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龍
隨著霽家對脫貧工作曲愈加重視,脫貧工作不在是政府工作,新的形勢下要求全社會共同參與,貧困地區資源開發利益聯結機制的建立符合這一要求,本文主要探討了在政府主導地位下,政府、企業以及貧困地區村民針對貧困資源進行聯結的過程,從而達或共贏。
利益聯結 政府行為 脫貧
基本理論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扶貧攻堅的新機制、新策略。經過十八大以來“精準扶貧”工作后,黨中央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十九大報告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的新策略和新機制。這表現為要全面動員全國全社會力量。扶貧脫貧的是我黨的頭等大事,也是頭等難事。沒有全國動員、全民參與,集聚全社會的力量是難以取得勝利的。 貧困地區大部分處于未開發狀態,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的落后,造成了當地與外界的脫節,閉塞的環境導致信息落后,當地資源得不到開發利用,外部資金技術缺乏渠道進入,在這脫貧攻堅的最關鍵時刻,政府要充分發揮其調控職能,利用自身資源權力,建立貧困地區的資源開發利益聯結機制,利用當地豐富的資源,引進龍頭企業,利用龍頭企業的生產帶動當地經濟,當地政府提供政策保障,同時監督好龍頭企業的生產,使得企業取得利益同時,切實帶動當地完成脫貧。
利益聯結中的角色分析
(1)各級政府的責權利
縣政府作為共享資源開發成果工作的設計者、組織者、領導者,承擔著機制創新、管理協調、有效實施的重要責任。各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必須積極配合、相互協作,為該項創新工作的開展積極出謀劃策,履行好相應的工作職責。
各鄉鎮政府在開展共享資源開發成果工作中,承擔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縣政府的領導下,履行著對村委會開展此項工作的領導和組織職責。
村委會是開展共享資源開發成果工作的基層單位,是協調企業和村民之間關系的重要角色,既是政府的代表者,也可能是企業的代表者,其職責較復雜。應在上級政府、企業與村民之間的溝通中發揮穿針引線的作用。
政府在當地擁有著資源壟斷的權力,也是外來企業與當地村民資源聯結的重要樞紐,再引入企業之前,要選擇與當地資源相適應的企業。在將企業引入到當地后,要加強監管,避免企業出現為了實現利益,出現過度投資,從而無視當地環境以及當地村民的利益。避免企業為了追求政府手中的部分壟斷資源采取尋租行動,滋生腐敗。
(2)利益聯結企業的責權利
企業是開展共享資源開發成果工作的重要一方,承擔著重要的責任。
對于開展共享資源開發成果工作的先進企業,將作為該地區的骨干企業來培育。在項目審批、土地征用租用、勞動用工、稅費減免、矛盾糾紛處理、證照年審等方面得到優先安排,在企業改制或合并中作為核心企業來安排。 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企業應考慮到村民的合法權益,如水源保護、水利設施、農田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權益不受到較大的影響。對于不可避免的影響,應該及時予以補償或賠償。
對于開展共享資源開發成果工作不力的企業,將受到批評、整頓,直至吊銷營業執照的處分。
企業要嚴格按照當地政策法規來規范生產操作。作為引入企業,不能一味的追求企業利益,要將政府企業當地村民的共同目標考慮在內,從而實現利益聯結模式的預期收益。
(3)村民的責權利
資源開發地區區村民是開展共享資源開發成果工作的主要受益方,將在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勞動就業、生活保障、生活環境改善等方面得到更多的惠及;村民作為開展共享資源開發成果工作的重要一方,應維護企業的正當權益,不應以過激的行為來干擾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對于與企業的矛盾,應該通過正當的、合法的途徑予以解決;村民享有對政府部門工作和企業行為進行監督的權力。
作為資源開發成果的受益方,村民要在分配收益時要注意的就是避免出現精英俘獲現象,部分基層群眾干部要注意避免利用信息優先權為自己謀取更多利益,要保證利益在當地村民之間的分配的公平。
利益聯結中的政府處理問題的對策建議
(1)利益補償對策建議
1.建立公正的補償標準,使村民與引入企業雙方利益者得到公平合理的保護
因資源開發導致的直接損害的補償中應充分發揮各種力量的作用,運用協商的辦法解決補償問題,以市場價格為參照,以企業、村民共同滿意為標準,使村民利益、企業利益得到公平、合理的保護。
2.建立全面綜合的利益補償體系
利益補償不僅要對資源開發過程中導致的村民房屋、林地、耕地、墓地的損害以及因采礦導致水源枯竭、農作物減產等直接經濟損失進行公平合理補償問題,還必須著眼于持續、穩定、均衡發展的目標,對生態利益、后代利益進行合理補償,保證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生態治理良性循環,而且必須保證后代人的利益不能因為此代人的利益而被不公正地犧牲。
3.拓寬補償資金籌措渠道
通過以企業補償為主,政府補貼為輔,拓寬補償資金籌措渠道,積極籌措資金,使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經濟利益與生態利益都得到合理有效的補償。
4.建立靈活機動的利益補償協調機制
按照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分層次、分類別的原則,發揮群眾、企業、村委會、村民小組在解決利益補償協調中的積極性,將補償問題多方向分流,減輕政府壓力,逐層解決利益補償問題。
5.建立多部門聯合普法教育機制
充分發揮公安、法院、檢察院等司法部門、縣鄉政府、駐村干部以及村委會在普法過程中的積極性,建立多部門的聯合的靈活的普法機制,增強企業、村民法制觀念,提高村民依法合理要求利益補償的能力。提升企業依法生產能力,促進企業社會責任感不斷提升。
(2)矛盾調處對策建議
1.矛盾調解重心下移,爭取在基層化解矛盾
矛盾糾紛解決機制的構建應當充分考慮對當地居民、外來企業合法利益的有效保護,以對涉礦矛盾糾紛的迅速發現和公平處理為落腳點,減輕行政、司法協調機制的壓力,在總體上實現矛盾糾紛解決的低社會成本,并通過全面系統整合各方矛盾調解資源,實行矛盾調解工作重心的前置和下移,進而將矛盾化解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
2.完善利益表達與利益維護機制,通過協商解決的方式化解社會矛盾
堅持從當前基層社會矛盾產生的實際出發,切實完善與矛盾調處機制配套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和權益保障機制建設,并通過各級黨政主要領導的積極參與來推動,實現對矛盾糾紛的有效疏導、層級化解和有序運轉,不斷健全公正、高效、權威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
3.加強制度供給,增強政策的執行力
當前,由于現實矛盾糾紛類型繁多,涉及利益關系趨于復雜,利益需求千差萬別,因此制度配套上應充分考慮到公正性、效率性、成本性、明確性等因素,同時,要切實保障利益當事人能夠參與到矛盾解決程序中。
4.以市場為導向,通過積極協商解決社會矛盾
堅持以市場的方式解決因利益配置不平衡引發的矛盾糾紛問題,將矛盾糾紛的解決途徑引向村民與引入企業的平等協商對話機制途徑,構建利益各方以平等身份參與的談判結構模式,通過積極采取政策引導、法律指導、形式創新等措施,引導利益矛盾雙方由行政、司法調解的對抗形態向平等協商的商業式談判轉變。這個過程中,政府及各級調解組織要積極轉變角色,變矛盾的直接調處者為裁判的“第三者”,從政府、企業和村民矛盾處理的三角關系中抽身出來,堅持以利益的合理合情合法分配為抓手,找準利益開發聯結地區矛盾問題的實質,以公共權力作為協調平衡各方利益的基本工具,擺好“談判桌”,確保利益各方能以平等對話身份進行協商對話。
5.加強基層建設,提高基層化解社會矛盾能力
構建矛盾糾紛調解格局要堅持以社會自身化解、基層化解為主,政府與司法部門的行政、司法手段調解為支撐和后盾,充分培育和發揮社會自身對矛盾的消解力量,增強社會調節系統對矛盾的承載容納能力。
結束語
通過在貧困地區實施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全國全社會共同參與扶貧,盡快幫助貧困地區人民的脫貧。在政府的指導下,在利益聯結機制中,通過對貧困地區資源的開發,引入企業實現自身盈利。在追逐自身利益發展的同時,引入企業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企業通過各種方式與農戶建立起利益關系,帶動農戶增加收入承擔了社會責任,為扶貧工作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當地政府通過將企業與當地資源的聯結,很好的促進的當地經濟的發展,不斷推動著扶貧工作的進步。
[1]吳德江.農村扶貧中的政府行為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1.
[2]張新文,吳德江.新時期農村扶貧中 的政府行為探討[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1(5 ):141-144.
[3]劉冬梅.中國政府開發式扶貧資金投放效果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1(6).
[4]廖富洲.我國扶貧開發中的政府行為分析[J].中州學刊,200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