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磊 劉暢 王曉磊 康澤然 李峰
[摘要]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深入,東北地區農民種植習慣由玉米逐步轉變為糧豆輪作或間作模式,因此大豆的科學化種植必須緊跟農民切實需求。大豆胞囊線蟲是困擾大豆產量提升,影響農民種植收益的主要因素,通過多種菌線克種衣劑在赤峰地區的定位試驗效果對比,可以篩選出適合本地區預防大豆胞囊線蟲的無公害生物種衣劑,杜絕農藥殘留,節本增效,提高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為國家種植業結構調整貢獻力量。
[關鍵詞]菌線克;赤峰地區;大豆胞囊線蟲
[中圖分類號]S565.1 [文獻標識碼]A
1 試驗目的
為了響應中央號召,在2017年的農業科技促進年,開展大豆胞囊線蟲的田間防控試驗和玉米田下茬大豆抗阿特拉津殘留試驗的展示與示范,為我國農業大豆產業生產提供技術儲備。
2 試驗概況
2.1 試驗地點和時間
試驗在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院城子鄉試驗地進行。2017年5月19日播種,試驗土壤為沙壤土,肥力均勻,試驗地塊為大豆重茬區。
2.2 供試作物和種衣劑
品種為赤豆4號,種衣劑為沈陽農業大學提供的防治大豆胞囊線蟲種衣劑:菌線克SN100、SN101、SN102、防治大豆胞囊線蟲與抗玉米除草劑阿特拉津的生物種衣劑SYK300。
2.3 試驗設計
試驗地選在大豆重茬地塊,要求試驗田地勢平坦、地力均勻。試驗采用常規施肥,施肥量一致。播種前使用4種生物種衣劑包衣處理大豆種子,對照為不包衣處理。大區面積2100m2(50m×42m),行距50cm,播量為112.5kg/hm2,試驗設置5個處理小區,小區面積150 m2(50m×3m),試驗區兩側設置3m保護行。處理1:對照(CK),不使用任何種衣劑處理,底施二銨150kg/hm2、硫酸鉀75 kg/hm2;處理2:SN100種衣劑拌種,包衣劑用量769ml/hm2,底施二銨150kg/hm2、硫酸鉀75 kg/hm2;處理3:SN101種衣劑拌種,包衣劑用量769ml/hm2,底施二銨150kg/hm2、硫酸鉀75 kg/hm2;處理4:SN102種衣劑拌種,包衣劑用量769ml/hm2,底施二銨150kg/hm2、硫酸鉀75kg/hm2;處理5:SYK300種衣劑拌種,包衣劑用量769ml/hm2,播后噴施玉米除草劑阿特拉津,底施二銨150kg/hm2、硫酸鉀75 kg/hm2。
2.4 調查項目
(1)物侯期:播種期、出苗期(VE)、始花期(R1)、完熟期(R8)。
(2)出苗時間:播種后觀察各處理的出苗情況,以定量播種區50%大豆出苗時間為出苗期,記錄出苗50%的日期。
(3)胞囊線蟲:在胞囊顯囊期(約苗后35~40d),在大區內按棋盤式取樣法各取20樣點,每點拔取大豆植株10株,去掉0~5 cm表土,將植株連根挖出,保持根系完整,計數根上胞囊數量,記錄調查時間。
藥效計算方法:
對照區胞囊數-處理區胞囊數
防治效果(%)= —————————————×100%
對照區胞囊數
(4)藥劑對大豆生育直接影響:應檢查藥劑對作物是否有藥害,記錄藥害的類型和危害程度,準確描述作物的藥害癥狀(矮化、褪綠、畸形等)。此外,也應記錄對作物有益的影響(如加速成熟、增加長勢等)。
(5)產量調查:實收測產。
3 試驗結果
(1)通過田間取樣監測發現,苗期4種生物種衣劑沒有藥害,噴施玉米除草劑阿特拉津的SYK300小區藥害嚴重,苗期植株明顯矮黃、缺苗;花期和完熟期4種生物種衣劑處理沒有藥害,物候期一致。
通過表1,應用dps7.05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和單因素新復極差法分析表明,胞囊顯囊期(苗后35~40d)株高四個種衣劑處理與CK比較,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P≧0.05);完熟期四個種衣劑處理與CK比較,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P≧0.05)。這表明四種種衣劑對大豆株高有影響。
(2)胞囊顯囊期(苗后35~40d)大豆胞囊線蟲取樣調查表明,CK對照區胞囊數為729頭,SN100種衣劑防治大豆胞囊線蟲效果為-33.89%;SN101種衣劑防治大豆胞囊線蟲效果為-62.96%;SN102種衣劑防治大豆胞囊線蟲效果為58.16%;SYK300種衣劑防治大豆胞囊線蟲效果為83.54%(見表2)。
(3)種衣劑對大豆產量性狀的影響。通過表3,應用dps7.05、單因素新復極差法分析四種生物種衣劑試驗處理表明,SN100種衣劑處理與CK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產量負增長,減產15.79%,防治大豆胞囊線蟲效果不明顯,有待觀察;SN101種衣劑處理與CK比較差異顯著(P≧0.05),產量負增長,減產22.37%,防治大豆胞囊線蟲效果不明顯,有待觀察;SN102和SYK300種衣劑處理與CK比較差異顯著(P≧0.05),具有增產效果,分別增產27.63%和29.60%,防治大豆胞囊線蟲效果明顯。
4 結論與討論
通過實時監測和秋季拷種結果表明,同等條件下使用4種生物種衣劑防治大豆胞囊線蟲效果不同,增產效果也有差異,可通過下一年度定位試驗進一步驗證。
[參考文獻]
[1] 康小湖.大豆栽培與病蟲害防治[M]. 北京:金盾出版社,1991.
[2] 張明榮,何澤民,吳海英,等.玉米套作大豆模式復合群體高產高效優化配置技術研究[J].大豆科學,2012,31(4):575-578.
[3] 王雅珍.高油大豆新品種選育初探[J].雜糧作物,2006,26(2):76-77.
[4] 蓋鈞鎰.作物育種學各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5] 常汝鎮,等.中國大豆品種資料目錄(續編一、二)[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1.
[6] 任秀榮,張自亮,許海濤,等.大豆玉米間作關鍵配套技術[J].河南農業科學,2003(4):25-27.
[7] 趙銀月,耿智德,詹和明,等.玉米大豆間作條件下不同劑量除草劑的效果研究[J].大豆科技,2014(5):17-20.
[8] 陳慶恩,白金鎧,史耀波.中國大豆病蟲圖志[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9] 劉惕若,辛惠普,李慶孝.大豆病蟲害[M].北京: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