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 賈樂芳
摘 要: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業生產更加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綠色農業是我國未來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研究綠色農業,探討綠色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對策,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綠色農業;重要性;問題;對策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9-0003-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綠色農業的正式起步可以追溯到1994年,也就是國家環境保護局成立有機食品發展中心的時候。不過,此后的20年間,綠色農業的發展一直較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綠色農業的關注也日漸強烈。2016年的中央1號文件,提出“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7年的中央1號文件,提出“促進農業發展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前,農產品市場充斥著大量不合格農產品,增加了農產品市場的無效供給,拉低了農產品市場的整體質量,甚至出現了農產品市場的“格雷欣現象”。
1 綠色農業的時代意義
“綠色農業”概念起源于“綠色革命”的提法,指的是以生態科學和環境科學為基本理論,追求人類適應自然環境,追求人與環境和諧發展,追求共進共退的和諧農業活動。現代綠色農業,指的是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理念以及現代化機械設備為基礎,協調統一食品安全、生態保護、資源利用、經濟效益等目標,推動農業、社會、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模式。
1.1 綠色農業可以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自加入WTO以來,農產品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外國高端低價的農產品不斷涌入我國,嚴重影響著我國農產品交易市場。面對他國的綠色壁壘,我國農產品的出口絲毫沒占優勢,并且,受到出口限制的商品越來越多。從2004年開始,我國農產品的貿易逆差幾乎是年年升高,到2010年,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高達231.4億美元,綠色壁壘成為我國農產品參與國際農產品競爭的重大阻礙,嚴重影響著我國農產品的出口。
1.2 綠色農業可以滿足人們對農產品的美好需要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觀念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同于過去人們對溫飽狀態的追求,現在人們的美好需要是:不僅要“吃得飽”,而且要“吃得好”。所謂“吃得好”,涉及農產品的營養、安全、自然、環保、便宜等特點。人們對農產品的美好需求,已經不僅僅停留在產量上,而是更加注重農產品的質量。
1.3 綠色農業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
綠色農產品由于其天然無公害的品質,注定了其價格要遠遠高于其它農產品。由于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對綠色農產品的需求更是逐年增加。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超市的綠色農產品更是供不應求。以西紅柿為例,有綠色產品標志的西紅柿,其價格是普通西紅柿價格的2倍左右,顯然,綠色農業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
2 綠色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綠色農業的觀念淡薄
綠色農業的發展處于初級階段,大部分的農業生產者還沒有形成綠色生產的理念,往往為了增產而盲目地使用化肥與農藥,不僅降低了農產品的質量,而且對環境也造成了污染。并且,農民往往只關心自己的經濟利益,這種觀念導致農民缺乏長遠的發展眼光,往往不關心農業生產環境是否能夠滿足今后發展的需要。事實上,綠色消費的觀念也是淡薄,導致綠色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并不旺盛,在消費的角度上影響了綠色農業的發展。
2.2 綠色農業生產的機制欠缺
綠色農業需要完善的生產機制,需要完整的生產體系,從而保證農產品在生產、加工、銷售、消費等各個關節的標準化、優質化。雖然我國已經制定了一套綠色食品的認證標準,但是,由于體系不夠完善,導致綠色農業認證的標準混亂,管理機構行業不規范,市場上出現了披著綠色產品外衣的普通農產品,在擾亂市場的同時,影響了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購買信心,進而影響了綠色農業的發展
2.3 綠色農業的投入不足
綠色農業基地的建設,基礎工程的實施,標準化產業模式的推廣,以及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和新農戶技術水平的提升,都需要資金的投入才能確保綠色農業的穩健發展。事實上,我國綠色農業的發展僅僅依靠內在效益并不足以支撐其發展壯大,政府扶持是解決困境的重中之重。雖然,中央和地方財政對綠色農業的投入逐年遞增,各種農業政策、農業補貼越來越多,但是,仍然無法保障綠色農業的快速發展。另外,由于綠色農業認證體系以及對生產個體的信用管理機制還不健全,綠色農業經營者無法便捷快速地得到信貸資金,這同樣制約著綠色產業做大做強。
3 加快綠色農業發展的思路
3.1 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從上到下都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把發展綠色農業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工作。在利用各種媒介加強宣傳的同時,組織有文化、懂技術、善管理的技術工作者,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術,培養農民的綠色意識,增加綠色農業的發展活力。讓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讓農產品健康化、安全化地走入尋常百姓家,從根本上解決制約綠色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3.2 建立標準化綠色農業生產體系
標準化生產體系是綠色農業發展的基礎,是綠色農業實現規模化生產和產業鏈形成的基本保障。綠色農業能否發展的關鍵,在于農民能否得到真正的實惠。政府加強扶持,是保障綠色農業穩定發展的基石。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農業,還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保駕護航,才能提高人們對綠色農業的認可,讓綠色農業的推行暢通無阻。在出臺法律法規的同時,應該提供實惠的政策優勢。重點保障有利于生態環境改善、有利于農產品安全健康生產的企業。
3.3 多元化投資渠道助力綠色農業
綠色農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建立多元化資金投融資渠道是保障綠色農業發展的根本。對一些重點項目,政府要鼓勵投資方的多元化,讓綠色農業產業做大做強。建立健全綠色農業補貼制度,使一批真正的好產業得到實際性的幫助,全面提升綠色農業的生產力,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切實提高農民收入,真正促進鄉村振興。在政府的調控下,倡導投資渠道的多元化,綠色農業發展的根本,還是需要市場機制的調控以及多元化資金的注入。各級政府應鼓勵金融機構的資金注入,解決綠色農業投資難的問題,實現投資方與綠色產業的無縫對接,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的資金保障作用,積極引導民間金融組織的進入,使綠色農業在資金問題上解決后顧之憂。
參考文獻:
[1]李由甲.我國綠色農業發展的路徑選擇[J].農業經濟,2017(03):6-8.
[2]王紅梅.供給側改革與我國農業綠色轉型[J].宏觀經濟管理,2016(09):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