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瑩
當今時代信息技術高度發達,各大網絡平臺異軍突起,“互聯網+”已成為今后發展主要趨勢。會計行業應充分認識到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與“互聯網+”的緊密結合,加快推動“互聯網+”時代會計改革。基于此,本文從高中生視角針對“互聯網+”時代,對會計改革途徑展開探討。
“互聯網+” 會計 改革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滲透,使得會計大環境及其具體職能有了較大轉變。“互聯網+”以其先進信息技術優勢,對會計行業創新發揮積極促進作用。通過收集相關資料能夠發現,我國會計改革仍面臨嚴峻挑戰,因此必須采取及時有效改革策略,促進財務管理水平與會計工作效率提升。
健全和完善會計相關法律法規
在高中學習過程中,自我法律意識不斷蘇醒。本人認為任何行業想要實現本質上的改革與創新,應從根源上得到解決,需充分認識到法律重要性。“互聯網+”時代下開展會計改革活動,首先就應健全和完善會計相關法律法規,確保全新會計法制體系能夠滿足“互聯網+”時代所提出的新需求。為我國會計工作步入正軌提供科學法律保障體系。如此一來,具體會計工作順利開展形成了有法可依的全新局面。通過對會計行業相關違法犯罪行為的進一步明確,加大執法力度。對于存在的違法行為必須嚴懲不貸,肅清會計行業。
優化“互聯網+”時代下的會計服務模式
雖然只是一名普通高中生,但是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卻滲透了各類互聯網技術,可以說互聯網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互聯網+”時代下,現代信息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如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為會計工作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進一步優化會計服務模式。現階段,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會計服務模式,體現了“互聯網+”時代特征,如云計算、云審計、財務管理與咨詢等,打破了傳統會計工作的時空局限性。在未來我國會計主要發展方向為:在全國范圍內創建完備的會計核算中心與記賬中心,對極具價值的各類會計資源進行整合與細化。借助系統與平臺優勢,構建會計服務中心與各企業間的聯系。無論在何時何地,企業均能實現對內部會計信息的監管,確保了相關信息的實時傳輸。也就是說,基于“互聯網+”時代能夠實現會計模式的多元化發展,在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強化會計網絡信息的安全性
通過對高中政治課程經濟知識的學習,了解到財務工作的重要性。會計作為各企業必不可少的職能部門,對信息安全性有較高要求。一旦出現財務信息泄露,將會對企業發展造成嚴重經濟損失。“互聯網+”時代,信息安全隱患增多,各企業想要實現會計順利改革,必須強化會計網絡信息安全性。具體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引進先進防火墻技術,開展全方位網絡信息防護。同時應健全安全機制,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有效,進一步強化網絡信息安全性。二是針對企業內部的計算機網絡系統,施以有效病毒防護措施。當系統出現病毒和漏洞,能夠在第一時間檢測出來,做到對病毒的及時預防與查殺。同時還應定期更新系統,強化其使用性能。三是針對會計數據的存儲與獲取,加大管控力度。安排專門管理人員負責會計信息的查找、存儲、修改及獲取等工作。通過強化內部管控,進一步提高會計信息安全性。四是為強化信息安全,應制定符合企業發展現狀的會計信息網絡管理規章制度。通過切實有效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的實施,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同時還應針對會計信息系統給予資金上的支持,以此構建完備的軟、硬件系統,避免因設備故障造成會計信息數據丟失或泄露情況的發生。
加大會計人才隊伍建設力度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高中生,應重視自我的全面提升。因為祖國未來發展的核心動力來源于人才的支持。同樣“互聯網+”時代下,會計工作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會計從業人員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才能不斷滿足時代發展所提出新需求。因此,必須加大對會計人才隊伍建設力度,優化人才結構,從整體上提升會計人才專業技能水平與職業道德素質。首先,我國各高校應綜合考慮市場對會計人才的真正需求,制定全新人才培養戰略,創新會計相關課程體系,側重于對網絡課程與會計知識的有效融合,以此來提高學生網絡技術的實際運用能力。其次,要求各高校應加強校企聯合,在企業所開展各項實踐活動中,學生應不斷強化自身的互聯網思維,提高會計業務技能水平。再次,要求會計專業學生應重視對自身職業道德素養的提升。例如積極參加階段性學習活動,強化法律意識,提高思想覺悟。在步入工作崗位后成為一名具備職業道德操守的優秀會計人才。最后,各企業也應定期開展針對會計人員的培訓教育活動,完善其知識體系,提高業務技能、使其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
本文以高中生視角,闡述了自己對于“互聯網+”時代下會計改革的拙見。具體工作中應綜合考慮會計改革發展現狀,不斷完善會計相關法律法規、實現會計服務模式的改進和優化、不斷強化網絡信息安全性、加大會計人才隊伍建設力度,順利實現“互聯網+”時代下會計的改革。
[1]張艷.論“互聯網+”時代下我國會計的改革與發展[J].財會學習,2018(14):114+116.
[2]干紅芳.“互聯網+”時代會計改革與發展研究[J].商業會計,2018(09):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