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丹
摘 要:近年來,農村住宅小區建設,特別是按照“周邊村向集鎮集中,邊遠村向中心村集中”的模式開展的住宅小區建設,伴隨著城鄉統籌發展應運而生,它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基礎和前提,是新型城鎮化的切入點,對整合資源、發展產業、推動城鄉一體化、推進城鄉均衡發展都將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新型農村社區;新型小區;城鄉一體化
一、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必要性
1.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滿足廣大農民對改善居住條件熱切期盼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加強,基礎設施投入進一步加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有了一定的改善,大多數農民的住房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目前農村的居住水平從整體上說還不高,拆舊建新,進一步改善住房條件和居住環境成為廣大農民群眾的熱切期盼。
2.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手段
推進農村小區建設,可以帶動建筑、建材、化工、機電、五金、家具、裝飾、金融等幾十個行業和產業的發展,對增加農民就業崗位、拉動區域經濟增長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
加快農村住宅小區和中心村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加大公共服務覆蓋面,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的居住條件、生活環境,能加速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
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先進做法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經濟收入逐步提高,對修建小康住宅有著強烈的愿望和迫切的需求。但前幾年,各村各自為陣,見縫插針式的零星修建住宅樓,暴露出了規劃滯后;基礎設施不配套,特別是下水難以解決;建設成本大;服務管理不到位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新農村建設的整體水平和質量。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很多鄉鎮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了探索實踐:
1.探索“周邊村向集鎮集中”的經驗。在集鎮中心修建新型小區,并面向全鎮群眾公開銷售,將各村有意愿住樓的群眾集中在這一小區,這樣將大大發揮把群眾集中起來的優勢和便利條件,并且實現了資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
2.探索老板墊資建設的經驗。先由部分老板墊資進行修建,然后限價進行銷售,解決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
3.探索先建后買的經驗。改變先由群眾集資,建成后抓鬮分配住房的方式,先由承建商建成后,農戶自由購房,自由選擇樓層,先付款后住樓,避免矛盾糾紛的發生。
4.探索村干部監督但不參與建設的經驗。改變村干部參與住宅樓建設現狀,避免因偷工減料、貪污受賄導致建筑質量不高等問題,現全權由承建商負責,相關村的村干部按規劃監督修建,有效杜絕腐敗問題的發生。
5.探索小區管理市場化的經驗。小區內的服務會所、休閑廣場等公共設施的建設,由承建商按住宅樓承建面積按比例承擔,供暖設施由承建商協商修建,物業管理和供暖由企業負責,解決管理與服務配套問題。
三、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有益啟示
1.推進農村社區建設,選準模式是前提。必須要根據鎮情、村情,合理選擇修建模式,使選擇的模式既符合當地實際能夠行得通,又便于操作確保建設的順利進行。
2.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科學規劃是關鍵。必須堅持規劃先行,做到與村鎮體系規劃,土地利用整體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三規聯動”。因地制宜,突出品位,有別于城市小區,充分體現田園、自然的特色,把小區建成獨具風情,群眾向往的幸福家園,
3.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發展產業是核心。農民住在樓上,沒有收入不行,必須要按照產業支撐的理念,實現農民就近就地就業,是既不離土也不離鄉的城鎮化。
4.推進農村社區建設,搞好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是保障。要強化社區管理服務功能,用城市管理的理念,指導新住宅小區配套設立群眾調解、治安保衛等機構,提高小區區管理和服務水平,努力打造功能完備、實用舒適、美觀大方、環境優雅、生活便利、節能環保、綠色生態、經久耐用的新型農村住宅小區。
四、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對策建議
1.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科學引領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嚴格“先規劃,后建設”,按照合理緊湊布局、節約集約用地的原則,科學確定成片新建新型農村社區的位置、規模、標準和建設時序。在建設模式上,重點集中建設大型居民小區,實現用地集約、居住舒適、環境優美的多贏。
2.創新機制,強化措施,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體系的建立
一是完善政策支持。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集鎮總體規劃、達到建設條件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項目,開辟行政審批綠色通道,簡化程序,提高服務效率。二是完善融資支持。通過自籌一部分,以項目資產及其收益作為擔保和質押,向金融機構貸一部分,鼓勵建設企業墊資一部分,收取預售款一部分,滿足項目運作的資金需要。三是完善土地支持。在全縣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安排上,重點保障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用地需要。
3.尊重意愿,保障利益,努力把新型農村社區建成民心工程
一是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始終堅持農民自愿這一原則,決不搞強制推進。二是充分考慮農民實際需求。為讓農民住的舒心、方便,努力在規劃細節上下功夫,盡量符合群眾生活習慣和生產需要。三是公開透明操作。在拆遷、用地、補償、安置、福利等方面,堅持陽光操作,確保不引發內部矛盾,不激化原有矛盾,保持農村穩定
4.完善政策,破解難題,有效解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制約因素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目標是農民市民化、農村城市化。因此,應在國家各類法律法規政策框架內,積極研究農村土地、房屋實現自由流轉的政策,使農民能夠利用自有財產進行貸款融資或在流轉中獲得增值性收益,增加農民收入。
5.夯實基礎,共同推進,有效解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是防止短期行為。要摒棄急功近利,畢其功于一役的思想,放長眼光,深謀遠慮,務求實效。二是防止虎頭蛇尾。要充分考慮到建設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困難和復雜局面,做好應對預案,確保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起步好、結好局。三是防止“半拉子”工程。切實把好開發資質、工程質量、資金專款專用等關口,堅決避免因中途停工等各類問題發生,確保每個建設項目的順利推進,按時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