所謂“三違”即指違章指揮、違章作業、違反勞動紀律。在分析多起事故原因中發現,在實際生產工作中,很多企業為了降低勞動成本,基本雇傭農民工、臨時工或下崗工人員從事生產線工作,該類人群缺乏行業知識的系統性培訓,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較低,安全意識淡薄,甚至沒有安全意識,存在人為事故的隱患。
3.安全監測和預警水平有待提高
科學的監測和及時的預警可以有效防止和減少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減少事故的人員和財產損失。但是在實際的生產工作中,許多企業對安全監測重視不夠,即使發現安全隱患,也未能引起足夠重視。例如,在阜礦集團艾友煤礦“5.26”事故的調查報告中顯示,事故發生地1601綜放工作面在回采過程中出現沖擊地壓預兆(煤炮),但是煤礦相關管理人員沒有及時分析研究,沒有向有關領導和部門匯報;施工大斷面拆裝硐室作業時發現沖擊地壓預兆,也沒有采取相應措施。
三、提高應對突發生產安全事故能力的對策建議
1.轉變思想,樹立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
現代社會已經進入到了風險社會,而“作為風險社會的實踐性后果,公共危機必將更加頻繁的發生。隨著人口流動速度的加快、生活行為方式的改變以及人類生活環境的變化,它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個體和家庭界限,將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危害。”所以,我們傳統的安全管理理念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必須向現代風險治理進行重大轉變。
風險管理的重點在于樹立風險意識。中國古語有云:君安思危。只有增強安全風險意識,我們才能真正掌握和運用好安全風險管理,有效地降低和規避風險所帶來的后果。其次,還要提高責任意識。例如,在阜礦集團“11.26”重大煤塵爆燃事故中,雖然明知作業面人數嚴重超標,但是恒大公司生產及安全管理人員未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從而造成28人死亡50人受傷的重大安全生產事故。在這起安全生產事故中,可以說恒大公司既缺乏風險意識,更忽視了主體責任,這才是釀成此次事故的重要原因所在。
2.建立有效的應急培訓預案,提高應急演練的成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第十七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部門和各企業及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場所和其他人員密集場所的經營單位或者管理單位都需制定本部門的應急預案,而當前應急預案制定的一個明顯不足就是多為照搬照抄,應付上級檢查,預案指導性不強。而應急預案并不等于應急準備的全部,還需要針對應急預案進行相應的應急演練。應急演練簡單地講就是一種模擬突發事件發生的應對演習。實踐證明,應急演練能在突發事件發生時有效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迅速從各種災難中恢復正常狀態。
3.建立統一、權威、高效的綜合應急管理體制
加強應急管理體制建設,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安全生產事件的能力,是關系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也是實現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環節。面對風險社會,建設現代化的應急管理體制,重在建立健全社會預警機制和社會動員機制。 所謂預警,即在突發事件發生前,在預測的基礎上向可能受到影響的社會公眾發出警報。發布預警信息重在警示社會公眾風險變化,向社會公眾提供權威的指令。有效的預警可以使公眾及時采取避災行動,最大限度地減少突發事件可能帶來的損失。建立統一、權威、高效的綜合應急管理體制不應當局限于政府,也應該包括多元角色的互動,這里的“多元角色的互動”就是社會動員。健全全社會動員機制,可以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突發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害,保障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
楊柳(1978--)女,中共阜新市委黨校,學士學位,講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