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 陳立宇 趙娜 楊雪茹 巴格那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增長,我國的農業也在迅速的發展中,并且朝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健康的發展著。作為農業大國,在農戶的農業種植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優化我國的農業種植結構,是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都得到大幅度的提成,從而達到促進我國農業經濟效益的目的。
關鍵詞:農業種植;因素;種植結構;影響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7-0028-01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6.1 文獻標志碼:A
1 農業種植過程中各因素對種植結構的影響分析
1.1 土壤肥料因素的影響
農作物的種植結構根據土壤的不同也存在的很大的變化,同時不同地區的農作物,施肥的情況也完全不一樣,農作物的種植結構需要根據土壤類型的變化,實用化肥的不同而改變,一旦未根據土壤選擇合適的化肥,非常容易造成土壤板結等情況,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進而影響我國農業的種植結構。
1.2 水資源因素的影響
水是萬物生命之源,是農作物生長的根本,所以說水資源的分布情況對農業種植結構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農作物在水資源充沛的地區與在水資源匱乏的地區的農業種植結構是完全不同的,同時生態環境也會受到水資源的影響。所以,將農業種植與生態環境的有效結合可以通過控制水資源的分布。
1.3 科學技術因素的影響
科學技術是農業的第一生產力,先進的科學技術是農業高效生產的保障。同時,農業技術也影響著農業的種植結構,農業技術是保證農業有效生產與栽培的基礎,例如:通過高科技的農業技術,可以幫助農戶確定更合適的種植時間,準確的施肥量以及有效的防治病蟲害等等。這些都會對農業的生產結構造成一定的影響,先進的科學技術保證了農戶的種植品種的優良性,實現了農作物產量的大幅度提升,先進的科學技術更降低了一些自然災害對農作物造成的影響,例如干旱可通過節水技術緩解旱情等等。
2 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建議
2.1 利用土壤保健技術,持續優化土壤
現代農業是科技農業,我們在進行農業生產時應該科學的考慮植物的特點,利用自然規律,引進高科技的手段,增強土壤的生產力。通過土壤保健技術,優化土壤結構,改善生物的性質,實現土壤的高產。從技術核心來講,應培育膠體復合物,這樣能夠讓板結的土壤,產生水穩定性土壤團。同時,應該重視土壤自我凈化水平,以及抗逆能力。要求農民在耕種過程中合理控制化肥、化學藥劑的使用量,減少有毒、有害的化學成分對農作物的影響,保證生產環境的安全性,并且能夠有效降低對種植環境的破壞,使農作物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中生長;還要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對農業生產過程實施實時的監控與管理,避免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地解決,降低農作物產量。
2.2 合理利用水資源
我們在進行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時,一定要合理的利用水資源的分布,因為植物的生長離不開水,在進行農作物灌溉過程中不能造成水的浪費,更不能使水資源收到污染,所以在使用化肥農藥過程中一定要特別注意避免這些化學制劑對水資源的污染。詳細的了解當地水資源的分布情況,根據這些分布合理的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尤其是干旱少雨地區,一定要做好對水資源的保護及合理利用。采取必要的措施減少水分的蒸發,促進農業種植機制的改善。
2.3 對農業種植結構實行創新改革
要做到農業種植結構的改革創新就需要我們學習國內外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引進高科技的生產設備,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從而完善我國農業生產的運作系統。首先需要結合我國優秀的科學技術成果,提高我國農作物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充分使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設備,建設我國農業灌溉設施和農業給排水的機制,從而降低自然災害對我國農作物的影響。其次是通過調整農作物的種植結構,針對不同的土壤特性,肥料的功能等進行整改,實現縮短農業周期及提升農業整體運作效率的目的。最后是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同時結果我國先進的專業知識,實現種植結構的改革創新,促進農作物的生產。
結束語
為了滿足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根據農業種植各因素進行調整農業種植結構,農業種植的各因素對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農作物的高產,進而實現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繼俠.農業種植各因素在農業種植結構中的影響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5,(11):101-105.
[2]陶垠宇.農業種植各因素在農業種植結構中的影響[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5,(9):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