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平
現代社會科技發展迅速,老師和家長溝通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目前比較流行的,莫過于電話、QQ、短信、微信、微博、校訊通,等等。以微信為例,有什么需要就在群里說,作息時間、活動安排、作業布置、注意事項等都可以直接發到群里,家長不用再打電話問老師。這樣的溝通節省了老師很多的寶貴時間。
記得去年10月的一天,我收到一條家長求助微信:“余老師,有件事麻煩您,小雪回家后不好好吃飯,也不和人說話,舉止反常,我們很擔心。她今天在學校還好嗎?”
小雪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一直都很活潑開朗。我放電影般在腦子里“快放”了小雪一天的表現,一切都正常。我把微信轉發給數學老師,才把事情弄清楚。原來,數學老師最后一節課留了幾道題,班上的學生都在課堂上完成了,唯有小雪開了小差,臨放學前才匆匆寫好,受到了數學老師批評。眼看平時不如自己的小伙伴都完成了作業,要強的小雪肯定是自尊心受傷了。
找到了“病因”,我請數學老師在微信里和家長講述事情經過,并建議家長耐心地對孩子進行疏導。在我們的“遙控”下,家長一點點解開了小雪的心結。
除了可以便捷地解答家長的疑惑之外,微信群還有利于班主任及時反饋班級狀況。
在平時的班級管理中,如果發現學生的進步或閃光點,我們可以及時通過微信群分享,樹立榜樣,讓群里充滿正能量。如果看到學生的不足,我們會單獨給家長留言,說明情況,共同商量對策,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可以最大程度保護孩子的隱私。當然,微信不如打電話直截了當, 但這樣能使家長詳細冷靜地了解情況, 采取更有效的應對措施, 積極配合教師的教育。
我們還可以將學生在校的表現拍成照片或小視頻發給家長,讓家長看到學生在學校學習成長的點點滴滴,讓家長感受到教師工作的認真負責,從而更加信任教師、尊重教師。
不過,家長微信群是一把“雙刃劍”,為了避免造成不良影響,最好要給微信群立規矩。
這個規矩,首先是給自己立的。比如教師自己一定要慎言。要考慮家長群體的文化水平差異,避免過于隨意發言引起家長誤解;少分享個人生活信息,多分享學生活動或作業中的閃光點;少轉發其他資訊鏈接,多轉發學習或教育資訊;關上微信錢包,不與家長發生經濟聯系;關閉微信定位,設置好隱私權限,等等。
其次是給家長立的。比如,列明家長可在群里交流的內容,明確交流的“紅線”:不發不文明的語言和圖片以及網絡游戲鏈接,不發影響班級團結的內容,不發聊天爭吵內容,不發涉及人身攻擊的內容,等等。如果家長間有相互促進了解的愿望,教師則可以建議家長再設置一個純粹家長之間的聊天群,既滿足了家長的需求,也避免了不應有的干擾。
微信等網絡工具因其溝通方便快捷、互動性強,是師親溝通中不可忽視的手段。我們只要合理使用,就能使它發揮應有的價值,起到加強師親溝通,促進孩子成長的目的。
(作者單位:安徽省蕪湖縣花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