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鋒
摘 要:家庭農場作為我國新型農業主體之一,關乎著農業的發展進程。本文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運用PEST等模型,分析山西省種植型家庭農場的發展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并據此總結發展山西省種植型家庭農場的路徑啟示。
關鍵詞:種植型家庭農場;發展現狀;影響因素;發展路徑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4-0045-01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4.1 文獻標志碼:A
1 山西省種植型家庭農場的發展現狀
1.1 經營品種較為單一,但趨向多樣化
目前,山西省的種植型家庭農場生產的作物以滿足家用的糧食型作物為主,其中,僅有少部分農作物用于銷售;但近幾年來,經營品種趨向多元化,產品市場化水平逐步提高。
1.2 融資難,資金缺口大
家庭農場雖得到各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但融資難度提高,資金缺口大。
1.3 經營規模偏小,土地流轉動力不足
家庭農場總體上規模偏小,這將會限制經營結構的優化;而山西省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320萬hm2,土地流轉的面積占14%,與其他省份相比,土地流轉的比例較少,其動力不足。
1.4 生產方式較為單一,生產效率較低
生產方式主要是以人力勞動為主,生產效率水平偏低。
1.5 產品質量呈上升趨勢,但總體水平較低
綠色、無公害產品雖占一定比例,但產品質量總體偏低,有機農產品比重較小。
2 山西省種植型家庭農場發展的影響因素
2.1 內部因素
2.1.1 家庭農場主因素。農場主的從業經驗和學歷會影響其在經營農場過程中作出決策的能力,進而影響家庭農場的良性發展。
2.1.2 家庭農場的生產條件。山西省有很大比例的土地相對貧瘠,土壤的復種指數較低。此外,由于近年來市場化進程加快,部分家庭農場主化肥農藥的施用量過大,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視家庭農場的可持續發展。
2.2 外部因素
本文主要采用PEST模型分析影響家庭農場發展的外部因素:
在政策方面,涉農財政補貼雖向家庭農場傾斜,但其主要是由各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承擔的;而由于財政體系不夠健全,執行效率較低;此外,更多的家庭農場土地是在自行整治“四荒”的基礎上轉變來的,后續還需要巨大投資。
在經濟方面,由于市場化進程的加快,農產品價格變動比率增大,同時,農產品的供給結構逐步發生變化;而家庭農場的生產經營成本上漲明顯,包括農資用具和雇工工資等成本,影響農場主的生產效益;融資體系的健全度不足導致融資渠道單一,融資困難。
在社會方面,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夠完善,農業龍頭企業、種植大戶這兩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家庭農場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此外,部分地區水利設施較差,溝渠治理及機井等農田水利設施歷史欠賬較多,也會影響家庭農場的經營活動。
在技術方面,機械化作業在生產方式中所占比重較小,基層組織對技術的重視度不足,這些因素均會對家庭農場的技術水平的提高產生消極影響。
3 發展路徑啟示
開展職業培訓,傳統和新型培訓方法相結合,進一步提升家庭農場主的創新能力,提高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認知度。
優化施肥結構,提高有機肥的使用比重,減少對土地造成重大“后遺癥”的農藥化肥的使用,從而保持土壤肥力。
通過報紙、雜志等傳統媒介以及網絡手段,對相關的扶持政策進行大力宣傳,并發揮示范家庭農場的榜樣作用;完善補貼機制與財政體系,激發家庭農場的發展活力。
跟緊“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步伐,改善供給結構;同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提高市場化水平。
健全金融機構貸款機制,拓寬融資渠道,提高金融機構對家庭農場的支持力度。
建立健全社會服務體系,推動農業經營主體之間建立更為緊密聯系;此外,加強溝渠治理、機井等農田水利設施建設。
基層組織應分配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定期指導;同時,配備專業的機械設備,支持規模經營,提高機械化水平。
參考文獻:
[1]李繼剛.中國家庭農場發展創新路徑[J].理論月刊,2017(08):12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