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摘 要:規模化奶牛場發展,防疫是關鍵,是確保奶牛正常生長的基礎。重視并做好規模化奶牛場防疫工作,建立完善的防疫機制,降低疾病風險,推動奶牛場實現健康穩定發展。
關鍵詞:規模化奶牛場;防疫;思路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12-0056-02 中國圖書分類號:D926 文獻標志碼:A
隨著乳品企業對奶源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建立了規模化奶牛場。但是因為奶牛種群數量不斷增加,也相繼建立了更專業的養殖模式,疫病防治也受到了高度重視。疫病在奶牛種群中爆發后,傳染性極強,不僅影響奶牛健康,降低產奶量,降低奶牛場的經濟效益,也會嚴重威脅到奶牛場的生存,必須高度重視奶牛疫病疫情,采取綜合性防疫措施,降低疫病風險,全面降低疫病風險。
1 規模化奶牛場防疫存在的問題
1.1 防疫思想重視程度不夠
奶牛場在日常生產過程中,關注的產奶量,沒有確立防重于治的理念,平常采取的是程序性、常規性的消毒與防疫,被動治療生病奶牛,這樣長期下去就會導致患病奶牛治愈率降低,奶牛淘汰率提高。因此,不重規模奶牛場的防疫工作,就不能確保奶牛場規模化健康發展,帶來顯而易見的經濟損失。
1.2 防疫制度建設不完善
由于奶牛場防疫思想重視程度不到位,導致在日常的奶牛養殖過程中,并未創建完善的免疫程序、制度,主要體現在未引進疫病檢測規定,未對奶牛加以編號、檢驗,新引進的奶牛沒有進行充足的隔離觀察,再進行混養等,這些小問題,如果不引起足夠重視,就能引發整個奶牛場癱瘓。當地的畜牧管理部門,為了防止牲畜疫病的出現,往往會定期對養殖場進行疫病檢疫,這些檢疫帶有周期性,不能作為天天防疫,還需要奶牛場自身發力,解決這一問題。
1.3 防疫設備落后
規模化奶牛場的日常防疫、檢疫不到位,防疫設備的使用頻率低、更新不到位,長期防疫設備不適用,防疫設備自然就成了擺設,這樣規模化奶牛場的生產場地使用率不高,奶牛容易得病。與此同時,規模化奶牛場飼料、車輛、奶牛等的流動性大,防疫不到位,就容易導致疫病的發生與流行。
2 規模化奶牛場防疫機制建構思路
2.1 確立主動防疫的理念
加強主動防疫意識,全面認識到防疫工作的價值,提升防疫的主動性與自覺性,科學普及好防疫方面的知識,全面貫徹落實好防疫規范,堅持不走過場。采取封閉管理,并結合實際需要,做好奶牛場的檢疫工作。作為規模化奶牛場的負責人也要積極學習國內外疫病防治方面的先進經驗,通過結合自身實際,找出兩者在防疫理念方面存在的差距,以實干的精神,認真貫徹落實好奶牛場的防疫工作。
2.2 建立完善的防疫設施與防疫制度
2.2.1 建立完善的防疫設施。消毒池:消毒池一般設在奶牛飼養區的入口,且構造堅固,能承載通行車輛。長、寬、深分別為4m、3m、0.1m,地面整齊,耐堿、酸,防透水。
消毒室:內部安裝紫外線燈,距離地面的高度為2m,消毒時間一般控制在30min.
隔離室:隔離室需要建在隔離區,設在低洼處、下風向,墻壁使用水泥處理至1.5m處,地面與墻壁一樣,也要使用水泥處理,便于展開消毒處理。
消毒儀器:培養基、玻璃類器皿、橡膠手套、輔料、金屬器械等采用消毒儀器進行滅菌。
2.2.2 全面做好衛生防疫工作。全面執行衛生防疫制度:嚴格落實國家、當地管理部門制定的畜禽防疫工作管理規定,落實好衛生防疫制度。
貫徹落實好消毒。嚴格執行消毒制度,切斷傳染源,控制疫病的出現與傳播。(1)對奶牛場進行徹底消毒,消毒后才能讓牛群進入,生產區出入口、門口消毒池,要調節好消毒液的濃度。(2)實施封閉管理。生產區內嚴禁病原攜帶者、污染的車輛及飼料的進入。也不能讓外來人員隨意進入生產區,生產區內的人員必須在消毒室內開展15min的紫外線消毒。在疫病期間,非生產人員禁止進入生產區。奶牛場內也禁止飼養其它牲畜,禁止將從市場上購買的活畜禽及產品帶進場區。(3)做好牛舍消毒工作。將牛舍內的糞便、墊料、剩料等污物進行全面清掃,消毒時消毒液不小于200ml/m2。消毒液常見的濃度為:燒堿溶液2%~5%,福爾馬林溶液3%,生石灰乳10%~20%等;每周開展2次消毒,春秋兩季各進行1次大規模消毒,產房、病牛舍及實施隔離的牛舍,要開展好清掃與消毒。(4)結核病消毒。預防每年開展2~4次,常用消毒液的溶度為漂白粉10%、福爾馬林溶液為3%。
2.2.3 完善免疫程序,建立疫病監測體系。春秋兩季開展2次結核病、布魯菌病以及副結核病的檢疫,操作方法按照《動物檢疫操作規程》,如果檢測出陽性反應的奶牛要送隔離場或者直接進行屠宰,對可疑反應牛進行隔離復檢后,根據相關規定進行處理。定期對出現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性腹瀉或者黏膜病的血清進行檢查。出現病牛或者抗體呈陽性時,需要進行隔離觀察,必要時需實施疫苗注射。規模化奶牛場實施防疫時,對常見的傳染病開展免疫接種,或對經常受到疫病威脅的地區開展定期免疫接種。對已經免疫接種的奶牛做好標識,對符合強制性規定需要進行免疫的,應掛免疫耳標,做好免疫檔案記錄。做好重點疫病免疫。規模化奶牛場常見的疫病為口蹄疫,這一疫病的危害性大,對剛出生的牛犢實施免疫接種,選取O型口蹄疫滅活疫苗2ml/頭,首次實施免疫接種后的6個月內實施第二次免疫接種,定期免疫接種單價苗3ml/頭,公牛與后備牛每年進行免疫2次,每半年為接種周期。猝死癥后,免疫接種采用厭氧氫化鋁菌苗,實施肌肉注射5ml/頭,如果體質相對較弱的牛,則不能使用該疫苗。此外,在奶牛飼養中要引入TMR標準飼養體系,對奶牛的健康進行日常關注,飼料中適當添加氧化性微量元素,提升奶牛抗病能力,也要對某些疫病多發期的奶牛進行特別關注,定期注射疫苗,比如布氏桿菌病、乳房炎等,所以規范性的飼養管理必須有專門的檢疫人員對其進行提前建議,這樣能早發現疫病,盡快進行治療。
奶牛場出現傳染病,需在第一時間內上報對口管理部門,實施防疫封鎖,隔離病畜,并對沒有出現癥狀的牛群立即實施防疫注射,嚴格管控車輛、人、畜的流動,間隔3~5d使用2%~4%的氫氧化鈉溶液對奶牛場實施全面消毒。對病死的牲畜需要按照相關衛生要求對其實施無害化處理。經上級防疫部門確認疫情消除后,開展全場全面大消毒,并及時上報上級管理部門批準后,解除疫情。
2.3 提高防疫設備建設水平
結合規模化奶牛場防疫工作實際,既要購買形式上的設備,比如檢疫設備、消毒設備以及手術設備等,這能幫助奶牛場能遠離疫病的傳染。也要從奶牛疫病發病情況、奶牛場現有設備出發,適時更新防疫設備建設水平,做到與時俱進,在發現傳染病后能及時處理,將損失降低到最小范圍。在使用設備時,也要建立奶牛檔案,對奶牛按照編號,充分利用設備進行體檢,這樣不僅能確保奶牛檢查到位,也能提高設備的利用效率,做到不閑置,很好發揮其作用。
綜上所述,伴隨規模化奶牛場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對奶牛的防疫工作提出新要求,在養殖過程中,要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為奶牛創造好的衛生環境,特別是針對規模化奶牛場防疫中存在的防疫思想重視程度不夠、防疫制度建設不完善以及防疫設備落后等問題,針對性采取確立主動防疫的理念、建立完善的防疫設施與防疫制度、提高防疫設備建設水平等措施,推動規模化奶牛場實現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荊文學,沈東元.規模化奶牛場衛生防疫存在問題及對策[J].中國畜禽種業,2017,13(01):87-88.
[2]胡亮,常琰,劉艷.規模化奶牛場防疫問題及改進策略[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6,37(09):88-89.
[3]郭洪權,司義明.規模化奶牛場的防疫工作[J].吉林畜牧獸醫,2013,34(0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