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艷俠
摘 要: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農業問題依然成為當前的熱門話題,糧食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本,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推動力,但農業種植受多個因素的影響,比如:土壤、水分、化肥使用情況等,農業種植過程中,土壤、水分、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等因素。會對農業生產造成直接的影響,還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污染環境,破壞當地生態平衡,對農業種植結構也會有一定的影響。現就對農業種植因素對農業種植結構的影響進行簡單的分析,從而調整農業種植結構,促進農業可持續有效發展。
關鍵詞:農業種植;因素;種植結構;影響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2-0092-01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6.1 文獻標志碼:A
1 影響農業種植結構的因素
1.1 土壤
遼寧省土壤類型比較復雜,風沙土、鹽土、堿土、黑土、草獨輪車土等均有分布。其成土母質為海相沉積物與河流沖積物。主要耕作土壤有黑鈣土、栗鈣土、灰鈣土、灌淤土、棕鈣土、潮土等,但面積相對較少。
1.2 水資源
遼寧省遼寧省是東北地區降水量最多的省份,年降水量在600~1 100mm之間。水資源利利用率少,利用技術也是比較落后,造成了大量的水資源浪費情況,主要采取一年一耕,春夏季節雨水少,已發生干旱現象,秋季易發生霜凍現象,農作物耕種環境相對惡劣。
1.3 地形
遼寧省四季分明,寒冷期長;雨量集中,東濕西干;平原風大,日照豐富。地勢大體為北高南低,從陸地向海洋傾斜;山地丘陵分列于東西兩側,向中部平原傾斜,相對來說耕種比較有優勢。
2 農業結構調整的思路
農業種植因素會對種植結構產生直接的影響,所以,要在此基礎上不斷調整農業種植結構,以適應農業的發展,推動遼寧省農業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全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國家對農業的大力支持,人們為了追求農業的快速發展,而盲目過度使用自然資源,對與農業息息相關的土壤、水資源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污染。其次,化肥的大量使用,對農業生產地區的環境也造成了污染,破壞了該地區的生態平衡。這種追求農業快速發展的模式,與國家所要求的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相悖,雖然短時間內會對農業快速發展有所作用,但對長期的農業發展是非常不利。在環境保護方面,我們追尋的不應該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而是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發展也應是如此。我們應該從長遠的農業經濟效益考慮,從而不斷改善其農業種植因素,有效提高糧食生產效率,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3 改善農業種植因素的措施
現階段,遼寧省的農業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在農業可持續發展基礎上,如何有效提高農業生產,要從土壤、水資源、農作物、管理方式、種植技術等幾個方面入手,調整農業結構,使之不斷使用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的發展,現就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簡單的分析。
3.1 改善土壤條件
農作物的高質量生產,離不開土壤的高質量,遼寧省土壤質量相對較差,肥力不夠,所以,應針對不同的農作物,改善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可在土壤中燃燒秸稈等,增加有機肥,還可以人們自制的動物糞便等有機肥料。一方面,避免了化肥的污染性,另一方面,也促進了農業的有機發展、生態發展。
3.2 改善水資源環境
我國可利用的淡水資源還是相對較少的,響應國家資源循環利用的號召,農業發展也應合理利用水資源,提高水資源利用率。農業用水可以是二次用水,其次,還要可以通過宣傳、講座等,加強農民水資源保護和危機意識,讓農民自覺節約用水,從身邊小事做起,保護水資源環境,督促水資源環境的保護。
3.3 合理選擇農作物
因地制宜是農業生產的重要手段,在種植前應先對該地區的土壤、地形、氣溫等做一個調查,再選擇合適的農作物。比如,遼寧省光照充足、地勢平緩地區,可種植蔬菜、水果等,而在氣溫比較低,地勢相對較高的地區可種植耐寒的農作物。
3.4 提高種植科技含量
除以上因素外,在種植技術上也應不斷改善、提高,科學的進行種植,從而促進糧食產量的提高。當然,還應從農作物本身出發,不斷對農作物品種進行改良,使其能適應各種生長環境,提高農作物本身的抗力,能有效抵抗一些害蟲、疾病等。同時,對農民進行培訓,使其能用科學的種植方法和管理方法,從而保證該地區的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促進農業的有效發展。
結束語
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不僅要從農業種植因素入手,還用從種植方法、管理方法以及農民素質的提高多個方面入手,達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中海.農業種植因素對種植結構的影響及優化措施[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