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虎
在教育過程中,若不及時總結反思,也就無法獲得經驗,從而完善細節。要經常抬起頭來看看前面的路,看看走過的路。對過去的自己進行一次認真的評價,在已有的基礎上提出更高的工作目標,調整后面發展的路徑,尋找新的方向,讓自己的專業發展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回想每次從高一著手新班級的建設,在班級制度方面從來都是另起爐灶,給人的感受就是“時時零起步,處處沒深度”。
過去所帶的班級,可能有非常成熟的規章制度、活動方案(遠足拓展、成人儀式)等各種曾經凝聚著心血的思路設計,若能在使用的同時,做一個備份,待到來年面對同一問題時,在已有基礎上修改完善,既能有效減負,也能深化發展。何樂而不為呢?
好的文章千千萬,可是經常是讀過之后就忘得干干凈凈,更不用說還能轉述只言片語了。
針對這種典型的“健忘癥”,必須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數據庫”,將那些有用的資料素材分門別類收集整理。還有一點很重要,“資料素材”用起來才是自己的,若閑置不用,相當于收藏了一堆垃圾,那么不要也罷。
一件發生過的事件,為什么沒能為類似的事件提供借鑒的經驗?那是因為沒有明確地從過去的故事中尋找可以借鑒的經驗。
當別人評價我們是“有經驗的班主任”時,那我們的經驗又是什么呢?說不出來,因為總結經驗的時候太少了。我們應該把處理過的事件梳理一下、概括一下,總結并記錄下來,這樣才有可能為今后觸類旁通做有效的經驗沉淀,才有可能成為一名貨真價實的“有經驗的班主任”。
一個好故事可以讓受眾產生共鳴,比長篇大論地講道理要有效。
記得一次期中考試前的誠信教育班會,我的設想是用“狼來了”的故事告訴學生要講誠信。當時我忽略了一個細節,就是學生對這個故事太熟悉了,結果當我講到“放羊娃第二次喊‘狼來了”的時候,下面的學生幾乎都沒有聽我講。我心里“咯噔”一下:不好,再繼續講下去已經沒有意義了。當時我的腦中飛快一轉,突然問道:“你們知道第二次喊后的結果嗎?”幾個學生接口說:“農夫上山后發現又被騙了。”這時我大聲說道:“不對!”很快地,所有學生都疑惑地看著我。“結果是沒有一個農夫再上山了。”學生們更疑惑了。“放羊娃第一次騙人的時候就失去了誠信,如今的社會,一次失信往往就會帶來別人對你永久的不信任。所以,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失去了誠信。”聽到這里,所有學生都若有所思。這次班會課效果很好,我這個“靈機一動”的故事也成為我教育學生的一個經典故事。
積累故事,也是積累典型的教育案例。若能做到二度反思,則可以對自身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進行滋養,從而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作為一名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目標絕不是那些證書獎狀。只會教書,不會積累,到了最后很可能什么都沒有留下,再豐富的經驗若只是停留在腦海之中,也僅僅就是一些不成熟的念頭罷了。若能把過往的一些“家底”拿出來整理一番,就有希望開辟一條自身專業發展的大道,就有希望形成個性化的教育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