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手無策”是很多班主任面對學生成長問題的第一反應。簡單理解就是,遇到問題之后,班主任不知道應該怎么辦。很多班主任因為“束手無策”,于是“自以為是”,導致“不可收拾”,最終“一片茫然”。
“動機探尋”,就是基于成長問題動機,探究影響因素,尋求解決方法的策略。
活“動”載體:問題發現的“源點”
學生的成長問題主要出現在班級生活之中,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在班級生活中,不僅要看到學生的成長,更重要的是發現學生的成長問題。
學生成長問題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學生已經出現的問題,這類問題需要班主任直接面對;另一種是蘊含在班級生活之外,需要班主任去發現,根據學生特點解決問題。無論是哪一種問題,其實都是蘊含在班級日常活動中。活動作為成長的載體,是學生成長問題發現的“源點”。
從活動中發現問題,一般有三個角度:學生的“動態”表現和過去不同;“律動”節奏和過去不同;“動情”情緒和過去不同。從表現、行為和情緒三個角度發現學生成長問題,體現問題的“源點”。
我平時會收集學生的各種生活資料,經常給學生拍照,為學生的日常生活留下痕跡。我期待這些照片、影像、文字成為學生成長最好的見證。在一次整理照片的過程中,我驚訝地發現,在我引導眾人看天空的照片中,小林很奇怪地盯著我的鏡頭看。在這之前,因為她多次看鏡頭,已經被我反復提醒了,但結果還是如此。于是,我找出了這一年來所有關于她的照片,幾乎每一張照片中,她的眼睛都是看鏡頭的。在班級日常生活中,這種表現很明顯反映出一個問題——求關注。一個人長時間、習慣性地看鏡頭,她看的并不是鏡頭,而是鏡頭背后的人,期待這個人能夠關注她。基于此,我判定小林“求”我的關注。
小林的問題是源自于她在班級日常生活的表現,從班級日常的一些活動中,我看到了小林在活動中的“動態”表現,根據她“與眾不同”的表現,判定她的問題,定位問題核心。
正向動“機”:問題改變的“焦點”
學生的成長動機是多樣化的,正向的成長動機是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尋找正向動機,并以此為基礎,建立解決問題的方案。
正向動機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即主體想要自我改變的動力。二是問題給主體帶來改變的機會,這是主體“自我改變”的積極反應。在解決學生的成長問題時,只有明確這兩種“正向動機”,才會有效幫助我們尋找問題改變的“焦點”。
正向動機主要是學生成長中的傾向,學生問題中描述想要的“東西”和學生想要改變當下問題的“愿望”。這三個方面就是學生趨于正向動機的內容。抓住這三個方面,就是確定學生發展的方向。
以小林的故事為例。根據分析,小林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求關注,不能明確老師的指令,習慣性走神。但是,這4個問題中,“求關注”是正向動機。只有抓住“求關注”,并“給關注”,小林才有改變的可能,這就是我們的“焦點”。
原因“探”究:問題推動的“抓點”
對于動機背后原因的探究,就是捕捉問題解決的“抓點”。
學生成長問題的影響原因,無非是社會、家庭、學校和學生自我的身心四個方面。其中,家庭教育和自我身心是影響學生成長最關鍵的兩個因素,促成學生內在的心理動機;社會和學校,更側重在外部影響學生。
內因決定外因,所以,在探究問題原因的時候,基于內因,從重要性來說,著重思考這三個角度:家庭教育方式、即時身心特征、此前接受的教育。三者的順序體現了影響力的大小,也體現了我們分析的層次。
還是以小林的故事為例。從小林“求關注”的問題,我們探究問題背后的原因。從家庭教育方式來看,小林父母工作忙碌,早出晚歸,小林幾乎見不到他們,生活由奶奶照顧,但奶奶是一個很挑剔的人,總是會因為小林的不完美而百般“嫌棄”。這樣的家庭讓小林感覺不到關注,更感覺不到溫度。從即時心理特征來看,初中階段的小林,個性心理的成熟,心理斷乳期的影響,讓她更需要他人的關注,但是現實和理想的差距讓她并沒有得到關注。從此前接受的教育看,小林在小學一直被同學欺負,但從未得到有效的幫助。這些都是小林缺關注的影響因素。
探究小林“求關注”的原因,尋找問題推動的“抓點”,細化問題,并從三個角度按照影響的重要性進行了分析,在探究之后,從原因出發,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方法“尋”引:成就成長的“悟點”
目標能否達成,在于尋求目標的方法是否合理;成長問題能否順利解決,在于方法是否能夠基于探究的原因合理對應。合理的方法,不僅是操作的方式,更是成就學生成長的“悟點”。因此,基于原因,“尋引”方法,成就學生。
“尋引”,不僅是“尋”,更是“引”。“尋”是針對探究原因尋找方法的過程;“引”是對方法的界定,即方法不僅是用來改變問題,更是引領成長的方向。方法本身的品質更要積極向上,正向引領。
尋找和界定方法時要注意:選擇吻合學生身心的方法;選擇有趣好玩可以體驗的方法;選擇學生喜歡參與的方法。所有的方法都應該和學生相關。
從小林“求關注”的需求和求不到“關注”之間的矛盾入手,我做了兩個層次的“給關注”。第一層次是家庭關注,我和小林父母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談話,指導家長盡最大可能關注小林。第二層次是學校關注,即我的關注。我找出一年中為她拍攝的所有照片,用一個星期時間配詞、配樂、美化圖片,然后為她做了一個只有她自己的視頻——“角落里的眼睛”。她被驚住了,淚流不止。后來,她這樣說——
我沒有想到老方會為我做視頻,我真的沒有想到。我只是一個什么都不好的學生,他卻對我那么好,我真的很意外。看著他為我拍的那么多照片,我整個人都傻了。原來,我在他心里還是很重要的。我明白了許多,我一定會好好學習的。
我們分層次“尋引”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影響一個人的成長。這是基于人的成長的過程特點做的方法體系。因為這樣,我們成長;因為這樣,我們成就。
責任編輯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