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偉
摘 要:農村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村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關鍵環節。本文主要研究在農村現代化建設的背景中分析農村文化傳承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農村現代化;傳統文化傳承保護;存在問題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11-0019-01 中國圖書分類號:C950 文獻標志碼:A
1 傳統文化保護規劃體系不夠健全
在我國,農村現代化建設一個最為主要的目標就是要在傳統文化保護和發展鄉村建設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使得現代人們的生活水平能夠得到改善和提高的同時,保證傳統的鄉村文化保留和傳承下去,這些都與有效的鄉村規劃緊密相關。雖然各級、各部門在鄉村建設規劃上已經完成了很多實質性的工作,但是在工作的規劃中依然存在很多的問題,如計劃缺乏整體性、系統性和長遠性,并且很多規劃與實際情況不符合,一旦涉及到拆遷、土地、資金等因素的制約,就成了“空劃”。
主要有以下幾點表現:(1)難以清晰地進行文化的定位。很多地區在進行鄉村規劃時,將過多的精力放在外在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上,而對于鄉村中的人文特色挖掘得不夠充分,沒有充分體現出來當地的特色和民俗文化,在鄉村建設的過程中也就難以體現出這些富有特色的人文符號,并將其當作鄉村的規劃理念,避免出現城市文化建設中的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等問題。(2)出現嚴重的同質化現象。很多地區在設計鄉村規劃時,盲目地采用運用城市建設的標準,單純地追求圖形形式和現代建筑效果,特別是在建筑覆蓋方面,幾乎采用一樣的設計和規劃,用一座座樓房替代傳統的古建筑,在鄉村也看到了大廣場、大馬路,導致出現“千村一面”的景象,丟失了民族和自然地域的特色。(3)可操作性低。有些鄉鎮在鄉村規劃的設計中并未深入到其中了解實際的情況,沒有考慮村民的意愿,脫離群眾盲目建設,其規劃形同虛設,缺乏實際的指導意義,只是依賴于縣級,跟著縣級的意愿走,可操作性低。并且在執行過程中力度也不足,很多地區只注重大的方面,而忽略細節,缺乏長期有效地保護。
2 文化遺產遭遇“建設性”破壞
在當前的農村現代化建設中,對鄉村文化的遺產保護還是受到了很多關注的,領導部門在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通常都會強調要結合當地的特色環境,建設過程中要注意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傳統文化的傳承。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鄉村文化遺產保護還面臨著諸多挑戰。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歷史性老房子的破壞。在傳統的鄉村中存在嚴重的老齡化情況,這些地區的村落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比較偏遠,社會經濟和發展程度上也比較落后,這些地區通常具有比較濃厚的民族氣息,但是卻缺少日常的維護工作上使得其日益破敗,具有歷史性的老房子瀕臨坍塌的危重局面。(2)“建設性”破壞持續蔓延。一些地區對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實質理解過于片面,認為搞建設就是拆老房,蓋別墅,新農村建設導致大批當地建筑遺產和歷史文化村的消失和破壞。還有一些地區的政府受到政治上的不良影響,急功近利地將傳統村落進行大面積地改造翻新,把建筑外墻刷成了一樣的顏色,只做形象工程,完全忽略了地方特色和鄉村特色。(3)過度地進行旅游開發。一些地區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掠奪式開發地開發鄉村旅游資源,使得很多鄉村優秀文化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由于規劃的不合理,使得很多的古村落發展為旅游景點,從而盲目建設了賓館、超市和道路等配套設施,導致古村落的原生面貌逐漸消失。
3 傳統文化保護中農民缺乏主體性
3.1 缺乏尊重保障農民意愿的意識
農村文化具有主體性的特點,在農村文化中最為重要的文化創造主體就是農民群眾,他們在代代生活的過程中將農村文化不斷的傳承和發展。這一特點要求我們在保護鄉村文化的過程中要堅持農民在其中的主體地位,要調動其農民參與到鄉村文化的保護工作中來。
3.2 組織形式上大量存在政府行為
政府行為通常以學術研究為主,這種保護的模式是單邊而缺少互動的,在這種情況下,民間力量很難被充分地發揮出來,農民的積極性沒有調動出來,其主體作用也就很難發揮。
3.3 人口外流導致鄉村文化建設主體缺失
青年農民是農村文化的重要傳承人,但是受到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吸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放棄了傳統的農業生產,外出務工或經商,追求更高的經濟和生活水平,導致缺失了鄉村文化活動的主體力量。
參考文獻:
[1]朱海瑞.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現代化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