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潔
在金融業與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合的大趨勢下,“眾籌”融資應運而生。本文對“眾籌”融資進行分析,其在解決融資成本高、融資難等問題方面給予了一定的幫助,但仍然存在投資者的風險商、法律缺失等問題。因此,需要從多方面入手提出建議以解決問題。
互聯網金融 融資模式 眾籌
眾籌概念及發展
(1)“眾籌”
“眾籌”是通過借助互聯網平臺將大量投資者的小額資金匯集在一起,為某項共同認可的項目、事業或者是個人貸款進行融資(投資)的活動。“眾籌”有如下特點:首先,它是一種需要借助互聯網平臺的小額籌資活動;其次,小額的特征為該融資方式降低了一定的門檻,使得融資的難度大大降低,社會公眾的參與度在不斷的上升,籌資主體的范圍不斷擴大。最后,影響“眾籌”活動能否順利實現的關鍵在于項目對于社會公眾的吸引力,這就要求項目在預期收益與風險、項目創意等方面能得到公眾認可,增加投資者對項目的支付意愿。
“眾籌”融資
隨著全球經濟的飛速發展,“眾籌”融資也得到快速發展。根據Masso-lution公司的研究報告:2012年底,全球“眾籌”融資平臺發展到超過600個,融資規模從5.3億美元增長到27億美元。眾籌模式進入中國是在2011年5月,首家“眾籌”網站完成了《十萬個冷笑話》等“眾籌”項目,引起了廣泛關注。目前國內處于運營狀態的眾籌平臺共計258家。
(1)“眾籌”融資的四種模式
按照“眾籌”對參與者回報方式分為捐贈、實物、債權、股權等四種主要模式。捐贈是一種處于慈善公益或社會性動機的無償捐贈活動,實物是以象征性商品使用或者是物品獎勵為回報形式,債權是投資者以利息為回報形式的借貸融資方式,投資者的主要投資動機來源于獲取利息收入。股權類則是以獲取分紅和實體股份等財務回報為主的形式。
(2)影響“眾籌”融資的因素
“眾籌”平臺連接了資金需求方與資金提供方兩個主體,當平臺功能充分得到發揮時,資源的整合力度達到一定程度時,融資渠道就被打開。而支付手段供應商和銀行在中間起著擔保和工具支持的作用。投資資金轉化為報酬分配資金的增值過程貫穿整個過程。因此,企業在進行“眾籌”獲得融資時,以下幾點是影響其成功與否的因素:
首先,從資金需求方分析:企業的籌資項目必須具備一定的創新性和價值性,并且能在一定的周期內能夠獲得收益和價值。
其次,從眾籌平臺的角度來看:平臺不僅承擔著空間功能,而且具有資源集合與信息發布的功能,這就要求平臺要具有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與信息流通能力,此外,要讓公眾信任平臺,就需要有嚴格的監管和監控機制以確保平臺的合規性。
最后,從資金提供方的角度來看:大眾不僅要有投資意愿,還要具備一定的投資能力,并且要激發社會公眾的社會屬性意識。因此,項目不僅要有經濟屬性還應具備社會屬性,只有讓公眾感受到其參與的活動是具有經濟與社會雙重屬性的,其參與的積極性才會被驅動。
“眾籌”融資模式的優勢與存在的問題
(1)“眾籌”的優勢
首先,“眾籌”平臺對接最廣泛的社會群體,并且可以依靠大眾進行有效的籌資企業的信息披露,減少了繁瑣的中間程序,使得社會信用在企業融資中將發揮更為巨大的作用。
其次,“眾籌”對于籌資金額的低門檻性,大大降低了出資主體的跨入難度,個人、企業、機構等,所有手握富余資金的單位都可以成為企業的資金提供者,讓社會公眾能夠以小額形式形成對項目的相應的分紅權,并且公眾承擔的風險相應較小,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公眾的投資意愿,也相應提高了在“眾籌”上的交易意愿,最終對于促成項目融資。
最后,“眾籌”能夠為企業有效的降低成本。互聯網金融以一種“非抵押、低成本、便捷”的信貸模式實現了金融末端的普惠,是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一環。該模式可以通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來實現經濟增長,并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
(2)“眾籌”所面臨的問題:
1.是關于投資者的保護問題。雖說投資者以小額投資,但要確保融資方式成為大眾接受和信賴的模式,就必須要考慮投資者的風險問題。投資者的風險主要來源于發起者和融資平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項目發起者的欺詐風險。“眾籌”融資的實現依靠的是互聯網,網絡平臺具有隱匿性和信息不對稱性,這使得投資者很難獲取項目發起者在信用等級、財務狀況方面的信息,那么可能會存在惡意欺詐概率。另一方面是“眾籌”融資平臺的運營風險。“眾籌”融資平臺因為運營問題而關閉,或者遭到網絡攻擊致使系統非正常運行以及投資者個人信息被泄露,都可能給投資者造成損失。
2.是法律限制的問題。一些國家認定債權類和股權類“眾籌”是不合法的,而且“眾籌”融資這種運營模式尚未獲得法律上認可,“眾籌”融資處于合法與非法的灰色地帶,從而沒有明確的依據和規定作為項目籌資的依靠。
建議
(1)制定和完善“眾籌”的法律法規。“眾籌”網站已經設計出許多有效的規章制度來保證網站上籌資活動正常運行,我國法律法規的制定可以參考這些成型的規則。只有在完善的法律制度與規范的保障下,“眾籌”模式才會發展得更好。
(2)向國外發展比較完善的“眾籌”機構學習,同時根據我們國家的實際情況進行借鑒。平臺的資金來源于社會公眾,在項目完成眾籌后,這些社會公眾便成為項目的微股東和投資者。由于微股東和投資者的人數較多,這就為平臺的經營和項目運作帶來很多問題。比如:微股東可能會出現干擾企業經營決策或是影響項目進度的行為。我國“眾籌”網站平臺需要設計符合我國情況的新的模式和管理制度,來避免這些問題。
(3)對籌資方的企業來講,企業要注意自身企業形象的提升與社會影響力的提升。要想更好的依靠社會公眾的力量來緩解籌資的困難,就要以良好的社會形象和企業信譽來吸引社會公眾,夸大融資圈。所以,企業欲從網絡上的陌生人手中獲得資金,需要建立社交媒體上的聲望,并建立線下的“眾籌”項目推廣渠道及采取相應的營銷策略。
[1]劉姝姝.眾籌融資模式的發展、監管趨勢及對我國的啟示.金融與經濟.2014.07
[2]李博,董亮.互聯網金融的模式與發展[J].中國金融,2013(10):19-21.
[3]公婉卿,王月.眾籌融資風險及監管路徑研究[J].商業經濟,2018(01):84-85+104.
[4]孟韜,張黎明,董大海.眾籌的發展及其商業模式研究[J].管理現代化.2014(02):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