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奎 張術茂
人才是經濟發展第一資源的觀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各地政府為吸引人才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沈陽市在此輪搶人大戰中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人才總量、結構和人才發展環境等方面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需要不斷完善政策體系,營造人才發展的軟環境。
吸引人才 政策 軟環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人才政策目前已逐步成為各級政府關注的重點之一。2017年以來,多個城市開展了持續升級的“搶人大戰”。為了吸引人才,多地相繼在落戶、創業、科研、安居、就業等方面出臺政策,給予人才各種優惠政策及補貼。搶人大戰的深層次原因其實是各個城市對人力資本紅利的爭奪,人力資本的創新性和創造性是區域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在此背景下,沈陽市如何提升人才吸引力、推進各項人才政策見到實效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人才含義的界定
吸引人才,首先要界定好什么是人才。有關人才的含義,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界定。2010年6月《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 - 2020年)》中對人才的界定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2016年3月,《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指出“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在主要目標中提出“人人皆可成才”的觀點。目前統計角度對人才進行的確定,標準主要有學歷和職稱兩條。學界對人才的界定主要關注素質、能力、創造性、創新性和貢獻等方面。比較綜合性的觀點認為人才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具有較高的整體素質,通過創造性勞動,取得創新性勞動成果,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較大進步影響的人。
沈陽市人才狀況
(1)沈陽市近年出臺的人才政策
為促進沈陽的振興發展,建設創新創業人才高地,2015年9月,沈陽開始實施“盛京人才”戰略,并在此戰略指引下制定出臺了激勵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吸引高校畢業生來沈或留沈就業等21項配套政策或實施細則,初步建立了“1+21”人才政策體系。2017年8月,又出臺了“盛京人才”戰略的升級版《沈陽市建設創新創業人才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該措施從“盛京優才英才”集聚培育計劃、人才創新創業、人才體制機制創新、優質人才服務保障體系等四個方面制訂了24條具體措施,從而將人才政策體系從原有的“1+21”升級為“1+N”。該措施在人才工作理念、資金投入規模和政策可操作性等方面都有極大提升,為增加沈陽對人才的吸引力和集聚力打下良好的政策基礎。
除此之外,沈陽市人才環境、營商環境的改善,也為吸引人才提供了很大幫助。如在具體的人才發展環境上,不斷深化改革人才管理的體制和機制,提升人才服務品質。充分利用現有產業特點,發揮汽車、航空研發制造、機器人和數控機床等產業的明顯優勢,為大量產業人才的聚集提供有力支撐。創建了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同、沈陽國際軟件同、沈陽錦聯新經濟產業同、新松機器人創新實驗室四大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和實踐,已經成為吸引海外人才的重要載體。從2016年底開始沈陽市全力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根據世界銀行《2017年營商環境報告》評估標準,沈陽市2017年上半年營商環境在世界190個經濟體中排名第78位,較2017年1月上升了14位。營商環境的改善,增加了市場經濟主體,有效吸引了人才流人。在2017年初,沈陽市公布了《遼寧自貿試驗區沈陽片區首批政策清單》,人才激勵制度是政策清單種的重要內容之一,如實施人才回歸計劃,出臺高層次創新人才財政補貼政策等。
(2)沈陽市人才總體狀況
隨著各項人才政策措施的出臺并具體實施,政策的效能開始不斷顯現出來,人才流動狀況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沈陽市已經呈現出高層次人才隊伍規模穩中有升,普通人才隊伍規模平穩增長,沈陽籍人才呈現出回流趨勢等特點。
1.人才存量
截止2016年末,沈陽市各類人才總量約198.5萬人,比2010年增加39萬。從人才分類來看,黨政人才8.4萬人;企業經營管理人才35萬人;專業技術人才79.8萬人;技能人才65萬人;農村實用人才5.8萬人;社會工作人才4.5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主要有:兩院院士25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41人,國家“萬人計劃”專家3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30人,海外研發團隊300余個,海外高層次人才1.6萬人次,省創新型領軍人才、省優秀專家155人。
2.人才增量
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7年,沈陽市養老保險關系凈轉入18844人,其中九成轉人人員低于45周歲,凈轉人人數呈逐年遞增趨勢。外地來沈就業人員2014年的為6萬人,2016年末增加到近12萬人。長期在沈工作的外籍人才數量從2014年的3018人增加到2016年的3343人,2017年上半年達到2045人,同比增長22%。從高校畢業生就業地角度來看,近幾年每年外地生源留沈約4萬人,沈陽生源出沈就業約1.4萬人,每年凈流人高校畢業生約2.6萬人。依托“引博”工程,2017上半年,全市各用人單位已引進博士422名,超過2016全年水平。2017年,沈陽開啟了以“引老鄉回家鄉、引校友回沈陽、引戰友回駐地”為主要內容的“三引三回”活動,目前全市老鄉人才庫、校友人才庫和戰友人才庫儲備分別為1000余人、近900人和700余人。
3.存在的問題
盡管“盛京人才”等戰略的實施為沈陽人才隊伍建設帶來良好的成效,但與新常態下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還存在一定得差距。主要表現為:一是,人才總量不足且貢獻度偏低。根據《沈陽市2010-2020年人才發展規劃》要求,到2015年,全市專業技術人才總量要達到115萬人,而目前僅約有80萬人,缺口達30%;到2020年,科技研發人才總量要達到9萬人,而目前僅約有5.8萬人,僅完成目標的2/3左右。從每萬人專利申請量開看,沈陽與寧波、南京等副省級城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二是,人才結構不盡合理。主要表現為高層次人才明顯不足,對大師級人才的引進力度還應加強;推進沈陽振興的信息傳輸、軟件、信息技術服務和金融等專業技術人才處于緊缺狀態;創新性人才過多分布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所占比例相對不足。三是,人才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盡管沈陽已出臺了系列人才政策,但從中長期來看,政策的體系性、連續性、落地執行性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人才觀念、評價體系、分配激勵機制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沈陽市吸引人才的對策
(1)找準政府定位,完善以市場為主導的人才引進機制
目前,沈陽市在吸引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時,主要體現為政府為主導、企業推進相對不足。人才流動的影響因素除了薪酬待遇之外,更多的是看重自身價值和職業生涯目標的實現。對從發達國家和我國發達地區的經驗來看,人才引進應以市場機制為主,政府工作側重點應在人才大環境的營造上。政府在人才引進過程中應主要承擔區域引才政策制定、人才價值鏈增值過程中的協調者和監督者等角色,為人才發展提供資金、項目和信息等平臺。
(2)完善人才政策體系,推進政策的落地實施
盡管人才引進應以市場為主導,但政府的作用仍然至關重要。沈陽市應在現有人才戰略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具有系統性和完整性的政策體系,從人才引進、人才培養、人才評價、人才交流、人才激勵和人才保障等方面進行制度完善。同時,政策效用的發揮主要還要看其具體的執行情況,政府要在政策落地上多下功夫,完善各種辦事流程,打通政策“斷頭路”,確保政策真正取得成效。
(3)加快人才發展軟環境建設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才軟環境在人才生態環境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人才軟環境是人文素質、人文底蘊、人文精神、人文品位等方面的綜合體現,在吸引人才方面的作用更為重要,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在人才軟環境建設過程中,要引導人才觀念的更新,營造出開明開放的思想環境和以人才資本和自我價值實現為導向、公平競爭的體制環境,消除一切影響人才價值發揮的制度及觀念等障礙,使人才能夠專心致志地從事工作和生活,減少后顧之憂。
[1]]丁冬.迎來從“孔雀東南飛”向“春暖燕歸來”的歷史性轉變…一沈陽呈現人才整體凈流入趨勢[N].遼寧日報,2017.9 .16(1)
[2]楊國良,梁馨月,袁野,魏爽.沈陽人才凈流人[N].沈陽日報,2017.9.27(9)
[3]霍紅梅,張穎.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以遼寧為例分析[J].黨政干部學刊,2016 (5):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