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忠
摘 要:在我國建國初期,經濟建設更加傾斜于城市,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導致農村與城市的經濟差距不斷加大,在新時期下,雖然我國對農村經濟建設給予了高度重視,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相比較城市依然發展緩慢。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針對發展我國農村經濟提出幾點建議,希望給予我國相關部門以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農村經濟;發展建議;分析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2-0057-01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1 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
想要切實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在需要國家政策支持和經濟投入的同時,還要依靠農民的奮發圖強,提升我國廣大農民的綜合素質,強調科技興農、科技創收。農業生產在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但是在數千年農耕文化的影響下,我國農民觀念陳舊、思想保守,對科學技術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因此,我國政府要加大教育力度,對農民開展專業教育,進而提升其綜合素質和科學知識。將教育作為發展我國農村經濟的重要途徑,促進廣大農民朋友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農業知識,促進我國農業健康以及快速的發展。
2 實現農業結構調整
在現階段,實現農業結構優化調整,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和關鍵途徑。我國作為世界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其產業機構決定了人民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發展。同時,在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的前提下,農業市場呈現買方態勢,買方對農業產品的需求逐漸向高品質和多樣化方向發展,而當前的農業結構難以適應市場的需求,開始出現產品銷售渠道不暢的情況,進而對農民的經濟收入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只有結合市場需求調整農業機構,才能提升農業的經濟效益和整體質量,滿足市場的多元化需求,實現農戶增收創收。
3 實現農村人口的轉移
經過相關調查顯示,我國農業發展已經不具備充足的增長空間,而在當前的農村地區,農業依然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目前我國農村人口依然擁有8億,其中4億為農業勞動力,但是耕地只有1.33億hm2,人均耕地占有率不足0.13hm2,在農業資源十分有限的前提下,難以支撐如此龐大的農村人口。同時,受到農業資源的限制,農產品的價格和產量也難以獲得顯著提升,在農村地區實現就地脫貧比較困難。因此,實現農村人口轉移,加速農村地區的城市化建設進程,是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實踐證明,城市化程度越高,其當地人均收入也越高,例如上海市,其城市化程度長期位列我國首位,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也名列前茅,而西藏地區城市化程度全國最低,當地的農民經濟收入也長期墊底。
4 轉化以及推廣農科成果
新時期下,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科技已經成為推動農業發展以及農村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其在現代農業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但是當前,我國農業的科技程度依然停留在初級階段,農戶更加習慣采用傳統的方式進行農業生產,大量的農科成果沒有獲得有效應用和推廣,導致農業生產效率難以提升。從影響農業科技化的相關因素分析,最主要的制約因素為缺乏資金,首先,實現農業科技化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無論是農業生產還是基礎設施建設,如果缺少資金都難以有效開展;其次,我國在缺少農業成果轉化以及推廣經驗的前提下,想要擺脫傳統農業生產思維的制約,需要大量資金作為支持。因此,我國要給予農業科技的研究和推廣以資金支持,通過提升農科成果轉化率,實現農村經濟的發展與振興,而加速農科進步,是我國農業現代化以及科技化的重要途徑。
5 建設農產品品牌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完善,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已經成為農業發展的未來趨勢和必然選擇,同時也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舉措。當前,我國農產品尚未形成統一的品牌,品牌影響力小,同一類型產品的品牌存在相互拆臺和相互掣肘的情況,導致品牌難以做強做大。同時,由于當前我國農業企業規模較小,而多家企業沒有形成合作關系,都是各自建立各自的品牌,不僅無法促進品牌的發展,同時還浪費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和人力財力。因此,當地政府要利用當地農業的主打產品,建設農產品品牌,提升品牌的市場影響力和占有率,例如山東蘋果、吉林大米以及新疆葡萄等,通過地域優勢產品,將品牌做強做大,贏得消費者的歡迎和認可。同時,農產品還要擺脫以往的粗加工模式,要積極拓展精加工、深加工路線,以品牌效益促進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
結束語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想要實現農村經濟的蓬勃以及持續發展,需要從多個途徑和渠道進行嘗試和探索,實現農業、農民以及農村的共同發展,為我國經濟的騰飛提供新助力。
參考文獻:
[1]里白.促進我國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的幾點思考——訪國家行政學院丁德章教授[J].經濟師,2003(04):6-7.
[2]盧文.我國沿海較發達地區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幾個問題[J].農業經濟問題,1985(01):12-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