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貞
隨著新時代的邁入,現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備受人們關注。現代科學技術是指20世紀以來的科學技術,對我國經濟社會產生了重要的作用。現代科學技術一方面促進了中國經濟社會的進步,推動了我國生產力的提高、產業結構的優化、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以及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但另一方面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社會產生了消極作用;網絡影響身心健康;克隆技術沖擊社會道德;科技增加了社會不安定因素。分析現代科學技術對中國經濟社會產生消極作用的原因,然后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使現代科學技術更好地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促進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現代科學技術 經濟社會 作用
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深刻地改變著我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不僅在經濟領域,而且在上層建筑領域也產生一定的影響。新時代下,總體了解現代科學技術積極和消極兩方面作用,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的穩健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現代科學技術對我國經濟社會產生的積極作用
現代科學技術對社會經濟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生產力、經濟增長方式和人們生活方式三個方面
(1)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
首先,勞動工具空前提高。現代社會,依托于計算機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生物科技、信息科技的逐漸成熟,目前在某些領域智能機器人已出現在空無一人的車間內有條不紊的組織生產,這其中是以極其豐富的科學技術成果作為支撐;其次,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勞動者個人素養的高低決定著勞動資料的效率和勞動對象的利用率。隨著現代智能化的日益普及,勞動者的基本專業素質也隨之提高,近年擁有豐富理論知識的科技研究人員、管理者和技術工人等正日益受到社會的一致尊敬和追捧,可見,科學技術在增強勞動者個人素養方面所做出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最后,勞動對象的范圍擴大。與以往不同,近現代科技的觸角已經涉及到肉眼看不見的能量、信息、微觀粒子等領域,極大地拓寬了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質。
(2)現代科學技術加快了社會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科技進步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傳統的經濟理論注重的是勞動力、資本、原材料和能源,認為知識和技術是影響生產的外部因素。而在知識經濟中,知識被納人生產函數之內,知識可以提供投資的回報,而這又可反過來增進知識的積累,人們可以通過創造更有效的生產組織方法以及產生出新的和改進的產品和服務而實現經濟的增長。一方面,現代科學技術改變了社會經濟的基礎結構。
社會經濟的基礎結構是社會生產的基礎和最基本的要素,但不同的社會經濟有不同的基礎結構。與以往不同,在現代信息社會,其基礎結構則表現為大型網絡,以及保障信息網絡有效運作的社會支持系統。另一方面,現代科技革命使社會經濟增長方式發生變革。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科技與生產相結合,為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向經濟領域的加速滲透,經濟增長方式也從增加投入型向技術進步型轉變。
(3)現代科學技術豐富便捷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隨著如高鐵、滴滴打車、智能機等交通、通信方式的普及,使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生活效率大大提高。在勞動條件上,人們從重體力轉變較為輕松,利用無線網絡即可完成工作;在消費方式方面,網絡購物就可以買到物美價廉種類多的商品,滿足人們的需要;人們還可以進行網上營銷、網絡旅游、網上就醫、網上炒股理財、網絡交友等活動;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電視等音像技術的提升給人們帶來的良好視聽效果的享受。近年上映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部電影,因其每分鐘120幀的技術挑戰而備受關注,給人們帶來了絕佳的視覺效果,同時還利用了立體環繞音的技術,音效十分逼真,使人們有著身臨其境的感覺,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
現代科學技術對我國經濟社會產生的消極作用及原因分析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給經濟社會產生了一些消極作用,針對產生的消極作用以下進行原因分析。
(1)現代科學技術消極作用的表現
1.網絡信息技術使許多現代人沉迷于網絡,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網絡技術的推廣導致很多年輕人沉溺于網絡而忽視現實世界,人際交往能力下降;同時也引發現代人普遍有一種茫然、焦慮、煩躁的情緒蔓延。在網絡環境中,不僅信息量大,并且充斥著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尤其年輕人辨別能力較差,面對黃色暴力、低俗媚俗、偽科學等不良信息未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2.克隆技術沖擊人類社會道德。克隆技術只用單體細胞就可以完整的復制出整個生物。我們相信,現代的克隆技術是能夠克隆出人的,一旦將克隆技術應用到人自身,改變了人類以往的繁衍模式必將引起諸多災難性的問題。克隆的人也是人,當人最珍貴的生命都淪為高科技產物的時候,生命也就不那么珍貴了。單是器官移植就可以使不法分子掠奪他人器官,若人可以被克隆,拿備用的身體以假亂真的事將會很多。沒有法律和道德約束,傳統家庭就會消失,父母、子女、兄妹等人倫關系會混亂不堪,而人類社會現有的法律、倫理、道德根本無法應對克隆人的出現。
3.現代科學技術增加了一些社會不安定的因素。首先,個人信息安全問題。電腦及網絡的信息資源共享很容易導致個人隱私的泄露,如注冊會員、參加網上活動等;其次,高科技犯罪出現。如在ATM機安裝攝像頭竊取他人銀行密碼、電信詐騙、黑客攻克網站等,利用科技進行犯罪的概率提高;最后,網絡不文明行為增多。散布網絡謠言引人恐慌、網紅暴露身體直播等現象,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正常的生活秩序,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
(2)現代科學技術對經濟社會產生消極作用的原因分析
現代科學技術造成負面效應的原因大體上是以下三方面。
1.人們對科學技術的濫用與誤用。當一項新技術被發明出來的時候,人們總是急于將其用于生產生活中以創造價值。大多時候人們都能夠預見這項技術的負面作用,但卻往往選擇性失明,本能的將其忽視。例如:還有一些犯罪分子利用電信網絡進行詐騙,建立虛假網站,欺騙他們財產。在ATM機安裝小型攝像頭,竊取他人銀行密碼;高考用無線耳機作弊;對核能的使用,核能本來目的是發電服務于人們生活,而后來被美國應用于軍事,使日本的廣島和長崎仍在受核輻射的影響。這些現代科學技術本應造福人類,卻被用來摧毀人類本身,值得人們進行自我反思。
2.現代科學技術自身發展限制。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科學技術也不例外,如人類建造核電站的初衷是制造高效清潔的替代能源,以低成本大量發電,然而在2011年海嘯襲擊日本海岸,致使福島核電站發生泄漏,污染了大片海域和土地,至今仍不適宜人類居住,所以,科技的兩面性成為其產生負面功能的根源,在現階段無法完全消除。此外,各學科之間的溝通不通暢也是科技產生負面功能的重要原因,跨學科交流成為科技進步的瓶頸,也是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主要課題,目前很多重大工程都是多個學科相互配合才能完成。
3.相關法律和科學技術管理體制的不健全。之所以會出現嚴重的環境污染、人們個人信息的泄露以及不法分子電信詐騙盛行的現象,是因為國家在這些方面相關法律的還沒有建立,或者相關法律的還不夠不完善,這樣使人們在約束相對寬松的環境下,做一些不道德、危害社會、危害他人的行為,并不承擔任何責任。由此助長了類似不良事件的發生。同時在科學技術管理方面還不夠成熟,體制還不夠健全,對于科學技術用于哪些領域,會產生哪些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并沒有做相應的評估與測量,所以使得科學技術容易被濫用或誤用,給經濟社會的發展來不良的影響。
現代科學技術對經濟社會產生消極作用的對策與建議
科學技術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主宰,人類作為科技的掌握者,應正確利用科技的力量,盡量規避和抑制科技的消極作用,讓科技成果惠及全民。現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出對策與建議,使現代科學技術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1)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并加強政策引導
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發揮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捉進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通過自主創新提高中國的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廣泛吸收國外先進的科技成果,抓住發展機遇在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實現跨越式發展,加快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實現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捉進中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同時我們還要加強政策引導。現我國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在對科學技術進行政策引導,要圍繞我國的實際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來進行。適時調整產業結構布局,從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第一第二產業轉型到以知識技術為主的第三產業,同時鼓勵創新,尤其是以高校為主的科研創新和以高新企業為主的技術創新,爭取在各領域增大產出、投入比,提高生產效率。在多項高效政策引導下,中國必將實現華麗轉身,用科技引導生產生活,用科技造福人民。
(2)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改變科研評價機制,保護科研人才
政府應深刻認識到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的風險和負面效用,通過立法,制定關于合理發展和使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法律法規,將現代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同時法律要與時俱進,要根據我國新時代的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立法,妥善處理好現代科學技術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從而更好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此外,對待其它科學技術異化現象也同樣要早有準備,統籌兼顧,高屋建瓴,做到防患于未然。科學發展觀要求現代科學技術不僅注重其帶來的經濟效益更要注重其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以促進現代科學技術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我們應當建立健全有效的科技評價體系與評審機制采用同行評議與量化評分相結合的方法。既要注重評審人員的專業素質又要注重評審人員的道德素質,做到德才兼備。使科研成果與科研人才相對應,盡量做到公平,保護科研人員的成果,同時要給予相應的激勵機制。
(3)開展科技創新教育和加大科技投入,培養高科技人才
現代教育是科技再生產的重要條件,重視教育,創新教育方式,是年輕人高效地掌握現在科學技術的理論與操作。可以利用網絡開展相關的科學技術網絡課程,使人們不是一味的迷戀網絡,而是通過網絡可以接受教育,進行相應的科技學習,增強人們的綜合素質,有助于更好的培養科技人才。同時還要注重跨學科之間的交流,不斷嘗試以不同學科的視角審視一項科學技術,預測該技術的功效與作用是否得到最大發揮、是否符合人們社會的有序健康的發展。除了創新教育方式、增加跨學科交流之外,我們還應該加大教育和科研的投入,確保教育優先發展,建立良好的科研環境,培養高科技人才。
我們見證了科學技術對中國的經濟社會產生的積極作用,但是我們無法否認現代科學技術對中國經濟社會產生的消極作用,所以我們要采取積極的對策,降低現代科學技術對中國經濟社會帶來的消極影響,讓現代科學技術更好地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1]孫相文,張建國.現代科學技術革命與社會經濟發展[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2007 (5).
[2]陳蕾.論科學技術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關系[J].法制與社會,2009(5).
[3]張人杰.科學技術的負影響:社會學分析[J].廣州師院學報,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