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方法是當今世界各行各業通用的教學和職業訓練方法,我國案例方法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已形成開發熱潮。
案例方法的歷史考察
“案例”一詞最早出現于醫學界,大約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運用案例對學生進行教學和職業訓練,最早始于1870年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
直至20世紀70年代,案例教學法才逐步運用到學校教育領域。特別是繼續教育,案例教學法能快速促進教師專業的提升。因此,案例方法、案例教學等這些詞語作為同義詞在眾多領域內頻繁出現。
在我國教育領域,案例教學等詞出現較晚。20世紀五六十年代,部分教育工作者從中小學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中提煉經典實例來闡明教育觀點或教育教學方法,但缺乏對實例系統、專門的研究和開發。20世紀80年代,在基礎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國教師培訓系統形成了教育案例開發的熱潮,包括撰寫教育案例、運用教育案例教學、結合案例進行反思、開展案例培訓等。在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案例。
本文側重以教育案例分析促進班主任專業成長的視角進行闡述,屬于綜述類文獻研究文章,文中內容大部分提煉自文后所列參考書目和論文。
教育案例與其他文體和科研課題的區別
(一)教育案例與其他教育文體的區別
經驗總結:經驗總結是社會上經常應用的一種文體。班主任的經驗總結是為了從以往的學習、工作中找出經驗教訓,引出規律,使以后的學習和工作去掉盲目性,提高自覺性和科學性,進而提高工作效率。經驗介紹要求真實、準確、針對性強。
教育隨筆:教育隨筆是一種形式自由靈活、篇幅短小的文體,可以抒情、敘事和評論,包括教育敘事、教育筆記、教育方面的讀書心得以及教育隨想等。教育案例不能列入教育隨筆范疇。
教育論文:論文是以說理為目的,以議論為主,舉不同事例論證同個觀點。論文往往是對成功嘗試的總結或理論升華。
教育反思:教育反思一般是教師對教育管理行為進行分析,提出改進意見或困惑,引起他人思考。教師的反思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以自我行為為依據的“異位” 解析和修正, 進而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效能和素養的過程。在他人幫助下的教育反思,是教育反思的外延。
個案診療:個案診療是對一個學生或一個教育事件進行具體分析并拿出對策,以及“會診”后的“治療”及反饋或“重診”再“治療”。
教育案例分析:教育案例可以概括為在教育情境中,以教師為主體的,對自身真實的、典型的日常生活事件或故事的呈現。但不包含案例后的反思。雖然教師在描述事件時必然帶著某種反思的意味,但主體仍是事件本身。如若將反思、分析、討論等加進來,那么便進入案例研究的范疇了。
“分析”是把一個整體的東西分成幾部分,沒有分析就沒有思考。只有弄清了問題是怎樣形成的,問題現在有多嚴重,我們才能夠去尋找最適合的解決辦法。“教育案例分析”是案例撰寫者本人或在他人的幫助下,在正確的教育理論和策略指導下的教育反思行為,幫助教師發現問題、反思問題、解決問題。
教育反思是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一般是教師對自身行為的事后思考和分析,而教育案例分析既可以是對自身教育案例的分析,也可以是對他人教育案例的分析。
教育隨筆是作者有感而發,可以邊敘邊議,也可以寫敘事和散文;教育故事有工作匯報和宣傳的性質,側重于善和美,離文學近一些,更像記敘文、報告文學甚至小說;教育案例則首先求真實,靠近科學,更像說明文和科研論文。
個案診療的對象主要是“問題學生”和“問題案例”。對個體學生而言,主要是紀律問題、學習態度問題、心理問題、品德問題等。進一步延伸可以涉及學生智力結構問題、智力類型問題、潛能問題、職業傾向問題。
論文是為理論找事例,是從抽象到具體的演繹思維;案例是為事件找理論,是從具體到抽象的歸納思維。
案例的指向對象范圍更廣,一個學生、一個小組、一個班級、一個事件,可以詳細敘述事件的長期過程,也可以著重說明某個情境片斷。
(二)案例分析與科研課題的區別
課題:研究或討論的主要問題或亟待解決的重大事項。
課題的針對性更強,以問題為中心,重在如何解決問題。案例分析則側重對案例本身的分析。
課題立項的超前性,更多是針對有待解決的問題進行立項研究,在問題沒有解決之前即可進行課題立項,通過學習和實踐進行研究,以求問題解決,即是課題立項的超前性。教育案例分析是對已經發生的案例進行反思、分析、討論來解決問題。
課題研究是一個完整系統的過程,包括以下內容:1.課題的提出,即為什么要立項研究?問題的負面影響?必要性?2.課題的內涵及主要內容。3.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4.課題的實踐操作過程。5.各種必備資料、數據的調查整理。6.成果驗證。7.課題的特色及意義。整個過程是按邏輯順序依次展開,形成系統,更具客觀性。最終文字材料只是客觀研究過程的記錄或理論。案例分析是短期內為解決一個問題,無須長期系統研究。
科研課題成果表達,主要是研究報告和論文,案例僅是報告或論文的支撐性材料。
教育案例的分類
教育案例分類有利于教師更清晰地把握教育案例形成的規律,幫助教師詮釋與研究教育案例。
從教育案例使用范圍出發,可分為教育、教學、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
從教育案例寫作方式出發,可劃分為事件、現象、活動、個人描述與研究。
從教育案例特點出發,可劃分為探求、思索、質疑、正反、經驗等。
從教育案例的內容出發,可劃分為德育類、實踐類、課堂教學類、教育反思類、創新類等。
從教師認知程度出發,可劃分為:
描述性案例,敘述一個完整的教育故事,或描寫了一個精彩的片斷。
反思性案例,不僅敘述了教育事件或者片段,而且對教育事件或教育片斷中所包含的問題進行理性分析。
研究性案例,不僅敘述了教育事件或者片斷,并且對教育事件或教育片斷中所包含的問題進行了理性分析,還從中提煉具有普遍意義的命題,進入哲學層面進行思辨。
從處理結果出發,可劃分為:
成功案例,是指在先進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和對策,解決實踐中的疑難情景和問題的案例。從目的性、價值性和規律性三個維度考量。
問題案例,事件中的疑難情景和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或者雖然得到解決,但解決的過程中隱含了不正確的教育理念或者教育手段的案例。
從問題解決類別出發,可劃分為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系問題、教師與家長關系問題、管理問題。
從事物所屬類別出發,可分為人物案例、事件案例和理念案例三種。所謂人物案例,側重討論的是某個學生的問題,他的個性如何,問題病灶在哪里,如何治療。所謂事件案例,則側重討論對某件事應該如何認識,如何處理。這兩類案例都是針對學生的。所謂理念案例,則是側重討論教育者理念的,分析教師面對某個問題為什么會這樣認識和處理,對其理念進行審視和評論。當然,這三種案例的區分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事實上人與事、理念是無法分離的。
從案例分析方法出發,可劃分為兩大類: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靜態分析是根據所掌握的材料進行一次性分析;動態分析則是有來有往有交流,不斷提供新情況,不斷有新的分析結論,有些甚至會推翻初次的分析和干預措施。動態的案例分析往往比靜態的案例分析更有價值,可以看出當事者和分析者的思維過程,對人的啟發較大。
直接分析和間接分析。直接分析時,分析者同時就是當事人。比如我是班主任,我分析我班的一個學生,這就是直接分析。間接分析的分析者并非當事人,不能直接面對分析對象,只能依據一些文字或圖像資料進行分析。間接分析的缺點是缺乏情境感,見到的材料都是別人提供的,提供者會不知不覺地帶入自己的思維傾向和情感傾向,分析者有可能被誤導。但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間接分析的優勢在于分析者置身局外,更客觀一些。
(續下期)
責任編輯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