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紹玲
[摘要]分析了影響土壤—植物系統中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介紹了生產上常用微肥的種類和施用方法,提出了合理施用微肥的措施。
[關鍵詞]土壤—植物系統;微量元素平衡;微肥;合理施肥
[中圖分類號]S143 [文獻標識碼]B
微量元素包括鐵、銅、鋅、錳、硼、鉬、氯、鎳等8種,它們在植物體內的含量雖然很低,但卻有著大量元素不能代替的重要生理功能,植物缺乏任何一種微量元素都會影響到其正常生長,導致產量和品質下降。但是,微量元素種類多,在土壤中的變化復雜,如果施用不當,不僅不能增產,還會使植物受到傷害,輕的影響產量和品質,重的甚至危及人畜健康。由于植物對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很少,因此一般情況下,當土壤條件正常時,植物很少表現出缺乏癥狀,我們也不必施肥補充。但隨著植物產量水平的提高和氮、磷、鉀等化肥的施用量增大,植物對微量元素的需要也日益迫切,合理施用微肥已成為生產上維持土壤—植物系統中的養分平衡,提高施肥效益,增加植物產量,改進植物品質的一項重要措施。
1 影響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和有效性的因素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主要來源于成土母質、大氣中的各種沉降物、污水灌溉及各種肥料的施用等。土壤對微量元素的供應水平主要取決于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有效性,而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和有效性主要受以下幾方面因素影響。
1.1 土壤PH
影響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很多,但PH是最主要的因素。土壤PH主要是通過影響微量元素的溶解性來影響其有效性的。一般情況下,硼、鋅、錳、鐵、銅的溶解度隨PH的降低而增大,因此,它們的有效性隨PH的降低而提高。當土壤PH值升高時,硼、鋅、錳、鐵、銅會逐漸轉化為溶解度較低的氫氧化物或氧化物,對植物的有效性也隨之降低;而鉬元素的溶解性和有效性則與上述元素相反,隨著PH的降低,鉬的溶解性下降,有效性也隨之降低。故一般酸性土易缺鉬,堿性土易缺硼、鋅、錳、鐵、銅。
1.2 土壤質地
土壤質地對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由于成土母質的種類和成土過程的緣故,質地粗的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往往很低,同時由于通透性良好,使某些微量元素如錳、鐵等以高價的難溶態存在,有效性降低。質地黏重的土壤微量元素含量較高且有較大的表面積和離子交換量,對微量元素的養分離子有較大的吸持力和保肥力,有效性亦較高。
1.3 土壤有機質含量
研究表明,有機質對鋅和銅有絡合固定作用。因此,鋅和銅的有效性隨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升高而降低,其它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則隨有機質含量的升高而提高。故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壤易缺乏鋅和銅,有機質含量低的土壤易缺乏其它微量元素。
1.4 土壤EH
土壤EH對一些變價微量元素的有效性有明顯的影響,尤其是在水稻土中更為突出。EH改變時,具有多種原子價的元素如鐵、錳的原子價和結合形態都會發生改變從而影響到其有效性。土壤通氣不良時,EH降低,高價錳(Mn6+ 、Mn4+)還原為低價錳(Mn2+),高價鐵(Fe3+ )還原為低價鐵(Fe2+ ),溶解性增強,有效性增大。因此在南方酸性水田中,不僅不會缺錳和鐵,還要防止錳、鐵過多對植物造成毒害。
1.5 氣候條件
除以上土壤條件外,氣候條件也會影響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及有效性。一般高溫多雨地區,土壤的淋溶作用強,地表徑流大,微量元素易淋失,從而導致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低,植物易缺乏。
2 常用微肥的種類和施用
2.1 硼肥
硼肥是具有硼標明量以提供植物硼養分為其主要功效的物料。硼肥是目前生產上應用最普遍的一種微量元素肥料,廣泛應用于豆科植物、油菜等十字花科植物上。硼砂和硼酸是生產上常用的兩種硼肥,可作基肥、追肥和種肥施用。做基肥時一般用量0.25~0.5kg/667m2,為了保證施用均勻,可將硼砂或硼酸與有機肥或其它大量元素肥料混勻后條、穴施或撒施;追肥通常采用葉面施肥的方法,噴施濃度一般為0.1%~0.2%,用量為50~75kg/667m2,在植物花期前后連噴2~3次;種肥常采用浸種的方法,可將硼砂或硼酸配制成濃度為0.01%~0.1%的溶液,浸泡種子6~12h,陰干后播種。
2.2 鋅肥
鋅肥是指具有鋅標明量以提供植物鋅養分為其主要功效的物料。硫酸鋅是生產上常用的鋅肥品種,最適宜作葉面施肥和種子處理。葉面施肥時,一般植物噴施濃度為0.02%~0.1%,玉米、水稻等對鋅敏感的植物,噴施濃度可提高到0.1%~0.5%;種子處理常采用浸種或拌種的方法,浸種用濃度為0.02%~0.1%,浸種時間一般為 12h,陰干后播種;拌種時每1Kg種子用硫酸鋅2~6g。
2.3 錳肥
錳肥是指具有錳標明量以提供植物錳養分為其主要功效的物料。生產上最常用的錳肥是硫酸錳,一般用作葉面施肥、浸種和拌種。葉面施肥噴施濃度一般以 0.05%~0.1%為宜,用液量30~50L/667m2,連續噴2~3次,每次間隔7~10d;浸種用濃度為0.1%,種液比約1:1,浸種8~12h,撈出晾干后播種;拌種時每Kg種子用硫酸錳4~8g,先用少量水溶解后,再與種子拌勻,晾干后播種。
2.4 鐵肥
鐵肥是指具有鐵標明量以提供植物鐵養分為其主要功效的物料。生產上最常用的鐵肥是硫酸亞鐵,由于硫酸亞鐵施入土中有效性很低,因此生產上多采用葉面施肥的方法,一般噴施濃度為0.2%~1%,需多次噴施。果樹比1年生作物易發生缺鐵失綠,可在果樹葉芽萌發后用0.3%~0.4%的濃度,每隔5~7d噴1次,直至變綠為止。另外,根據硫酸亞鐵易氧化失效的特點,可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施用,以提高其肥效:①枝干注射:用0.2%~0.75%的硫酸亞鐵溶液注入樹皮下;②打洞填埋:在樹干上鉆一小孔,每棵樹用1~2g硫酸亞鐵塞入孔內,并將樹孔封閉。硫酸亞鐵溶液應隨用隨配,避免氧化沉淀而失效。
2.5 銅肥
銅肥是指具有銅標明量以提供植物銅養分為其主要功效的物料。生產上常用的銅肥為硫酸銅,常做基肥、葉面施肥及拌種和浸種用。做基肥用量為1~2kg/667m2,每隔3~5年施一次;葉面施肥一般植物噴施濃度為0.01%~0.05%,為防止藥害,應加入硫酸銅用量的10%~20%的熟石灰;拌種用量為每1Kg種子4~8g,浸種濃度為0.01%~0.05%。
2.6 鉬肥
鉬肥是指具有鉬標明量以提供植物鉬養分為其主要功效的物料。生產上常用的鉬肥主要有鉬酸銨和鉬酸鈉兩種,一般用作葉面施肥、浸種和拌種。葉面施肥一般在苗期和蕾期用0.01%~0.1%鉬酸銨溶液,噴1~2次,每次噴液50Kg/667m2;拌種時,一般每500g種子用鉬酸銨1~3g;浸種濃度一般為0.05%~0.1%,浸種時間12h,撈出晾干后即可播種。
3 合理施用微肥的措施
植物對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很少,許多微量元素從缺乏到過量之間的范圍很窄,要有效地維護土壤——植物系統中的微量元素平衡,提高微肥肥效,避免因施用不當造成對植物的不良影響,生產上施用微肥時必須注意采取以下措施。
3.1 針對植物對微量元素的反應施用
不同植物對不同的微量元素有不同的反應和敏感程度,需要量也有差異,因此,應將微肥施在需要量較多、對缺素比較敏感的植物上,發揮其增產效果。如硼肥應重點施在對硼敏感的豆科植物、油菜等十字花科植物上;鋅肥應重點施在對鋅敏感的玉米、水稻等禾本科植物及柑橘、桃等果樹上;錳肥應重點施在對錳敏感的豆科植物、小麥、煙草等植物上;鐵肥應重點施在對鐵敏感的豆科植物和果樹上;銅肥應重點施在對銅敏感的大麥、小麥、洋蔥、向日葵等植物上;鉬肥應重點施在對鉬敏感的豆科植物、十字花科等植物上。
3.2 針對土壤微量元素的狀況施用
不同的土壤類型,不同質地的土壤,其施用微肥的效果不同。一般來說,缺硼、鋅、錳、鐵、銅,主要發生在北方的石灰性土壤上,而缺鉬主要發生在南方酸性土壤上,其次酸性土壤過量施用石灰也會導致誘發性缺鐵、缺鋅和缺硼等。因此,應針對土壤中各種微量元素的供應狀況合理施用微肥。
3.3 針對天氣狀況施用
天氣狀況,特別是水熱狀況不同時,植物對微量元素的敏感性反應不同。如:早春遇低溫時,早稻易缺鋅;冬季干旱時,油菜易缺硼;降雨較多的砂性土,作物易缺鐵、錳、鉬等。應針對天氣情況合理補充各種微肥。
3.4 應把施用大量元素肥料放在重要位置上
施用微肥的增產效果只有在滿足了植物對氮、磷、鉀需要的基礎上,才能充分表現出來,當植物缺乏氮、磷、鉀時,施用微肥沒有增產效果。因此微肥的施用必須在氮、磷、鉀肥施用的基礎上進行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3.5 嚴格控制用量和注意施用均勻
微肥用量過大時,易對植物產生毒害作用,而且有可能產生環境污染或對人畜健康造成影響。因此,施用微肥時要嚴格控制好施用量,務必做到施用均勻,以防局部土壤濃度過高導致植物中毒。
總之,微量元素種類多,在土壤中變化復雜,施用上又有一些特殊的地方,并非任何植物和任何土壤都需要施用。如果施用不合理,不僅不能起到增加產量和改善品質的作用,反而會起反作用,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甚至危及人畜健康。只有充分熟悉生產上常用微肥的種類和性質,掌握微肥的合理施用方法,科學、合理的施用微肥,才能維護好土壤——植物系統中的微量元素平衡,提高施肥效益,促進植物高產、優質。
[參考文獻]
[1] 黃元仿,賈曉紅.平衡施肥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
[2] 宋志偉.土壤肥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張永娥,王瑞良,等.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土壤肥料,2013(5):35-37.
[4]謝佰承,張春霞,等.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環境化學特性[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7,26(增刊):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