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靜宜
[摘 要]“互聯網+”的應用早已滲入我們的生活,在面對西藏這個具有地理特殊性、文化特殊性的地域來說,“互聯網+”的興起對西藏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本文從 “互聯網+”的概念入手,從能源、人文環境、社會治理結構、農業四個方面對西藏經濟發展中“互聯網+”的路徑選擇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
[關鍵詞]“互聯網+”;西藏經濟;機遇;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F279.1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當今世界性的發展,互聯網早已經成為新經濟發展的引擎,為新經濟模式的創立提供了可能,同時也對傳統農業、手工業、服務行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互聯網+”是運用互聯網思維對社會生活進行一次全新的詮釋,它的存在標志著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更具體更深入的融合,為新的消費模式的產生奠定基礎。西藏的地理位置處于高海拔地區,交通不便利,開放時間晚,在經濟發展中具有缺陷,互聯網的發展較其他地區更是滯后。要想實現西藏經濟信息化的跨越式發展,需要通過信息技術改造西藏的能源、文化、社會治理結構、農業四個方面,從而使西藏經濟發展的競爭力提升,實現后發優勢。
1 “互聯網+”的概念內涵及優勢
在剛剛閉幕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互聯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技術內涵層面,“互聯網+”不僅指狹義的傳統互聯網技術,“+”更包含著伴隨互聯網發展而興起的邊緣產業,如: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傳感的結合。在應用外延層面,“互聯網+”不僅具有互聯網的媒介溝通和銷售渠道屬性,“+”還將互聯網平臺融入個人與家庭、企業與產業及公共服務等各領域。
“互聯網+”自身具備很多優勢。首先,“互聯網+”有著交易成本低廉的優勢,對降低信息流動成本、節約能源、實現信息的低成本交換都有突出的表現。其次,在信息傳播的廣泛性和可靠性方面,通過互聯網的流程監測和信息的流動共享等工具,解決交易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促進社會公平。
2 “互聯網+”對西藏經濟發展的機遇
西藏作為“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重要時期。西藏應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利用互聯網在信息傳播上的優勢助推西藏重點產業的發展,提升西藏整體競爭力。
2.1 “互聯網+”能促進西藏的自生能力
首先,“互聯網+”能提升人力資源和技術水平,增加單位時間產出,提高資源利用率;其次,能使得同等自然資源要素投入下,人均產出效率提高,增加產出。
2.1.1 促進西藏資源的探索開發和配置利用效率
在資源開采面前,運用互聯網先進的探測技術和穩健的開采技術,可以更準確地定位資源所在位置,并對資源進行有針對性、可持續性的開采。在藏區的潛在地質環境災害和污染面前,以傳感技術和信息網絡技術為基礎的物聯網提供了更為高效、全面、低成本的監測。在環境治理面前,一改以往先發展后治理的經濟發展模式,轉換成全程監控和防護的模式,從源頭上保護了藏區的生態環境,還將遺留下來的污染和生態破壞進行了有效的控制。在西藏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面前,“互聯網+”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產業對西藏的人文資源和建筑資源實行全面檢測,保障了西藏第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1.2 提高西藏的人均產出效率
首先,西藏由于高海拔和復雜脆弱的自然環境形成了地廣人稀的分布格局,這使得商品交易、溝通、爭議的處理都要支付比內地更為高昂的交易費用。“互聯網+”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通信的交換和協作費用。其次,在農牧業方面,互聯網可以強調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科技化,改善西藏農牧業生產技術相對落后,信息不對稱較嚴重等問題,提升西藏的傳統農業的競爭優勢,實現農牧民提高收入的訴求,彰顯社會公平。最后,“互聯網+”在人力資本的提升和改善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在醫療、教育等方面都運用“互聯網+”技術對人力資本進行優化,從根本上實現西藏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2.2 促進西藏地區間平衡發展
西藏在發展中具有“非典型二元結構”特征,首先,自生能力欠缺、城鎮化發展滯后,“互聯網+”可以實施人口轉移戰略,將農村人口吸引到城市來;其次,西藏目前的意識形態是政府和民眾中的藏傳佛教并行的意識形態,“互聯網+”能夠激發更廣泛的人群參與,促進觀念和文化的融合。
3 西藏推動“互聯網+”的路徑選擇
西藏在發展“互聯網+”的過程中存在一些障礙和問題。首先,相對于全國平均水平,西藏的信息化建設基礎落后,本地化信息技術支撐力量薄弱;基礎網絡和信息資源共享水平低,重建設、輕應用、輕服務現象比較突出;信息化投入不足,與西藏的現實需要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其次,資本制約也成為西藏發展互聯網事業的障礙,吸引商業投資進入骨干基礎設施的投資意愿較低,需要政府主導投資進行骨干網絡建設。
3.1 “互聯網+”能源產業
“互聯網+”能源是互聯網和能源的深度融合。能源配置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革命性的人類文明進步往往以新能源的利用為標志。
首先是能源生產的清潔替代問題。西藏部分地區還沒有實現電能覆蓋,工業化、城鎮化必然導致能源需求的增長,西藏地區缺乏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傳統化石能源,但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能、水能等清潔能源囿于技術和投資限制,無法發揮出資產價值而創造收益。綜上,西藏經濟增長必然伴隨電力需求的增長,因而需要以“互聯網+”能源以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能源利用結構轉變來減弱能源消費對資源環境的影響。
其次是能源消費的電能替代問題。能源互聯網能夠在互聯網實現信息流、資金流的有效配置,能使不同的新型能源實現資源供求平衡,因此,“互聯網+”帶給西藏在能源行業的發展空間和機會,不但能夠解決西藏內部能源的需求,還可以通過已建成的輸電網實現外送,無疑會成為西藏既能堅持可持續發展且具有競爭優勢的支柱性產業。
3.2 “互聯網+”環境資源產業
首先,西藏地區草原、森林、水資源和濕地資源豐富,但是囿于產權界定困難,這些生態環境資源僅僅主要以生態景觀旅游創造資產價值。其次,西藏豐富的生態資源和獨特的人文資源構成了當前西藏旅游產業在其經濟中的支柱地位。然而,旅游產業的發展也存在著諸多潛在制約因素,包括自然生態面臨沙化及災害的威脅,旅游產品及服務的衍生附加和營銷溝通方式亟待提升等。
通過“互聯網+”的融合,將自然生態的物聯監控、景觀負荷的動態數據,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優化利用,制定更為靈活、動態的產品、價格、溝通等營銷組合策略,使西藏的旅游資源得到更加可持續和優化的資產利用價值。
3.3 “互聯網+”社會治理結構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對社會治理結構做出重要指示,指出要提高和改善民生水平,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結構。西藏“互聯網+”社會治理結構改革應以推進政府政務建設為基礎,構建智慧政務。要求各政府部門匯集分散的信息和資源,在政務辦公中實現信息共享和政務互通,在業務上實現業務協同,建設政府決策、管理、服務信息支持系統,積極對社會公眾開放政務數據。
3.4 “互聯網+”大農業產業
西藏由于農牧業生產技術相對落后,信息不對稱較為嚴重,因此被互聯網改造的潛力空間較大,如物聯網技術對于規模化種植、養殖的滲透,互聯網推廣和交易對于解決信息不對稱和提高交易效率有顯著作用。通過“互聯網+”大農業的農業現代化,不僅能實現農牧民收入的訴求,還能體現社會公平。
[參考文獻]
[1] 陳愛東.西藏經濟問題研究[M].中國大地出版社,2017.
[2] 姚凌云.生態安全屏障建設下的西藏能源問題發展問題探討[J].西藏發展論壇,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