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越
第三方支付平臺在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的基礎上成為了一種新的交易媒介,憑借其簡易的操作過程和較低交易成本被廣大人民群眾欣然接受。本文從我國第三方支付平臺監管機制的現狀及問題入手;得出第三方支付平臺監管機制的改善途徑和方法。
第三方支付 監管制度
市場準入 客戶備付金
第三方支付機構大多具備很強的實力并且擁有良好的信用。他們通過與產品所在國或者國內外一些大銀行簽訂合約,為客戶提供銀行支付結算業務和其他服務業務。我國的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業務模式不斷創新,向多方面金融領域拓展,行業內交易規模急劇擴張、機構數量迅速增多并呈現壟斷趨勢,但是巨額交易規模之下存在的問題也很多,如市場準人過嚴、監管不協調等,這對現存的監管機制發起了嚴峻的挑戰。
我國第三方支付平臺監管機制的現狀
我國第三方支付市場準人機制尚處在初步建立的階段,《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不僅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注冊資本的限額有要求,也要求支付機構具備一定的經營經驗與盈利能力。此機制使得并不是隨便哪個機構就可以進入第三方支付行業營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此行業機構數量不斷擴張的趨勢,但是卻過于嚴格,在很大程度上的限制了第三方支付行業的創新能力并且阻礙了新興平臺的發展。
與此同時,支付機構只是這些資金的輔助管理者而相應的客戶才擁有其資金的真實使用權與經營權,因此支付機構只能按照客戶的要求為其辦理業務與服務且不得越權。這些要求不僅降低了客戶由于支付機構的錯誤操作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也穩定了支付機構的客戶資金來源,有利于支付平臺的快速發展。雖然客戶資金的安全得到保障,資金運用卻不足,導致我國支付機構中存在大量的客戶備付金閑置。
《辦法》、《反洗錢法》、《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等制度的相繼頒布使得此平臺的不法行為有了更好的法律規范。由此可見我國與此行業不法行為有關的法律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中,各方面內容也漸漸涉及到。然而各方面法律制度雖日趨完善,對支付機構的實際監督力度卻不大,監管不到位,犯罪分子仍在尋找各種途徑規避管制,這也是此行業存在的很嚴重的問題之一。
我國第三方支付平臺監管機制存在的問題
(1)市場準人監管過于嚴格。在我國,《辦法》與實施細則作為第三方支付市場準入的規范文件自被央行通過后對支付機構獲取牌照的要求就很嚴格。支付機構必須已具備2年的業務經營經驗,要開具連續盈利、財務狀況良好的證明。此牌照的有效期限是五年,到期后若仍想繼續開展業務需向人民銀行申請續期。嚴格的注冊資本限額要求與許可證的申請條件都不利于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準人和業務創新發展。
(2)無法切實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第三方支付主要是通過網絡進行交易的,交易雙方當事人存在信息不對稱性問題,消費者處于信息弱勢地位,在實際操作中第三方支付機構可能會利用自身擁有更多信息的優勢不按客戶的委托辦理業務或者不履行信息披露的義務,這些都會導致消費者不能行使自己的權利以完全掌握資金的使用信息。再者,由于網絡客戶信息的保護機制并不完善,可能會發生客戶信息的不當獲取、使用或者隱私的泄露。以上的風險都會導致消費者權益的損失。
(3)各部門監管不協調。我國第三方支付行業的混業經營逐漸明顯,由于幾個大規模的支付機構所主導,各支付機構所經營的業務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支付業務而漸漸滲透到證券融資及保險等業務領域,這就導致現有的分業監管模式難以適用于混業經營的現狀,出現監管不協調的情況。這種不協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監管重疊,如某些支付機構涉及到銀行業和證券業的業務及服務時既要受到銀監會的監管又要受到證監會的監管,這就要求兩個監管協會需要充分配合、相互協調,但是一行三會之間是沒有直接的隸屬關系的且其各自的監管信息并不共享,這會導致監管過死和缺乏靈活性。另一方面就是監管真空,對于支付機構中出現混業中的一些交叉業務時,由于難以及時辨別其業務類型會致使監管盲區。
我國第三方支付平臺監管機制的完善
(1)有條件的實施市場準人豁免制度。為滿足一定條件的中小企業提供市場準人豁免制度,使這些機構不必取得支付牌照就可以從事第三方支付業務與服務。降低標準使具備發展潛力的規模不大的企業可以進入該競爭行列。而針對我國第三方支付機構牌照過多的情況,則繼續嚴管市場退出機制清理非法機構,或者通過鼓勵現有機構兼并重組的方式來降低機構數量,并通過有條件的市場準人豁免制度保持此行業的新鮮血液。
(2)健全消費者權益保護。我國與消費者權利有關的法律文件已經存在,但實際操作性不強,并且與支付機構所擁有的信息相比,消費者掌握的不足。而且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第三方支付平臺中客戶的數據量巨大,這些數據涉及客戶的個人身份、賬戶交易信息、商業機密等,數據的丟失或被盜取會給消費者帶來不利,這種情況下其合法權益沒有得到相應的保護。我國可以制定相關的法令,要求支付機構定期向公眾披露相關信息,建立健全的檔案管理機制,完善機構內部控制及提高內部人員的安全防范意識。與此同時,監管部門也要建立懲罰機制,在第三方支付機構做出危害其權益的行為時,嚴格實施懲罰機制。
(3)明確監管職責,加強各部門間協調配合。對于我國分業監管機制不適應于逐漸混業經營的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情況,我國需要明確各個監管部門的實際監管職責、強調權責分明,針對實際監管時出現的問題應加強各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靈活的進行監管,并能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的作出合理的指令以避免監管過死或監管重疊。拓展功能性與機構性監管模式,加強監管力度使監管范圍覆蓋全面以避免監管盲區的出現。
總而言之,第三方支付是一種適應了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這個供給變化的金融創新,發揮著交易媒介的職能,降低了當事人雙方的交易成本,而在不斷地發展過程中這些支付機構所從事的業務逐漸擴大。而我國現階段雖然針對此行業頒布了較多的法律文件,但實際監督管理不到位仍在發展過程中,因此對這種承擔信譽職能的平臺進行妥善的監管完善變得更為重要。
[1]王建.第三方支付體系風險及防范研究[J].時代金融,2017 (6).
[2]劉俊堅.淺析第三方移動支付現狀及發展[M].科技創新導報,2016( 24).
[3]包麗紅,封思賢.第三方支付監管機制的國際比較及啟示[J].上海經濟研究,2015( 11).
[4]欒禹瑤沖美第三方支付平臺反洗錢法律規制比較分析[J].中國市場,2017(5).
[5]鄭良.第三方支付平臺監管難恐成電信互聯網詐騙洗錢“黑洞”[N].安徽日報,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