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永亨 魏星辰 王亞萌
[摘要]滇桂黔少數民族山區是我國較為貧困的一類地區,貧困人口基數大,返貧率高,減貧的任務十分艱巨。將古典經濟學關于社會分工的思想引入到滇桂黔少數民族山區人口貧困的原因分析中,從專業化生產的角度對其貧困原因進行探討,就如何提高滇桂黔少數民族山區的生產力水平和交易效率、促進專業化生產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對山區經濟的發展、擺脫貧困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少數民族山區;貧困;專業化生產
[中圖分類號]F126 [文獻標識碼]A
1 滇桂黔少數民族山區農村貧困現狀
1.1 滇桂黔少數民族山區貧困狀況分析
我國共分為三個經濟地帶,即東部經濟地帶、中部經濟地帶及西部經濟地帶,而滇桂黔地區則屬于西部經濟地帶的范疇。農村貧困,即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經濟發展欠發達、農民收入不高,無法維持正常的家庭運轉,不符合和諧社會的目標,達不到全面小康社會生活的標準。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我國大陸沿海的西南端,是我國少數民族較多的邊疆多民族地區。云南與廣西相鄰,也是我國一個多民族的邊疆、山區省份,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貴州是我國碳酸鹽巖分布面積最廣、喀斯特強烈發育的省區。滇桂黔三省區有著相似的特征,人口都比較稀少,少數民族聚居,地域廣闊,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同時都比較落后,經濟發展不均衡,許多地區仍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大部分人處于人均貧困線以下。
1.2 滇桂黔少數民族山區貧困人口聚集現象
表1是2015年廣西、云南、貴州三省(區)少數民族山區,從表中可以看出,農村貧困人口情況,滇桂黔三省(區)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9%,但是貧困人口卻占全國總貧困人口的28.8%,貧困村的數量占全國總貧困村的13.5%。三省(區)貧困發生率均大大超出全國平均水平。全國大多數的貧困農戶很大程度上集中于滇桂黔少數民族山區。
廣西共有28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1個自治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其中大部分位于桂西南與桂西北的科斯特土地石漠化地區,土地多以山地和丘陵為主,植被保土能力差,石漠化現象嚴重。廣西貧困人口多分布于桂西北與桂西南的土地石漠化地區,而桂中與桂北土地石漠化現象較輕的地區貧困人口數量也較少;貧困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占比較多,多數少數民族人口數量較多的貧困縣分布于桂西與桂中地區。
云南省民族山區人口分布比較復雜,少數民族交錯分布,大雜居、小聚居。與此同時,少數民族山區人口分布比較立體,與云南省較為立體的地形、氣候相一致。部分民族居住在半山區,部分民族居住在高山區。
貴州省設有黔南州、黔西南州、黔東南州3個民族自治州。貴州農村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貧困山區,與漢族相比,少數民族貧困發生率較高且相對集中,貧困人口內部群體分布趨勢明顯,受教育年限低,純農戶、家庭人口負擔重,老人、兒童等易陷入貧困,相對貧困、返貧問題也日益突出。在農村貧困人口的絕對數量分布上,呈現出越來越向山區聚集的趨勢。
2 滇桂黔少數民族山區農戶的多元貧困狀況
2.1 滇桂黔少數民族山區的交通與信息投入貧困
表2是2013~2015年滇桂黔及全國農村家庭生活消費支出中交通與通訊支出情況。2013~2015年滇桂黔少數民族山區農村人均交通與通訊支出的絕對數值都不高,三省(區)平均人均交通與通訊支出不到900元,占滇桂黔農村人均消費支出的12.31%,低于全國農村人均交通通訊支出占全國農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從縱向時間序列來看,不論是全國還是滇桂黔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人均交通和通訊支出的絕對值和所占人均消費支出比重都有所提高,增長率約為8.84%。總體來看,滇桂黔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交通與通訊支出占農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逐漸接近于全國平均水平,絕對數量仍顯著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5年,全國農村交通通訊支出是滇桂黔三省(區)農村交通通訊支出的1.35倍左右。
2.2 滇桂黔少數民族山區的人力資本貧困
人力資本是指勞動者通過接受教育、培訓、實踐經驗、保健等方面有形的或者無形的投資而獲得的相關知識和技能的積累。由于知識與技能可以為其所有者帶來工資等收益,因此人力資本的衡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97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奧多·W·舒爾茨在1960年美國經濟學年會上的演說中系統地闡述了人力資本理論。由于人力資本更具有創新性和創造力,因此人力資本比物質、貨幣等資本有著更大的增值空間。本研究通過醫療保健支出以及教育文化娛樂支出作為指標來衡量人力資本投入水平。由圖1可知,全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和人均醫療保健支出逐年增加,由2013年的485.9元、614.2元增加到2015年的969.3元、846元。尤其全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增幅較快。滇桂黔三省(區)農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2015年分別達到841.7元、782.3元、872.7元,均接近于全國平均水平。而在醫療保健方面,2015年全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支出為846元,滇桂黔三省(區)農村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分別為709.7元、577.6元、449.5元,大幅低于全國水平。
表3表示滇桂黔三省(區)農村居民家庭人均人力資本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用來衡量人力資本投入比重。由表3可知,滇桂黔三省(區)農村居民家庭人均人力資本投入在絕對數量和相對比重兩個指標上都偏低。雖然2013年~2015年期間,滇桂黔三省(區)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費支出中人力資本支出比重增幅較快,但三省(區)分別 僅為20.46%、19.91%、19.90%。滇桂黔三省(區)農村居民家庭人均人力資本投入在絕對數量和相對比重上的雙低現象嚴重削弱了山區農村人力資本存量的積累,影響了滇桂黔三省(區)農村經濟的發展。
受教育水平分布餅狀
2.3 滇桂黔少數民族山區從業人員素質普遍偏低
滇桂黔三省(區)鄉村從業人員素質主要通過受教育水平來體現。由圖2可知,滇桂黔三省(區)鄉村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水平呈現出明顯的分布失衡現象:小學及以下的受教育水平比例偏高而高中及以上的受教育水平比例偏低。2000~2010年十年平均值顯示,有滇桂黔三省(區)鄉村仍有42.7%的從業人口未達到初中水平,高于全國約5.5%。總體來看,全國及滇桂黔三省(區)鄉村從業人員受教育水平集中于初中水平,表明滇桂黔少數民族山區從業人員素質普遍偏低。
通過上述對滇桂黔少數民族山區的自然特征和經濟特征進行分析可知,政府的政策、制度、山區的自然特征、山區農戶的勞動分工以及社會的經濟發展程度都會對滇桂黔山區的農業生產和交易效率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由于勞動分工是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東部、中部經濟發展較快地區的勞動分工的演進開始較早,生產率較高,因此經濟都較為發達,滇桂黔少數民族山區的經濟初始狀態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差異較大,經濟增長率的差異也十分懸殊,在滇桂黔少數民族山區,由于人口稀少、地形復雜,導致山區農戶很少能進行社會分工,因此大多數農戶依然處于自給自足的狀態,生產率極低,導致經濟十分落后,大多數山區農戶依然處在貧困狀態。
3 滇桂黔少數民族山區人口貧困的原因——基于
專業化生產的視角
楊小凱—博蘭德模型指出,只有當專業化生產達到某個程度時,經濟增長才能提高,而分工、專業化生產的演進程度,則與交易效率有關,交易效率越大,分工的演進就會越快。對欠發達地經濟來說,正是因為交易效率低下,阻礙了當地分工的發展,從而導致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滯后。
影響交易效率的因素主要有硬條件和軟條件。所謂硬條件,是指這些影響交易效率提高的因素是先天給定(比如自然、地理),或者基本上取決于科學技術、運輸技術、交易技術等等;反之,如果這些影響交易效率提高的因素主要依賴于產權、法規、政治、銀行等制度,以及教育、社會誠信等,則便稱之為交易效率軟條件。而滇桂黔少數民族山區人口之所以貧困,正是因為“硬條件”的先天不足和“軟條件”建設緩慢,使當地交易效率低下,阻礙了分工、專業化生產的發展。
3.1 自然資源與地理條件有先天劣勢
滇桂黔少數民族山區的自然地理條件都比較惡劣,例如云南省山區占全省總面積的94%,占總耕地面積的73%,山區農業人口占全省農業人口的67%;貴州喀斯特化的碳酸鹽巖出露面積近13萬km2,占全省總面積的73%。復雜崎嶇的地形使得可耕面積較少,生態環境惡劣又造成開發極其困難,這些地區或是干旱嚴重,降水量小又主要集中在夏季;或是地表水源不能利用,喀斯特地形地表水滲透嚴重;或是高寒陰冷,有效積溫嚴重不足,不適合第一產業農業的耕作;或是山高坡陡,水土流失嚴重、災害頻繁。這些地區勞動分工難以開展,導致農業的產出稀少,農業生產效率十分低下,另外,山區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特征也使得交通運輸十分不便,進行農業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工具等運輸成本較高,大多數山區的生產活動被局限于原料生產地來進行,交易范圍受到了嚴重的限制,不利于開展商業和貿易活動,這也使得滇桂黔少數民族山區農戶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必然會降低,因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收益較小,且總處于劣勢地位。
3.2 資源短缺,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
滇桂黔少數民族山區的水資源、土地資源、氣候等自然資源的區域性和空間分布十分不均勻,人力、物力、財力等社會資源也都十分短缺,山區復雜的地形使得便于農業生產的土壤較為貧瘠,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也使得基礎設施建設的極為不完善,產品生產所需的投入要素缺失對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滇桂黔少數民族山區的農業生產條件十分有限,一些貧困地區的農民還使用竹竿、木犁和簡陋的鐵制農具進行勞動、耕作,廣種薄收,自給自足都十分困難,更不用說勞動分工和專業化生產,并且由于生產水平低下,導致整體山區都處于貧困狀態,政府資金匱乏,公共投入嚴重不足,無力增加投入以改善貧困社區的公共設施、基礎社會服務的低水平狀態,形成惡性循環。
3.3 歷史因素以及思想方面的落后
滇桂黔少數民族山區由于與外界長期隔絕,生產力的提升十分有限,生產工具十原始,生產方式落后,許多地區仍然保存著落后的陳規陋俗,人們因循守舊,落后愚昧觀念根深蒂固,一些地區封建迷信、部落意識殘留,由于受教育少,文化層次低,對科學種田發展,經濟作物等方面的科學知識知之甚少,落后保守的小農經濟意識使得滇桂黔少數民族山區人民自覺不自覺地排斥新生事物,不愿意或者沒有條件接受教育,勞動技能差導致工作粗放,廣種薄收。大多數農戶處于普遍的文盲、半文盲狀態,無法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導致生產率低下,生產率低下又反過來阻礙了農業科技的引進和推廣。
4 解決滇桂黔少數民族山區人口貧困問題的主要
對策
4.1 完善各類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完善和建成交通運輸網絡,建立便攜、暢通和安全的現代化綜合運輸體系,縮短特色農副產品轉運距離和運輸時間,改善運輸條件,減少農副產品在運輸途中的損失。加強電力、郵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電網、通信、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的建設,改善農副產品的交易環境和降低其交易成本。加強教育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山區中小學提供完善的教育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保證山區教育水平和質量逐步提升。
4.2 推動農業規模化和產業化經營
加強農民自主擇業和創業的能力,提高土地的規模化經營程度,合理轉移農村中剩余的勞動力,積極促進整個農村就業市場的繁榮和生產效率的提升。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等經濟性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集約能力,向農民提供高質量的農業服務,增強整體的農業談判能力,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大力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的產業和區域帶動能力,培育專業化生產和銷售的產業結構,最終帶動農業區域劃分的形成和發展。
4.3 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
農村發展電子商務可以有效解決生產和消費嚴重分離的現實,加快農產品的流通速度,降低分銷等交易成本。促進傳統農業的產銷升級,整合各類農業資源,形成和提供“拉動式”的訂單農業生產服務,形成產、供、銷密切相關的農業全產業鏈條。搭建農業信息化平臺,實現產銷對接,解決供需脫節問題,逐步形成村村之間、鎮鄉之間和縣域之間信息共享的農業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
4.4 發揮政府的宏觀導向和保證作用
政府首先要加強教育,改變婁地人的陳舊思想觀念,其次要培育一大批農民專業技術人員,擴大農村中技術人員比例。通過制定相關的農業政策法規,保障農民在生產經營出現問題時能夠及時得到合法和合理的解決,保護農民的基本權益。
[參考文獻]
[1] 何立華,王祖山.中國山區貧困及其可持續發展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3,29(09):42-45+69.
[2] 陳超.我國山區貧困與反貧困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