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煒 鄧紅梅 張義
班主任工作如此煩瑣,只有確定自我價值、實現工作增值,才能讓教育成為一件幸福的事情。那么,班主任如何在工作中找尋幸福,實現自身的不斷增值呢?
優秀的班主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工作中不斷地主動學習、主動積累、主動反思。
班主任要有終身學習的理念,從而具有廣博的知識和豐厚的底蘊。要想在班級管理上達到精深程度,還必須不斷學習專業知識和其他各方面的知識,在博覽群書中思考、積累、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思想,拓寬自己的文化視野,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加強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只有通過不斷學習,用全新的知識和理念教育富有時代精神的學生,才能讓教育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
教育是慢的藝術,好的教育急不得,想要成為好的班主任也急不得。青年教師要沉得住氣,不要奢望一朝一夕就能修煉成名師,一定要在工作中努力學習,積極思考,不斷積累優秀的經驗,反思失敗的案例,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慢慢成長為優秀班主任。
除了勤于學習之外,班主任還要善于反思,對自己處理的每一件班務,跟學生的每一次溝通,召開的每一節班會,和家長的每一次交流,都要勤于記錄并且反思。長此以往,經驗豐富了,內心從容了,管理水平提高了,豐厚的底蘊也形成了。
“我永遠都沒有長大,但我永遠不愿停止生長。”作家阿瑟·克拉克的這句話適合所有的班主任。班主任不能滿足于現狀,應不斷提升自我,與學生共同成長,在成長中豐富自己的價值。
《第56號教室的奇跡》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斯先生一直強調這樣一個觀點:“我希望我的學生是怎樣的,我自己就必須是怎樣的,而且一直是。”這句話說起來很容易,但是做起來很難,他在三十多年的班級管理中一直恪盡職守,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一定先做到。正是因為長期的堅持,他才能贏得學生的熱愛和社會的尊重。
放眼國內外優秀的班主任,每一個班主任的成功都是一部自我成長史,他們從不懈怠,心中有愛,眼中有光,一直在向前奔跑。有的堅持寫班級故事,有的堅持寫教育隨筆,有的身體力行影響學生,有的活到老學到老。
“我喜歡你,不單單喜歡你的樣子,更喜歡和你在一起時我的樣子。”這句話充分體現了班主任陪伴孩子的生命狀態,陪伴或童稚或青春的學生成長,分享孩子們成長的榮光,班主任自己也在重享生命的成長,這也是班主任獨有的小幸福吧!
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革使班主任工作面臨更多挑戰,班主任應學會適應社會變化,擁抱新事物、新理念,使用新技術、新方法,讓自己的班級表現出新氣象,讓自己的教育理念緊跟時代步伐,從而實現自我的獨特價值。
北京市“紫禁城杯”優秀班主任特等獎獲得者宋為是朝陽區名班主任,他在陪伴學生成長的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張學生課上學和課下玩協調統一。課上他以評代管,借助趣味評比規范學生的行為,開發的游戲通關管理方法深受學生喜愛,把高科技和班級的規范管理完美融合,激發了孩子自我管理的熱情,極大調動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課下,宋老師以玩代看,通過籃球運動培育班集體。在班級建設中,他還借助班級博客、朋友圈組織各種親子活動,凝聚家校合力,共助學生成長。宋老師不拘于傳統,在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的嘗試中,走出了班主任工作的新道路。
所以,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地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擁有與時代相吻合的育人理念。觀念不可以改變世界,但觀念可以改變人,而人是可以改變世界的。我們要不斷調整自己,做一名與時俱進的新時代班主任。
求真務實的態度是班主任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求真務實,就是要求班主任在日常班級管理中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不浮躁,不虛偽,不搞“想當然”。班主任要淡泊名利,誠實為人,誠實為師。比如在學習指導、課程實踐、課外生活、處理問題的時候,班主任應以坦誠和自覺探究的姿態呈現在學生面前,堅持科學,堅持正義,不唯書、不唯上、不唯勢,唯理、唯實、唯真。班主任要以嚴父、慈母、良友之心給學生真誠的關愛和思想的自由,把學生培養成真正的人,而不是追名逐利的工具。班主任在與學生的接觸中通過自己的率先垂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使學生得以熏陶。如果班主任有著豐厚的人文素養,情趣高雅,精力充沛,充滿著工作的熱情,洋溢著生命的激情,閃耀著人性的魅力,久而久之,學生的人格、內涵也在無形中得以提升。
我們認為,在新時代,班主任最精準的角色應該是:自我價值的完善者和學生精神的關懷者。不斷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努力引領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發展,是當下社會對班主任的基本要求。“精神關懷是班主任教育勞動的核心內容,也是班主任專業化的核心內容。”一位成功的班主任,一定是學生的精神關懷者,一定會贏得學生的喜愛、家長的信賴、學校的重視、社會的好評,獲得自我的成長、內心的愉悅、精神的滿足,收獲成功的快樂、自我的悅納、幸福的人生、美好的未來!

易煒名師工作室
2017年1月,易煒名師工作室由湖北省宜昌市教育局批準成立,宜昌市科技高中校長、宜昌名師易煒領銜,23名來自宜昌市小學、初中、高中的教學教研管理和專業負責人、專業骨干教師成為該工作室成員。工作室成立一年多來,緊緊圍繞班主任德育工作開展研究,以團體智慧為依托,充分發揮工作室成員的專長,積極探索德育新途徑;以信息網絡為載體,構建區域內學校德育的學習、交流、發展平臺;以物化成果為突破,加強德育理論的總結提煉,已有48篇論文(著)獲得各項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