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瓊
摘 要:如何做到既持續穩定發展畜牧事業,又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打造實力畜牧和生態畜牧,如何切實解決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本文將對其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畜禽規模養殖戶;污染防治;策略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9-0090-01 中國圖書分類號:X713 文獻標志碼:A
1 畜禽規模養殖污染治理存在的問題
1.1 養殖戶缺乏相關環保意識
部分養殖場過分追求經濟效益,投注全部資金進行規模擴大,縮減環保污染處理設備的投入,并未嚴格的以《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標準進行養殖生產,養殖污染排放不達標。
1.2 污染治理難度大
1.2.1 生產設施簡陋。當前畜禽養殖以小型農戶農戶養殖為主要規模,因此生產養殖設備較為簡單,經濟基礎不牢固,難以實現自投資金進行更新與維修,甚至連基本的治理資金都不充足。部分養殖戶建立在居民生活區,難以落實排污治理措施。
1.2.2 污染負荷過重。畜禽養殖產業,以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為發展模式,這就導致污染隱患日益嚴重,致使污染物的排放更為集中化、大量化,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土地所能承受的載蓄量也不斷增加,逐步超過上限,增加了土地承載的負荷載蓄量,承受的污染負荷也日益嚴重。
2 畜禽規模養護污染處理的對策
2.1 加強宣傳,開展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護技術
在進行宣傳時,需要采用多樣化分層次的宣傳方式充分利用多媒體平臺,提升養殖戶對相關政策法規的理解,借助專業人士的培訓與指導,組織講座、現場參觀、現場教學等模式,在農戶間推廣先進的環境污染治理設備與技術,使得養殖戶全面細致的了解污染排治理的措施與方法,進而提升對污染排放物的治理、處理能力。
2.2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畜禽養殖生產區域
在現有的禽養殖區,合理分配養殖、禁養區,合理管控養殖量,嚴格控制禁養區的家畜監督管理。合理控制適度養殖區的發展規模,嚴格評估新建、改建、擴建養殖場的環境污染情況,對環境的可承載了進行分析,落實污染與建設同時設計、施工、投入使用的制度,規范化、常態化的治理畜禽污染排放。
以豬養殖為參考:其年出欄100頭的養豬場必須與0.67hm2左右的種植業消納糞污進行匹配。并結合自然地理因素,以“牲畜上山、水禽下田、園地養雞、糞便育林”為原則進行飼養,逐步改變養殖業的發展態勢,將畜牧業由城郊平原轉移至山丘陵轉移、從沿水源飼養農戶生產區轉移至生態養殖小區模式等,逐步實現建立現代化種養生體模式。
2.3 加大扶持力度,積極發展適度規模養殖場
2.3.1 加大對畜禽養殖場污染治理的支持力度。大力引導鼓勵養殖轉農業進行污染自治,引進新型污染技術、手段、設備,并給予適當的獎勵措施,充分落實生態養殖小區、建設生態農場的補助政策。政府同時要注意對畜牧養殖資金的合理利用,注意保證科學實驗、研發、設備投資有充足的投入使用資金。
2.3.2 加大對畜禽排泄物的資源化利用鼓勵。首先要合理控制有機肥的使用,對于進行沼渣、沼液的合理利用可實時予以政策補貼。大力支持對規模化生態養殖場的建立,適時的進行政策傾斜、補助。
2.3.3 加大對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的支持力度。加快轉型升級畜牧業的生產模式,積極拓展與落實”改圈工程“建設生產符合標準、機械現代化、大規模合作的養殖生產模式。
2.4 加強有效監管,確保規模養殖場污染減排
2.4.1 嚴格制定標準化養殖場建設標準。對此首先要確定嚴格的環境準入標準,嚴格落實“三同時”制度,標準化控制養殖場的生產擴建規模,建立聯合環境評估、防疫建設、治污能力等綜合評價標準,保證工程的同時設計、施工、驗收。嚴格督促未批先建、現有養殖場的污染排污落實執行情況,補辦相關審批手續。
2.4.2 嚴格監管養殖區、禁養區、限養區的養殖情況。科學制定監管標準,嚴格落實限期關停、搬遷轉移等禁養區的措施執行情況、監督限養區的養殖實際規模,評估環境污染情況。
2.4.3 加大環境監管。環保部門應當充分監管規模化養殖過程中的養殖情況、污染排放、排污處理情感,適時日常動態監控、專項監管,與其他部門進行聯合執法,對違法行為依法查處。保證以完成治理的養殖場可正常運行排污治理措施,責令未治理的規模化養殖場限期整改。
結束語
隨著養殖規模及養殖量的迅速擴張,畜禽養殖糞便及糞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養殖污染防治成了一個重要課題。希望本文的闡述能夠助力相關工作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李子然.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7,37(09):134-135.
[2]陳彥臣,韋鈺.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技術[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7,33(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