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健
人口老齡化問題成為了當下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重點關注,與經濟增長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情況又影響了該國的綜合實力與國際地位,因此每個國家都應朝著推動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這一目標而不斷努力。本文將探討人口老齡化問題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以及為減輕老齡化影響提供了一些建議。
人口老齡化
經濟增長 勞動供給 延遲退休
人口老齡化的定義是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降低共同造成的在總人口中因嬰幼兒青少年人口數量減少、老年人口數量增加而產生的老年人口所占比重相對上升的情況。因為曾經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我國的出生率比曾經大大降低,而物質文化條件的改善使得老年人口平均壽命不斷增加,死亡率大幅降低,我國早在1999年便已經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
產生人口老齡化的原因
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與人口平均壽命的增加息息相關。由于技術進步、經濟發展,廣大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醫療衛生條件的不斷改善,曾經的疑難雜癥不斷得到治愈,嬰兒死亡率大大降低,人口平均命也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
平均壽命的增加得益于經濟發展。經濟的發展讓人民群眾過上了更加富裕的生活,不管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收入都呈現出增加的趨勢,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獲得了巨大的滿足,例如,當下對飲食的要求不僅要求吃得飽吃得好,而是更加注重吃得營養吃得健康,人民群眾也有了積極投身于文化體育活動的物質基礎,而這些活動都有助于參與者的身心健康。可見伴隨著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國的平均壽命也得到了延長。
平均壽命的增加得益于醫療衛生技術的進步。醫療衛生條件的進步有助于人民群眾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不斷出現的醫療技術的創新和醫療設備的投入使用,治愈了大量疾病,也有效降低了疾病死亡率。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廣大人民更加重視身體的健康。人們不斷提高的保健意識也有助于增加平均壽命。經濟與技術的進步為平均壽命的增加奠定了物質基礎,而健康意識則是為平均壽命的增加提供了強有力的動力支持。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人口老齡化日益成為一個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我國的人口老齡化不僅具有一些普遍性的特點,還有著因自身獨特國情所具有的自身特點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老齡化速度快,人口基數大。我國是現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又同時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迅猛發展的中國經濟也在不斷加劇著人口老齡化結構。我國在20世紀末就開始步人人口老齡化社會,到2017年為止,老年人口凈增數量為1 1億,據估計我國老年人口數在2050年左右可能逼近最大值4.87億,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為34.9%,從以上數據中同樣可以看出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十分迅速,速度過快。
(2)狀態體現為”未富先老”。在這一點上我國明顯與其他西方發達國家大不相同,進人人口老齡化之時的美國和日本等國家那時經濟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與之對比盡管我國目前整體經濟發展速度迅速,但是人均的經濟實力與美國和日本這些經濟發達國家還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3)區域分配不均,城鄉有差異。我國國土廣闊,迅猛發展的中國經濟使大量的農村適齡勞動人口發生了空間上的流動,他們不斷涌向城市尋求工作機會,取得勞動報酬。本已不斷加深的人口結構老齡化,在農村勞動力人口的大量流失的作用之下,造成農村與城市相比具有更加嚴重的老齡化程度,老齡化程度的發展也更為迅速;另一方面,我國區域之間具有顯著差異,東西南北各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盡相同,經濟發展速度也大為不同。勞動人口不僅會從農村流向城市,而且會在各個區域之間進行轉移,因此不同區域各個省份之間的人口老齡化程度也將存在差異。
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錯綜復雜的,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勞動力供給減少。在拉動經濟增長的諸多要素之中,勞動力是最直接的要素。我國作為目前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增長迅速,從某種程度上看這一結果得益于我國充足的適齡勞動人口,而且那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對適齡勞動人口的需求仍然十分旺盛。在擴大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便是勞動力的供給。但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意味著老年人口數量增多,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變大,所以適齡勞動人口的比重就相對下降。由于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不斷下降的勞動力供給已成為了毫無爭議的事實,而勞動力供給的下降可能會影響我國經濟的增長,美國、日本、西歐等發達國家的經驗已經證實了這一點。
(2)社會儲蓄減少。儲蓄作為一項拉動經濟增長的要素,能夠在持續平穩運行的宏觀經濟體系中發揮自身的作用。儲蓄能夠為投資在資金方面提供支持,因此較高的儲蓄率成為了我國經濟迅速增長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因素。老年人因為自身的生理原因導致抵抗力下降,可能患有慢性疾病,致使個人醫療花費和護理支出上升,使個人儲蓄大大降低。由于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日漸加深,整個社會的醫療花費和護理支出增加,社會儲蓄總量也將大幅降低,這是我國老年人口的儲蓄率水平明顯低于我國平均儲蓄率水平的根本原因。儲蓄率的降低和儲蓄的減少導致了社會可用資金的缺乏,對于投資的資金支持程度不夠,使社會的投資規模大大降低。反之擁有較高的儲蓄率,則意味著擁有更多的可用資金,從而能夠具有資本的積累效應。在一個健全完善的資本市場之中,儲蓄能夠轉化成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進行投資,從而推動經濟的持續增長。但是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會束縛社會儲蓄的增加,儲蓄資金的減少會整體的投資規模大大降低,造成經濟增長的推動力量不足,束縛了經濟的增長。
政策建議
我國的人口年齡結構經歷了重大的變化,逐步邁人了老齡化社會。對老齡化問題的不當處理,可能會影響到我國經濟的增長與社會的發展。本文作者根據文章前面所述,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如下相關政策建議。
(1)提高生育率。如前所述,我國的人均壽命不斷提高,雖然老齡化問題存在,但我們可以通過人口不斷延續世代更替的過程來減緩老齡化問題。生育率的提高有助于老齡化問題的解決,適齡青年應當盡到自己的義務,承擔生育的責任。國家也應該從政策層面上鼓勵生育,在已經放開二胎生育的基礎上,繼續解決“養不起”、“入托難”等一系列限制生育率提高的問題,一個令嬰幼兒與家長舒適的生活條件是提高生育率的關鍵。經濟的增長需要穩固的勞動力供給,高生育率有利于在未來形成充足的勞動供給。所以政府應當鼓勵生育,提高生育率。
(2)關愛老人的社會風尚
當下,對老年人的關愛與保障日益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老齡化社會中老年人的數量越來越多,老年人作為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具有已經停止工作、興趣和生活方式與其余社會群體有差異的一些自身特點。我們中華民族一向具有尊老孝老的優良傳統,政府可以針對老年人階層的現實情況與現實特點,推出相應的幫扶政策,制定有利于老年人更好生活的相關規定,把對于老年人的幫助落到實處,讓他們能夠真正享受年老時的天倫之樂與退休后的閑適生活。
(3)漸進式延遲退休方案。最近幾年適齡勞動人口數量呈現下降的趨勢,養老資金的交納也與之下降,所以按現行養老金制度下養老金可能會出現虧空。因此,延遲退休年齡勢在必行。延遲工作人員的退休年齡能夠在某種程度上使經濟發展的壓力得到減緩。可是,延遲退休政策也不能操之過急,過于迅速的轉變可能會導致其它一些社會問題。因此,我們應該根據面對情況的不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將退休政策進行細化,采用漸進式退休方案,將這一方案更加人性化的實行,做到退休制度的穩定轉變。
結論
本文研究了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成因極其特點。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嚴重可能會產生勞動力供給減少、社會儲蓄減少等一系列問題,進而對經濟的平穩增長造成不利影響。可見,人口老齡化問題對經濟增長具有密切的影響,我們應當采取一些政策手段和社會措施,例如鼓勵生育與實行漸進式的延遲退休方案來減輕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影響,唯有如此,才能為我國的經濟增長提供優越的條件。
[1]郭艷紅,人日因素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資源經濟,2006.5: 15-20
[2袁忐剛,宋錚.人口年齡結構、養老保險制度與最優儲蓄率[J].經濟研究,2000(11).
[3]齊明珠.中國人口變動對經濟增長影響的量化研究[J].人口與經濟,2013,(6).
[4]齊傳鈞.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10增刊:54-65.
[5]廖曉燕.我國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J].湖北農學院學報,2002(4):356-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