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媛
當今的世界經濟發展迅速,全球各國都面臨著嚴峻的經濟發展形勢。我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戰略,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多樣化形勢潮流,希望能夠促進市場高度融合,實現更深層次的合作。一帶一路戰略給注冊會計師行業帶來了挑戰與機遇。本文首先闡述了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分析了在一帶一路戰略下CPA行業的發展現狀,揭示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善建議。
一帶一路
注冊會計師行業
發展現狀 解決措施
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帶一路”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向國際,為會計理論與實務的發展和繁榮創造了歷史機遇,也為注冊會計師行業走出國門提供了空前的機會。2005年以來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才開始走向國際化,2004年底,中注協召開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提出開放國內市場和進軍國際市場并舉的國際化發展思路,2006年發布了與國際準則趨同的新審計準則體系,2007年頒布了《關于推動事務所做強做大的意見》。普遍觀點認為,會計師事務所國際化主要源于國內客戶的國際化發展,2013年一帶一路提出后對注會行業走出去無疑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是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走出去”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瓶頸,比如四大的壟斷(韓曉梅、徐玲玲,2009)、國際化發展路徑不明確(石黨英,2015)、服務業務單一等。所以研究我國注會行業在一帶一路戰略下可能遇到的挑戰與問題以及如何應對是非常必要的。我過向境外投資額已達到數千億元,而注會行業如何平穩、快速地跟隨企業走出去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本文旨在研究一帶一路戰略下注會行業的發展現狀,面臨的挑戰以及應對措施。
發展現狀
(1)內資所境外業務發展情況
國內的幾大會計師事務所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內資所也成長迅速,我國共有70余家內資會計事務所為企業走出去提供各類專業服務,內資所在境外的審計業務收入也持續增長,大多數審計業務集中在香港、日本等地區。有調查結果顯示,11家有涉外業務的收入的會計事務所的海外業務收入平均額為9177萬元。由于各國間會計準則、市場行情差異較大,中資所的核心業務主要還是大陸境內的審計服務,配備的國際專業人才團隊規模通常也僅在200人以內,因而國際業務大多依托于會計國際網絡或國際聯盟,由統一框架下涉及國家的會計所合作完成。平均來看,內資所加入國際網絡大多在2010年前后,且大多作為成員所,在整體網絡中的影響力有限;換言之,內資所的國際業務服務經驗平均約為7年,面對海外市場復雜的市場形勢,挑戰的嚴峻性自然不言而喻。就目前走出去的企業來看,內資所提供的服務還是圍繞傳統的審計業務,相比之下,國際四大的其他業務比如管理咨詢業務收入則普遍在50%以上。
(2)內資所走出去的常見方式
國內學者對于事務所國際化發展路徑研究還沒有形成統一觀點。內資所“走出去”,一般有三種方式:直接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吸收國外的加盟所,通過加入國際網絡。第一種投入資金多,風險也比較大,目前很少被采用。第二種一般是事務所隨著中資公司在國外投資,從而在當地尋找合作伙伴并發展自己的網絡。這種方式前期的風險較低,且初期成本較小。目前,在內資事務所中,除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和利安達會計師事務所開創了自建國際網絡的先河之外,其余的大型事務所都是參與現有會計國際組織或國際聯盟。信永中和獲得2015年度“國際會計網絡新星獎”,它的合伙人張克獲“終生成就獎”。去年3月,利安達會計師事務所聯合利安達國際英國所、德國所和美國合作所,開展對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下屬的德國、英國及美國子公司的盡職調查項目合作。可見,自建網絡在走出去的方式上達到了一個更高的階段。而第三種方式也是最廣泛的,大型的國際會計事務所網絡基本都在中國有自己的成員,國內大所也紛紛選擇加入不同的國際網絡,所以一般的國際業務主要通過與同一網絡中其他成員合作完成。
“走出去”存在的問題
(1)國際四大的壟斷
國際四大規模較大、業務領域廣、專業知識和國際經驗豐富,它們的分支機構遍布全球,而我國內資所只有利安達和信永中和是自建網絡,其他所都是加入的國際網絡。內資所加入國際網絡可以學習成熟的管理經驗和先進的管理制度,但是缺點是國際會計網絡由自己的規則,內資所在整體的國際會計網絡的影響力有限,國際業務也常常要依托于會計國際網絡,需要和其他國家的會計所合作完成。綜合來看,內資所目前在規模、業務領域和國際網絡上與“四大”相比處于明顯的劣勢,沒有品牌及經營方面的優勢。。
(2)高端會計人才稀缺
我國會計師事務所高端人才缺口較大。我國會計人才呈現兩極化,每年的會計畢業生非常多,但是大多都是針對傳統的記賬工作,對于高級的具有管理職能的會計人才非常稀缺,特別是熟悉國際貿易規則,能夠提供高度國際化的會計服務人才稀缺。德勤在2016年就將人工智能引入會計、稅務、審計等財務工作領域中,基礎崗位開始不再需要人。有時候為了爭取境外業務,內資所不得不從海外高薪聘請高級會計人員,我國事務所急需有志于投身于一帶一路建設的青年人,尤其是小語種人才以及具有跨國工作能力的會計人才。
(3)業務領域單一
內資所目前提供的服務大多還是圍繞審計業務,咨詢服務收入占比很少有超過10%。國際四大都專門設立了投資部門,企業走出去不是都能成功,需要注冊會計師為它們保駕護航。根據國資委研究中心、商務部研究院等聯合發布的《中國企業海外可持續發展報告2015》顯示,我國走出去的企業,僅有13%的企業盈利可觀,有24%的企業處于持平和虧損狀態。所以內資所的業務可以拓寬,能夠在企業投資過程中,滿足企業走出去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風險管理方面的需求。同時也能夠拓展非鑒證業務,提高收入。
(4)客戶多元化
每個事務所都有自己擅長審計的行業,而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迅猛,事務所將會面臨各行各業的客戶。特別是一帶一路戰略將事務所帶出國門之后,事務所就會遇到更多的行業,不同的行業適用的審計方法和審計程序可能有很大區別。特別是高新技術行業這種特殊領域,審計人員不如客戶了解的多。所以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風險。
(5)沿線國家會計準則各不相同
“一帶一路”涉及60多個國家,有50多種不同的語言,有43個國家實現了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但是仍然有十幾個國家有著具有國家特色的會計準則,那么如何實現財務信息的可比眭和一致性以及會計語言的互通是我國國內所面臨的嚴重難題。
解決措施
(1)走出去的方式
上文提到的事務所走出去的三種方式中,我認為最符合一帶一路戰略的就是第二種,隨著企業走出去然后在當地尋找合作伙伴并發展自己的網絡所。這樣剛好能夠在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給我國企業提供會計服務的同時建立自己的網絡所,發展壯大之后就能承接海外業務。在國外站穩腳跟,而不只是依賴國內企業,才能真正的走出去,實現本土事務所國際化。對于加入國際會計網絡的內資所,也就是上文的第三種走出去方式,可以先學習優秀的經驗,再逐步自建網絡。大所之間也可以強強聯合。
(2)打造本土品牌
我們一定要提升審計質量,打造國內本土所的品牌。但是沿線國家文化、經濟、法律都與我國情況不一樣,因此不能照搬我國的行業經驗,需要做到因地制宜。那要做大做強我國本土所的品牌,我們就需要一批高端會計人才作為堅實的后盾,事務所可以重點安排會計人員在一帶一路沿線實習和就業,人才培養方面可以積極與國際間高校合作,探索境外辦學之路。有了高端人才后,事務所就可以承接高難度的業務,結合復雜行業的專家工作,拓展非鑒證業務,為各行各業的客戶服務。加強同國際網絡下國外會計所的合作,從財務咨詢、稅務架構等多方面為客戶進行海外投資并購的財務風險管控。
(3)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我國本土會計師事務所目前的發展水平決定了應該將國際化發展的市場定位于服務“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對于走出去的企業和事務所政府可以加大扶持力度,比如對于中小型的事務所提供對應的融資優惠、可以對涉外業務收入給予稅收優惠、對于境外企業投資設立專門的服務網站提供投資指南,為走出去企業和事務所保駕護航。監管部門還可以建立質量檢查制度,對涉外業務的質量進行定期檢查,提高事務所的業務質量。
結語
一帶一路推動全球經濟發展已經呈現出嶄新的格局,“走出去”的事務所服務質量的步伐要緊跟“走出去”的企業,中資所目前在規模、業務領域和國際網絡上與“四大”相比處于明顯的劣勢,雖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突圍,但基于經驗、人才、組織架構等等方面的限制,仍難以在全生命周期性服務上與之抗衡。盡管在走出去的路上有各式各樣的曲折,但是內資所走出去依然會穩步前進,隨著我國民族品牌滲透到更多國家和地區,我們的事務所也一定能在世界各地扎根。
[1]陳毓圭.“一帶一路”建設需要會計專業服務跟進—一在“一帶一路”國際投資高峰論壇會上的致辭[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7(12):10-11.
[2]朱蘇榮.“一帶一路”戰略國際金融合作體系的路徑分析[J].金融發展評論,2015(3):83-91.
[3]韓曉梅,徐玲玲.會計師事務所國際擴張:四大與非四大的比較研究[J].會計研究,2009,(07):71-8.
[4]石黨英沖國本土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國際化發展路徑研究[J]財稅與金融體制改革,2015,(04).
[5][1]郝莉莉,郭道揚.“一帶一路”下獨立審計適應性改革研究[J].會計研究,2017(12):3-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