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坤 田乙慧 區紅星 白春明 張天柱
[摘要]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已成為當前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的重大政策導向。以“廣西來賓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園”為例,對示范園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模式下園區農業發展路徑、產業選擇及項目設置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解析,為園區建設規劃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結合提供借鑒。
[關鍵詞]一二三產業融合;現代農業園區;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4.18 [文獻標識碼]B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在近些年的發展中農業取得了較大的進步。現代農業園區應運而生,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促進了農業經營體制的革新、農業結構調整等。但在我國農業產業化道路過程中仍存在農民收入偏低,農村存在大量的小農戶生產經營方式,難以進入大的市場,農產品市場風險大,企業與農民利益分配和聯結機制不完善,基礎不穩固等問題。為此,2015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1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涵義及類型
1.1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涵義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以農業為基本依托,以新型經營主體為引領,以利益聯結為紐帶,通過產業鏈延伸、產業功能拓展和要素集聚、技術滲透及組織制度創新,跨界集約配置資本、技術和資源要素,促進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流通、農資生產銷售和休閑旅游等服務業有機整合、緊密相連的過程,借此推進各產業協調發展和農業競爭力的提升,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繁榮和農民增收。
1.2 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類型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快速推進,全國各地開始出現了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傾向。在不同的劃分標準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類型也不盡相同。
在融合方式的標準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可分為五種類型:一是產業整合型,如種植與養殖相結合。二是產業鏈延伸型,即以農業為中心向前后鏈條延伸。三是產業交叉型,如農業與旅游業、文化融合。四是技術滲透型,如信息技術的快速推廣應用,使得網絡營銷、在線租賃托管等成為可能。五是綜合型融合,即綜合運用現代工程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技術成果,最大限度地擺脫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束縛,在相對可控的環境條件下,實現農業的周年性、全天候、反季節的企業化生產。
2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低
產業間協同效應不突出,相互聯通性不強,農業部門的生產工具和經營手段遠遠達不到現代農業的要求,造成農業產業鏈較短,價值鏈實現不充分,工商企業與農民間無長期合同、缺乏忠誠和信任,農戶難以更多分享二三產業利潤。
2.2 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發育遲緩
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偏低,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發育不充分、發展不平衡,帶動力不強;集約化、規模化水平偏低,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規模偏小。農業勞動力結構性短缺,職業農民、技術性人才短缺。
2.3 先進技術要素擴散滲透力不強
農業科研和農技推廣服務中的應用較為滯后,科技支撐體系不健全,科研投入較少,使得產學研對接不暢,資源配置不合理,農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和農機推廣效率較低;先進技術要素應用水平不高;由于農業大數據及云數據庫建設處于起步階段,數據和信息共享范圍狹窄。
3 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的對策
3.1 因地制宜發揮區域優勢,明確融合發展策略
確立“基在農業、惠在農村、利在農民”基本思路;堅持因地制宜、發展區域優勢、促進產業關聯、綜合效益、整體性等原則。在與我國區域生態資源稟賦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協調的條件下,基于生態脆弱區、農業優勢主產區、沿海與都市區的劃分實行不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策略;將農產品加工業作為關聯產業進行培育和扶持,帶動并促進種養業和餐飲住宿業、休閑旅游業發展;合理確定一二三產業優先順序,選擇適合融合的重點產業,帶動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3.2 創新驅動融合發展,大力培育融合主體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堅持消費導向、發展二三產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開展試驗示范和完善相關政策等。發展各類股份合作組織,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速培育服務組織、家庭農場、職業農民等,將其培育成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主力軍。
3.3 構建政策支持體系,強化政府服務職能
建立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體系,包括融合主體間聯合與合作的資源配置體系,創業創新的激勵體系,保證基礎產業穩定發展的優序體系,國家支持的投入體系,專業化、規模化、社會化的服務體系,糾正行政干預的自律體系等六方面。政府部門通過強化政策監管、加強規劃引領與示范指導,制訂行業規范和工藝技術標準,為市場主體行為提供有效指引和強制性約束,引導經營性和公益性服務組織或產業充分發揮作用,著力解決全局性問題。
4 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在案例園區中的應用
近年來,我國不斷提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總體水平,逐步形成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城融合更加協調的新格局。2017年,根據中央一號文件相關標準,由國家發改委等七部委聯合印發了《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創建工作方案》,規定在2017年首批創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100個,到2020年建成300個,并以示范園建設為抓手,帶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本文以“廣西來賓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園”為例對其在農業一二三產業模式下的建設規劃進行解析,該園區建設規劃由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科學規劃所于2016年編制。
4.1 項目背景
來賓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南接南寧,北連柳州,東臨梧州,西交河池,是廣西連接南北、承接東西的咽喉,是廣西打造西江億噸“黃金水道”的重要城市之一。園區位于來賓市興賓區北部,作為桂中和桂北經濟區(旅游業為支柱產業)交界處的重要城鎮,在柳來經濟一體化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來賓市通往柳州的必經之路,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4.2 項目發展路徑
4.2.1 以提高現代農業產業化水平為重點,做優一產。園區積極推進柑橘、蔬菜及畜牧產品基地建設,以實現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發展綠色、有機產品,打造品牌,實現產品高端化,建設全國性的“南菜北運”“南果北運”生產示范基地。重點發展現代種苗產業,推進柑橘、蔬菜生產標準化,建設生態畜牧規模化養殖基地;創新鳳凰片區組織運營模式,把企業、基地和農民有機聯合起來,建立起共同發展、相互扶持的利益聯結機制。
4.2.2 以推動來賓鳳凰工業園轉型升級為重點,壯大二產。通過不斷壯大特色農產品加工業,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將桂中農產品資源優勢向第二產業有序延伸,形成緊密的基地建設產業群和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群,推進來賓市現代農業轉型發展。立足來賓市鳳凰工業園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通過培育、引進龍頭企業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建成集智能分選、加工、包裝為一體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條。
4.2.3 以發展壯大現代農業服務業為重點,做強三產。借助來賓市便捷交通條件,發揮園區輻射力強的優勢,推進基礎設施、配套項目建設,積極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業,實現來賓市物流產業新突破;推動來賓市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制定統一農產品生產標準與規范,加強農產品地域品牌建設,積極發展農村電商,建設來賓市農產品電商網絡平臺;以壯瑤文化、華僑文化為主題,將傳統的農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借助文創思維邏輯,將文化、科技與農業要素相融合,提高傳統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形成提供農事活動體驗、農業文化欣賞、居住、游樂、休閑、養生、養老等功能服務的開發模式。
4.3 功能分區
通過考慮園區資源條件及生態承載能力,將園區劃分為金鳳凰農村產融發展核心區、桂中加工服務特色鎮、循環農業產業融合組團、糖蔗一體產業融合組團、休閑農業產業融合組團和特色林果產業融合組團等六個功能分區。六個功能分區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支撐,帶動周邊區域產業升級,實現農業產業集約化、高效化、特色化發展。
4.3.1 金鳳凰農村產融發展核心區。核心區建設以生態、科技為理念,重點發展柑橘、蔬菜、甘蔗三大產業,占地面積4400hm2。合理規劃布局科技、金融、研發孵化、電子商務、人才培訓、生態居住等功能板塊,形成集生產示范、科普教育、休閑體驗于一體的核心區,從而打造鳳凰片區三產融合示范區,帶動周邊組團快速發展。
4.3.2 桂中加工服務特色鎮。突出“加工、服務”兩大功能,立足桂中地區農產品市場,發展以果蔬、甘蔗、畜禽為主的農產品加工以及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重點研發甘蔗收割機、裝載機等智能農機,為廣西、華南地區乃至東南亞地區提供農機、農資等服務。改造建設符合來賓風格風貌的民居住宅、娛樂設施等建筑物,發揚來賓市壯瑤族文化及華僑文化。將桂中加工服務特色鎮打造成集綠色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休閑服務于一體的富美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
4.3.3 循環農業產業融合組團。遵循循環農業的發展理念,依托現有產業主體,實現產業主體內部小循環,積極發展油茶、花卉苗木、畜禽養殖等產業,構建各產業之間的中循環,提高農業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的多級循環利用,面向各個組團,促進組團相互融合,最終形成鳳凰片區區域的大循環,形成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產格局。
4.3.4 糖蔗一體產業融合組團。以甘蔗種植為重點,同時種植水稻、番茄、花卉苗木等,引進種苗良繁、生物防治等管理技術,構建精品化、規范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技術體系,做好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積極扶持來賓桂農公司,提升農民生產管理技能,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形成“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促進農業產業集聚發展。
4.3.5 休閑農業產業融合組團。以鄉土田園、休閑體驗、健康養生文化為主題,圍繞長福生態文化村、富堯水庫等特色資源,建設健康養生文化產業園、創客基地等項目,配合項目周邊果蔬、花卉苗木等農品的開發,集中連片,建成集創意旅游、生態觀光、休閑體驗、健康養生為一體的綜合性園區,吸引來賓市及其周邊區域不同年齡層次的游客前來參觀游玩,緩解城市生活壓力,帶動鳳凰片區旅游消費,形成三產帶動一二產業發展模式。
4.3.6 特色林果產業融合組團。以經濟林、富硒葡萄、百香果等產業為基礎,通過完善水、路、網等基礎設施,提高物質裝備水平,實現林果規范化、標準化種植,并充分開發利用山地資源優勢,開展林果采摘、山地探險等活動,建設集生產、觀光、體驗于一體的山地林果組團,形成一產與三產融合發展模式,帶動周邊貧困村的發展。
4.4 項目建設發展模式
4.4.1 發展高效農業。土地流轉為發展高效農業奠定了基礎,廣西來賓農村產融示范區的土地流轉方式采取直接租用和“土地入股”兩種方式。通過成立綜合協調辦公室,定期召開政府、企業、村委會(農民)三方利益聯結協調會,使農民獲得保底租金和收益分紅,保障農民受益最大化。同時園區還提供勞務服務,為入駐企業提供保潔、種植、管理等。通過土地流轉,最終實現企業、政府、農戶的“三方共贏”。
4.4.2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園區以特色農業為切入點,推動農業向一二三產業集成轉變,通過發展甘蔗和農業融合,采用高新技術、生物技術、信息化技術等,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根據園區農業產業現狀及發展基礎,設置新建重點項目28個。其中科技引領類設置3個項目,主要突出科技、創新兩大主題,以創新創業、技術研發、農機裝備制造產業為主;純種植類設置6個項目,以甘蔗、柑橘、蔬菜產業為主,特色水果、花卉苗木產業為輔;種養結合類設置2個項目,發展畜牧養殖、林木種植,形成農業廢棄物的循環利用;農產品加工帶動類設置12個項目,重點突出加工產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及蔗渣等副產物的綜合利用;休閑旅游類設置6個項目,突出健康養生、休閑觀光兩大主題;產村融合類設置2個項目,發展互聯網農業新村、特色華僑文化村等,形成一村一品品牌模式。重點項目的分類建設,加速了傳統農業的改造,延伸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使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得到提升。
5 結論
近年來,在我國政策的引導下,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以及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快速推進,全國各地開始出現了各種不同類型的農業園區。由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科學規劃所編制的“廣西來賓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園”,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的園區建設規劃中起到了成功案例的作用。對于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業生產和經營模式受限、科技創新和推廣率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低、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發育遲緩等問題,園區在規劃建設過程中通過吸引高科技院校、企業,建立合作社,發展休閑產業等方式進行了解決。園區的建設對當地農民經濟收入,地區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能夠較大地提升廣西來賓在全國的影響力,對我國發展高效農業,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天柱.現代農業園區規劃理論與實踐[M].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16.
[2] 毛妍婷.淺談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農業與技術,2014(12):229.
[3]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院和農經司課題組.推進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6(4):3-28.
[4] 蘆千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研究述評[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6(4):27-33.
[5] 馬曉河.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J].中國合作經濟,2015(2):43-44
[6] 梁偉軍.產業融合視角下的中國農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科學·經濟·社會,2011(4):12-24.
[7] 唐紅祥.提升現代特色農業問題研究—以廣西為例[J].學術論壇,2016(4):62-66.
[8] 宗錦耀.以農產品加工業為引領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J].農村工作通訊,2015 (13):19-22.
[9] 王強.產業融合結構布局要抓優勢、分環節[J].農業工程技術,2015(29):26-27.
[10] 王健,張正河.空間布局應依據資源稟賦和發展水平[J].農業工程技術,2015(29):27.
[11] 鄭風田,崔海興,程郁.產業融合需突破傳統方式[J].農業工程技術,2015(26):39.
[12] 姜長云.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題應有新解法[J].中國發展觀察,2015(2):18-22.
[13] 趙海.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J].農村經營管理,2015(7):26-29.
[14] 文學.產業融合需要構建政策和法律保障體系[J].農業工程技術,2015(29):24-25.
[15] 唐于銀,魏國平,張曉青.我國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0(4):480-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