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教育成為越來越熱門的社會話題,同樣也是家長和學校關注的焦點,家校合作已成為教育合力的重要途徑。本文通過對初中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內涵與功能以及當前初中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現狀分析了家校合作存在問題的成因,主要有家長和學校合作意識、家校合作渠道、家長資源以及家校對學生的要求。
關鍵詞:教育;家庭;學校;合作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孩子生活與成長的環境,生活的習慣與教育的熏陶對孩子的個性在價值觀、理想信念和性格上有著重要的作用。學校教育是一個人受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新一代接受教育的場所。家校合作是家庭與學校以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為目標,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學校指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雙向活動。
一、初中家校聯系的現狀
心理學上將十一二歲到十四五歲的個體稱為青少年,這一階段稱為少年期,又稱學齡中期,大致相當于初中階段[1]。少年期是個體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家長和教師只有根據這一時期學生的心理特點,才能正確的引導孩子的成長。
1.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從小生活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價值觀和道德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當前初中家校合作問題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1)隔代教育的問題。部分家長他們為了生存和改善家庭經濟狀況而選擇外出打工,因此,撫養和照看孩子的任務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年邁的爺爺奶奶身上。然而,隔代教育存在的問題我們是有目共睹的。留守、流動單親家庭由于父母外出、忙于工作以及父母無法提供必備的生活與學習環境,導致家庭教育職能弱化或缺失,使得原本由家庭分擔的照顧、教育的職能需要部分甚至全部向學校轉移。這部分初中生的學習和心理已經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問題。
(2)家長素質低下,無力教育。一些家長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尤其是學生到了初中階段,很多家長已無力教育。部分家長家教意識淡薄,在生活中并不關心學生的學習,僅僅是照顧孩子的吃穿,甚至個別家長脾氣暴躁,行為粗魯在初中生的心理留下陰影,給孩子造成不良的負面影響[2]。
(3)家長配合不力,監管不嚴。由于生活的壓力和工作的原因,很多家長不會把過多的精力放在與學校交流聯系方面,孩子的學習家長關心的也只是成績。對于初中生的學習,家長通常安排很多培訓機構,導致學生與家長溝通的減少也不利于家庭與學校的合作。
2.學校方面
學校教育在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占主導作用。學校的主要傳教人是教師,而教師的任務是教書育人,同時教師也是學校與家庭溝通的橋梁。現實生活中教師與家長的關系是一種非對稱的關系,家長處于從屬的被動地位。
二、促進家校合作的對策
1.教師應認清自己扮演的角色,并承擔起相應的對策
教師是家校合作的橋梁,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和表現家長只有通過和教師溝通才能來了解,教師在教育學生的學習方面占主導。教師們雖然在自己做學生、做教師、做班主任、做學校中層領導以及做校長的經歷中,都有家校合作的經驗,但是我們在調查的數據中發現,教師對規范地開展家校合作并不是那么容易接受。這一方面是由于過去的經驗和習慣太牢固了,這些經驗和習慣來自教師自己和同事;另一方面,由于他們對家長的判斷很不樂觀,以至于他們不愿意再思考改善的問題。事實上,家校合作停留在粗放的復制經驗層面的做法不在少數。規范的家校合作工作、統一的實踐框架對于很多教師來說都屬于新生事物,接受這些觀念和技能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克服過去經驗的依賴性[3]。
2.增強家校合作之間的互動性,拓寬家校合作渠道
現代初中生家校之間的聯系局限于家長會,合作方式的單一,大大降低了家校合作之間的效率,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在家校合作上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利用多種媒介。比如在初中生開學前向家長準備家長手冊、校報和致家長的一封信等,向家長最大程度的宣傳和向家長提供教育上等方面的信息。
(2)學校應該開展家長學校日。增加家長與學校聯系的次數,從而使家長更便捷地獲取初中生的在校情況。
(3)開展特殊時期的家訪。在學生進入初中前進行家訪,幫助孩子和家長一同渡過初中階段的適應期,并指導家長如何幫助孩子。
(4)利用互聯網建立家校網站。隨著新時代的發展,電腦和手機也成為了大家互相交流的一種通訊工具,使家長和家長之間、家長和教師之間的交流變得更頻繁、更便捷了。對于家校合作方面,教師可組織家長網絡,以改善和家長的溝通,這亦是開展不同類型家長活動的基礎。
3.發揮家長資源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種生活教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傳授、補充課本里沒有的新知識。學習教學大綱、課本里規定的內容,學生或多或少都會有被強迫的感覺。而休閑時間在家里面讀書,是自主選擇,自覺自愿沒有壓力和負擔等問題,學習的效率也會更高。當然,校內、校外都要“管”并不是包辦代替,是要指導家長,讓家長來幫助孩子學會科學地安排休閑時間,以從中獲益[4]。
4.鼓勵家長加強教育意識,提高知識素養
家長的知識水平、教育意識和能力提高,越有利于科學的實施家庭教育,培養健康的子女。教育工作者鼓勵、幫助家長實現自我教育,提高其學習意識和能力,就是在直接幫助家長發展。
學校、家庭、社會是實現素質教育的三大場所,只有發揮其協同作用,實現三位一體化教育,才能更好的促進初中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正如教育界公認的那樣,未來教育,一定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完美融合。
參考文獻:
[1]柳斌、楊寶宏、李鳳芹.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書(一)[M].長城出版社,2000
[2]徐芳.中學生十大德育問題倒談[M].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
[3]凌曉楠.家園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
[4]邢利婭.我國教師與家長的合作現狀分析及對策[N].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
作者簡介:
何泰伯(1983--)男,漢族,陜西洋縣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教育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