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珠
摘 要:如今,牛養殖市場不斷發展,為提高牛養殖效率,本文重點分析常見的牛病特點,并提出具體防治措施。
關鍵詞:牛病;防治;策略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9-0088-01 中國圖書分類號:S858.23 文獻標志碼:A
本文基于對牛病特點的分析,總結出幾方面防治措施,旨在進一步助力牛養殖戶不斷提高養殖水平。
1 常見的牛病特點
1.1 種類繁多,發病率高
當前,全球范圍內有成千上萬種牛病種類,而對其劃分可以根據病理原因的不同的主要分為四種:分別是外科病、內科病、寄生蟲病、產科病常見體系。外科病主要是指外力作用下導致牛體軟組織出現開放性損傷,并由此導創傷感染化膿,主要為膿腫、挫傷、蜂窩織炎、等;內科病常指牛體內部系統出現病毒感染或異常,如呼吸系統、泌尿系統、消化系統、血管血液系統、神經系統類疾病還包括營養代謝、中毒性疾病等,常見表現為疾病引發的腸胃炎、膀胱炎、鼻出血等;寄生蟲病氛圍體外寄生蟲與體內寄生蟲。由于寄生蟲進入牛體內部導致其與牛體爭奪養分,進而引發牛體出現肝部、肺部等異常,或是由于體外寄生蟲帶來的傳染類疾病;產科疾病主要是在繁衍生殖過程中導致的相關系統疾病,如胎衣難下、難產、子宮內膜炎等。
1.2 混合感染嚴重,疑難雜癥增多
當前,檢驗中有數據表明,牛體的病發原因不再單一,常見多種病源的混合式感染,增大了診斷的困難與治療的難度。現階段混合式病源感染多為真菌、病毒、細菌的交叉感染,常見子宮內膜炎、乳房炎、犢牛腹瀉等混合疾病類型。混合感染增加了牛病的疑難雜癥、加大了牛病的防治、診斷難度,此外,由于醫療水平的限制,環境的破環,病毒細菌的變異,導致牛體內抗體隨之改變,致使病毒的抗藥性加強,導致原有藥物難以發揮藥效,新型病毒無法及時根治,形成疑難雜癥。
2 常見牛病的防治方法
2.1 科學的飼養管理
對此,第一步要保證飼養環境的清潔良好,有較好的通風性、陽光充足、整潔干燥、溫濕適宜、排水順暢等。此外為了保證牛群的健康發育,還需對牛體經常刷洗、進行牛舍的清潔消毒,通過良好的生長環境增強牛體的免疫力,減少病菌的潛伏,同時降低呼吸類、消化類、皮膚類疾病的發生概率。第二,在規模化飼養的同時,注意科學合理的進行飼養分群、分階段飼養,切忌隨意、突發改變養殖的計劃。利用科學的針對性計劃養殖,降低交叉疾病感染、冰面營養缺失、腸胃類疾病的發生。第三部,保證牛群有足量的運動,提升其身體素質,病防治蹄趾類疾病,預防母牛出現產后癱瘓。
2.2 防治病疫傳入
對此需要建立嚴格的防疫系統,利用防疫制度控制病情的感染幾率。嚴禁無關人員進出、肺結核患者喂養等。同時還要建立全面的監測機制,嚴格檢疫新近品種。落實健康檢疫,新進牛必須要消毒、驅蟲、觀察合格后才可合并飼養。除此之外,必須要保證飼料的干凈營養性,控制發霉、病變的飼料禁止喂養。還要建立嚴格的飼養場地、養殖人員的消毒措施。
2.3 嚴格執行消毒制度
為了控制病源傳入,要對疾病的傳播途徑進行控制,利用不同的措施進行針對性的消毒。如,以消毒藥水結合飼養、飼料的管理控制消化類疾病的傳播。若發生或疑似發生病毒傳染時,要對牛群的分泌物、排泄物嚴格處理,對感染、污染的環境進行徹底的全面的消毒。保證消毒的定期性、周期性、嚴格落實消毒制度的管理策略。
2.4 按時預防接種
要組織牛群定期的接種防疫,增強病毒入侵的抵抗力。接種疫苗必須要以當地的環境、并以爆發種類、流行季節、病疫發生規律相結合,根據牛群的飼養規模、管理情況、流動狀態,制定合理的相適應的接種方案,杜絕盲目接種,防治接種疫苗帶來反效果。此外需要與有關部門配合,提升接種疫苗的質量,必須符合疫苗的相關制度檢測要求。
2.5 提高養殖人員專業性
必須要增加飼養人員的專業知識,減少人為因素導致的病疫擴散、診治不及時、病情加重等,進而降低飼養收效的損失。對此,應組織飼養人員定期進行培訓再學習,加強病情防疫的宣傳,提升飼養人員對防疫的重視與意識,提升病情診判的專業性。
結束語
在牛養殖過程,為提高牛病的預防能力,需要深入實踐,總結經驗;并要重視科學養殖技術的學習,引入新設備,以提高對于牛病的防治能力。
參考文獻:
[1]宋維芳.常見牛病特點及有效防治方法[J].中國畜禽種業,2017,13(01):131.
[2]吳立新.常見牛病的防治方法及牛病特點解析[J].甘肅畜牧獸醫,2016,46(21):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