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娟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土地利用方式有了較大轉變,土地利用變化的同時產生了許多土地濫用亂用現象。對土地資源的大肆開發和不合理利用破壞了地表植被,導致土地污染,甚至引發一系列資源環境問題,對國民生產和生態安全產生巨大影響,土地生態安全問題日益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關鍵詞:土地利用;土地生態安全;土地資源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11-0074-01 中國圖書分類號:F301 文獻標志碼:A
1 關于土地生態安全
1.1 背景分析
由于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土地資源的供給總量是恒定的,而需求量卻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長而不斷增加。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加速發展階段,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必然會帶來建設用地規模的擴展。
1.2 概念界定
土地生態安全,是指在人類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下,土地生態系統能夠保持其結構與功能處于一種健康、均衡、可持續的狀態,同時可以為人類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均衡和充足的資源條件。從以上定義不難看出,土地生態安全一方面指土地生態系統自身狀態優良,另一方面指其可以提供給人類社會穩定的生態服務功能。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需要以良好的生態安全狀態為條件,從而為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生態健康服務。
1.3 確保土地生態安全的條件
要確保土地生態安全,就必須在以下幾方面達到理想狀態:一是土地資源數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土地數量的多少,尤其是人均土地資源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區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二是土地利用結構。土地利用結構是否合理影響著土地生態系統功能的穩定,合理的結構安排可以實現土地資源的最優化分配。三是土地資源質量。土地資源質量的好壞決定著土地對人類服務水平的高低。
2 土地利用與土地生態安全的關系分析
一方面,土地是影響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其開發利用會對土地生態系統的平衡產生重大干擾,影響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土地利用可以改變地表覆蓋情況,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會對土地資源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擾和破壞。土地利用的變化對區域人口數量、水土保持、耕種水平、氣候條件及自然環境等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科學安排用地布局,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最大程度降低土地利用帶來的消極影響,可以有效保障土地生態安全。另一方面,只有在土地生態安全的條件下,才能做到人與土地資源和諧共處,才能進一步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水平和生產能力,從而促進人類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只有確保土地生態安全,才能降低由于人類開發利用土地導致嚴重自然災害的可能性。因此,保證區域土地生態安全,盡可能的維護土地生態系統的相對平衡穩定,才有實現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條件,進而創造出更高的綜合效益。從以上兩方面不難看出,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與土地生態安全是相互制約又相輔相成的。
3 保證土地利用中土地生態安全的對策建議
3.1 嚴控生態用地開發,優化土地利用格局
嚴格控制對草地、林地、濕地和水域等類型用地的開發利用,禁止改變生態用地用途,嚴禁圍湖造田和填海造田,禁止建設破壞生態功能和生態環境的項目,加大力度保護具有生態服務功能的生態用地及土地生態條件較好的區域。
3.2 經濟建設的同時,注重開發中保護
任何生態建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強有力的經濟實力是土地生態治理的基礎。經濟社會不得不以占用土地資源作為其發展的基礎,這就要求政府和用地企業能夠以土地破壞最小化為根本原則,明細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提升責任意識。在對土地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獲取經濟效益的同時,能夠積極采取措施保護土地生態系統不受破壞。
3.3 控制建設用地規模,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在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同時,城市規模大幅擴張,大面積生態服務功能較好的耕地、林地、草地等被建筑物取代,這必然會導致土地植被破壞、空氣水質污染等一系列問題。因此,需要科學合理的制定城市規劃并嚴格按照規劃執行,避免城市大肆擴張,優先安排城市內部存量用地,盤活和合理利用城市低效用地,不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4 重視生態農業,控制農地污染
目前,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大量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參與到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最終都會影響土地的質量,因而減輕農業生產對土地生態系統的破壞尤為重要。提高農業生產技術,在農業生產當中盡量采用科學、環保的方法和原料,控制農田受到嚴重污染,使農業生產對土地生態安全的破壞最小化,從而提高農業土地生態水平。
參考文獻:
[1]馮文斌.江蘇省土地生態安全評價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13,04.
[2]許思維.遼寧省土地生態安全評價及生態管理[J].安徽農業科學,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