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呂楓
摘 要:自從互聯網興起,網絡經濟就隨之運行發展,網絡貸款逐漸走入大家視線。網絡貸款為大學生提供經濟支持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本文從高校大學生網貸消費行為分析闡述,著重講述了高校大學生網貸消費行為的影響因素,提出了高校大學生網貸消費行為抑制的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網貸;消費行為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12-0092-01 中國圖書分類號:C912.68;G645.5 文獻標志碼:A
1 高校大學生網貸消費行為分析
高校大學生在消費觀念上總體還比較理性,但是還存在超前的消費行為。借款消費、超前消費、頭腦發熱消費等非理性的消費觀已經被部分高校大學生接受。這些不理性的消費,滋長了大學生網貸舉動的出現。
高校大學生在法律上意識淡薄,對消費法律意識欠缺,對網貸危害理解不夠。有部分大學生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都不了解,他們缺乏須要知曉的消費維權和網貸危害,對網貸的相干用度、違約責任、逾期后果不夠認知。他們一旦頭腦發熱通過網貸消費,容易無視危害,墮入失信、違約等窘境。
2 高校大學生網貸消費行為的影響因素
消費主義歪曲高校大學生的消費觀點。這些年,我國市集經濟的開展,民眾的物質生存條件與消費程度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消費主義逐漸在我國的土地上面蔓延。消費主義下的享樂思想、個人主義、物質至上觀念,通過不同途徑來侵襲這我們高校大學生的頭腦。這些思想很容易取得高校大學生的認同感,并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來高校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在這種思想的干擾下,高校大學生的“消費觀點及舉動逐步發生偏差、歪曲乃至異化,出現了夸耀性消費、透支消費、超前消費、頭腦發熱消費等”[2]情況,這種不理性的消費思想違背來我國傳統的美德,發生了信奉與品德危急,背離人的本質需求。
網絡貸款平臺“蠻橫生長”也是誘導高校大學生過分消費的主要因素。連年來,金融與互聯網的交融開展催生了網絡貸款。出于資源逐利的天性,網絡貸款平臺自發生以來,推出種種高校大學生貸款產物,紛紜進入高校市場。他們在線上線下大面撒網。網絡貸款平臺針對高校大學生求職、消費、駕考、培訓等差別范例需求,有吸引人的方式來進行廣告宣傳。他們遮蓋資費“設圈套”。部分不良網絡貸款平臺接納虛幻宣揚的方法和低落貸款門檻、遮蓋實際資費模范等花招,誘導學生過分消費,乃至墮入印子錢圈套。很多網絡貸款平臺都設有專門擔任學校業務的部分,通過兼職等方式雇用高校大學生進行網絡貸款署理。
一些大眾媒體的不良宣傳也是誘導高校大學生過分消費的主要因素。有些媒體為了“尋求理由,就會夸大產品,宣傳產品的名牌效應激起高校大學生的消費愿望。[3]”這對高校大學生構成較強的心思暗意,似乎不用這個產品就沒有了自信,于是為了購買產品高校大學生就會貸款。
3 高校大學生網貸消費行為抑制的策略
高校要深化核心價值觀,指引高校大學生的消費觀,讓高校大學生對消費價值有深刻的認識。學校要統籌計劃,多管齊下,讓大學生也核心價值觀為自己消費行為的一個準則。
高校要增強高校大學生消費金融的知識,協助高校大學生理性認識網絡貸款。發揚講堂的渠道作用,結合《保護消費者原則》將“消費者教育應在適當情形下成為教育制度基本課程的組成部分,最好成為現有科目的一部分。”[4]使高校大學生理解消費金融的法律知識,愛惜并維護本人的信譽記載,注意保護自身信息,謹慎看待網絡貸款。
高校要樹立網絡貸款協同聯動的機制,妥善處置高校大學生網絡貸款后面臨的問題。從高校大學生消費監測機制、網絡貸款預警機制、網絡貸款應付處置機制這三方面入手,統籌和諧,積極應付處置高校大學生網絡貸款工作。
結束語
近年來,網絡貸款引發的一系列校園慘劇層出不窮,給大學生和高校帶來了諸多麻煩,并產生了不良的社會影響。高校大學生網貸消費行為具有網絡區域性,總體理智、法律意識淡薄,高校大學生網貸消費行為受到消費觀念、貸款平臺、不良媒體的影響,高校應該從價值觀、法律知識、聯動機制這三方面來抑制大學生網貸消費行為。
注釋:
[1]網貸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成靜敏.亞太教育.2016(24)
[2]大學生網貸多維反思筆談[J].張跣.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05)
[3]大學生網貸:虛假需要與消費倫理[J].張跣.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05)
[4]何小青.消費倫理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