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傳珍

開學第一天的晚自習,我興致勃勃地走上講臺,開展班級管理及日常規范教育。正當我大講特講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時,卻發現后面有幾名學生嗑起了瓜子。
我下意識地停下講話,沉默了一會兒,教室氣氛頓時有點尷尬。第一次見面就完全無視我的存在,這是要給我下馬威嗎?心中的怒火差點兒就要燒起。短暫的停頓之后,我極力保持平靜地說:“請后面嗑瓜子的同學注意,自覺保持安靜,上課不得吃零食。”其他學生也用責備的眼神盯著這幾名學生。他們趕緊將嘴里的瓜子吐出來,收拾好后重新揣進衣兜里。我松了一口氣,慶幸自己沒有讓場面變得更糟。
然而,沒過兩天,當我抽查班上的自習紀律時,發現仍有少數學生嘴里嚼著東西。我怒從心頭起,準備推門進去,將那幾個學生揪出來狠狠訓一頓,以此威懾學生,端正班風。在準備推門的一剎那,腦子里突然閃現出此前學校一位教師曾因班級問題處理不當,傷害了學生自尊心,使得師生關系十分緊張的情景。前車之鑒,后事之師。如果我這時氣沖沖地闖進去一頓訓斥,勢必造成一種執法式的處事狀態,學生心理上會產生被動屈從的負擔,必將影響師生關系,也會給以后的班級管理工作增添新的困難。
反復斟酌后,我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走進教室,走到一名剛才吃東西的學生面前,平靜地說:“請出來一下。”到了室外,我詢問了這名學生很多問題,才知道他家離學校很遠,以前走讀的時候,經常肚子很快就餓了。除上課外,自習時間吃東西已成習慣。雖說老師講了,他也聽了,但哪能一下子轉變過來呢?了解這些情況后,我就讓他回教室去了。
秋風徐徐吹來,幫我理清了思緒。經過一番思考,我再次走進了教室。“大家看過《大風車》里的猩猩電視劇嗎?”“看過!”學生異口同聲。“那么有誰知道,電視里猩猩會說話是怎么回事?”一名學生將手高高舉起說:“我知道,是先給猩猩東西吃,把猩猩嘴巴吃東西的動作拍下來,在播放時配音就可以了。”
我對這名學生的回答給予了認可,然后說:“剛才我差點誤會了一些同學,以為他們在班上說話,進了教室之后才發現他們在吃東西。”教室里頓時哄堂大笑。我立即抓住這個時機,強調自習課上吃東西是不文明行為,并戲稱為“猩猩現象”。從此以后,班上真的再無這種現象出現了。
與此類似,我還和平地解決了一些看似嚴重的違紀現象:有的學生深夜起來吃東西,我笑稱為“貓現象”;學生抄襲作業,我定義為“失竊現象”;在學習和休息時間制造混亂,高談闊論,我將其說是“噪音現象”。通過這樣形象通俗的類比,學生一下子明白自己的行為是錯的。這些類比,只對事不對人,成為學生行為的一面“鏡子”,達到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目的。
作為班主任,要多找一些和平解決矛盾和問題的有效方法。長期堅持這種教育方式,不僅有利于班級管理,還可以讓班級生活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