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莎
[摘 要]四川將在2020年需要完成11501個貧困村的新村建設,面對這一艱巨和光榮的歷史任務,本文試圖在問題導向下,對扶貧新村建設策略提出一些看法。
[關鍵詞]扶貧;新村建設;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四川將在2020年需要完成11501個貧困村的新村建設,面對這一艱巨和光榮的歷史任務,本文試圖在問題導向下,對扶貧新村建設策略提出一些看法。根據四川省出臺的扶貧新村建設規劃可知,其實施重點主要集中于省內的山區和少數民族聚集區。同時,以大小涼山為聚集的少數民族地區又屬于山區,所以這就構成了本省扶貧新村建設的重中之重。考察“扶貧新村建設”的內涵可得,其主要由兩大工作板塊構成:(1)精準扶貧;(2)新農村建設。最終歸宿到新農村建設中,則需要在鄉村基礎設施規劃、鄉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應比過去更具優化和提升。這種優化和提升只有轉換為村民自治下的內生變量,才能鞏固和推動扶貧新村建設成果。由此,這便構成了本文立論的出發點。
1 扶貧新村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聚焦本省山區和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在扶貧新村建設中主要存在著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1.1 存在著只見物不見人的問題
作為國家精準扶貧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四川省針對貧困地區的新村建設,目前仍主要以財政資金做推動,并以交通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和居住環境改善為主線。在當地村民拍手叫好的同時,也存在著改變當地村民傳統生產、生活模式的問題。由此,在“只見物不見人”的價值取向下,則可能會使扶貧新村建設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目標相背離。
1.2 存在著忽略村社生態的問題
前面已經指出,各級政府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給予貧困地區的新村建設以“第一推動力”,而這一推動力需要轉換為當地村社發展的內生變量,才能使新村建設永遠在路上。然而,無論是盆地以北的秦巴山區,還是位于川西地區的大小涼山地區,當地村民受制于傳統村社文化的影響,難以有效將“第一推動力”通過主觀能動性轉換為內生組織變量。
2 應對問題的原因分析
針對以上所述提出的兩大主要問題,這里從以下兩個層面做原因分析:
2.1 主觀層面的原因分析
四川省扶貧新村建設屬于國家精準扶貧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2017年四川省政府已經明確了2020年的建設目標。隨著2018年的到來,扶貧攻堅戰略所面臨的時間壓力和政治壓力愈來愈大。由此,這一定會在主觀層面對部分扶貧干部產生一種緊迫感,而且會傾向于以可見的扶貧指標來指代扶貧新村建設的全部內容。這樣一來,就導致了“見物不見人”局面的形成。
2.2 客觀層面的原因分析
由于自然條件和歷史因素所決定,四川省內經濟發展較好的區域主要分布在川西平原地區,這就在自然稟賦條件上對扶貧新村建設帶來了難度,如前期大量扶貧攻堅工作可能會放在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的修建。再者,大小涼山地區在扶貧難度上已成為了“國家隊”,所以這里的扶貧新村建設難度可想而知。
在以上問題導向下,來調整當前的扶貧新村建設思路已刻不容緩。由此,下文將在對策中提出筆者的思路。
3 對策
根據以上所述,對策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展開構建:
3.1 在扶貧新村建設中重視培養內部能人
2017年四川省巴中市和南部縣成為了國家級精準扶貧的優秀典型,隨著典型的樹立和省內扶貧攻堅總決戰的打響,如何鞏固現有成果并推動難點和重點問題的解決,或許還需要在貧困村社中培養本村能人,以他們對本地民情、鄉情的熟悉來作為突破口。筆者建議,可以在外出務工返鄉農戶中來尋找“能人”,鼓勵其引領村民將政府所給予的“第一推動力”進行自我轉換。
3.2 以新時代精神文明引導新村文化塑造
在十九大報告中,對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闡述進行了重新解構,其中的“不充分發展”成為了貧困鄉村現狀的寫照。為此,以新時代精神文明為引領,讓“窮則思變”成為村民主觀意識的主流,則成為了塑造新村文化的著力點。這就要求,包括下派駐村干部和本村黨員群眾在內,需要在肯干、實干上發揮自身的先進性,并打通流通渠道切實為村民經濟福祉的提升做出實實在在的工作。
3.3 發揮自然資源比較優勢尋求個性發展
四川省在扶貧新村建設中需要注重“道路自信”這四個字,即不同山區和少數民族聚集區的自然條件不同、歷史文化積淀不同,這些都在當地的社會經濟結構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通過培養村社內部能人,以及積極挖掘本地具有經濟價值和區域差異性的自然資源,走出一條個性化發展的道路更能符合四川的實際。
4 小結
本文認為,“扶貧新村建設”的內涵主要由兩大工作板塊構成:(1)精準扶貧;(2)新農村建設。最終歸宿到新農村建設中,則需要在鄉村基礎設施規劃、鄉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應比過去更具優化和提升。在問題導向下,扶貧新村建設對策可圍繞著:在扶貧新村建設中重視培養內部能人、以新時代精神文明引導新村文化塑造、發揮自然資源比較優勢尋求個性發展等三個方面來構建。
[參考文獻]
[1] 鄭艷.金融扶貧理論研究與實踐創新[J].經濟,2016(02).
[2] 杜曉山.金融扶貧新模式研究 對商業銀行參與金融扶貧的思考[J].農村金融研究,2013(05).
[3] 蘇暢.金融精準扶貧難點及對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