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強
[摘要]扶貧幫困是黨和國家提出的一項重大舉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工作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川東地區為例,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貧困原因,提出采用多樣化的開放式扶貧方式,主要包括項目支撐和資金保障、集體資源整合和產業發展、信貸扶貧體制建設等措施,加快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步伐。
[關鍵詞]扶貧幫困;開放式扶貧措施;川東地區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減少和消除貧困是擺在國家政府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然而就目前來看,我國扶貧方式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如措施少、資金支持不足等。為了加快脫貧致富步伐,讓貧困人口從貧窮狀態中解脫出來,走上富裕的道路,必須采用多樣化的開放式扶貧措施。下面以川東地區為例,具體分析了多樣化的開放式扶貧措施。
1 川東地區基本情況概述
1.1 貧困情況
眾所周知,川東地區是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最集中的區域之一。受地理環境、經濟水平等因素影響,本地區的農業生態環境脆弱、基礎設施差、文化教育水平落后、群眾生活相對困難。近年來,政府加大川東地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居環境、產業經濟等方面建設力度,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本地區落后貧窮的面貌,但是貧困人口依然很多,主要分布在經濟欠發達地區。
1.2 致貧原因
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經濟欠發達地區,主要是因病因殘致貧,這部分人口占貧困人口總數的75%以上。川東地區位于山大溝深坡陡地帶,土地調形基本不可能,不具備大規模經濟作物產業發展的條件,造成業主難以引進,經濟收入方式單一。除了疾病、殘疾等原因外,出行難、上學難也是致貧的主要原因。道路交通條件差,缺乏經濟交易的基礎條件;受教育程度不夠,造成人才匱乏;自然災害頻發等。這些因素反過來制約地區經濟發展,有礙于地區脫貧致富。
1.3 貧困人口
調查顯示,本地區貧困發生率為21.2%。貧困人口主要為年老體弱者、疾病者、殘疾者、子女上學家庭等。
2 多樣化開放式扶貧的具體措施
針對當前川東地區貧困人口及致貧原因,構建開放式扶貧工作模式。以政府為主導,以社會性、參與性為原則,積極開展扶貧協作思路,將扶貧攻堅與產業發展、人才培養等結合起來,充分整合利用集體資源,建立一個幫扶主體開放、脫貧發展開放、產業領域開放的開放式扶貧工作形態,從而增加扶貧參與主體、提高幫扶工作質量和成效。
2.1 項目支撐和資金保障
目前,當地政府抓住扶貧工作機遇,積極開展幫扶工作,謀劃開展更多的產業項目,并提供資金保障,使相關項目順利展開。當期政府依托山地多、坡地多、塘堰多等自然地形條件,加快發展觀光、休閑的鄉村旅游景點,借助鄉村旅游產業發展來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提升居民收入。此外,還進行了農田灌溉水利工程、道路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鄉村旅游業發展提供助力。盡管本地區開展了一系列項目,但是面臨著嚴重的經濟投入不足問題,所有的項目都缺乏資金保障。基于此,當地政府在財政計劃范圍內適當增加幫扶資金撥款,設立專項資金,專門用于各類項目建設,禁止挪為他用。在此基礎上,由政府領導主導,面向社會籌集建設資金,吸引社會組織團體參與鄉村經濟項目建設,擴大建設資金來源渠道。
除了政府加大投入外,還應在政府支持、引導下建立更完善的信貸扶貧體制。主要措施包括:第一,擴大農村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鼓勵各種類型的信貸機構進入農村地區,特別是小額信貸機構,使之獲得合法地位。政府對小額貸款機構給予稅收政策的支撐,確保這些金融機構能夠順利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第二,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保障體系,為洪澇、冰雹等災害投保,降低農民因自然災害而致貧的幾率。
2.2 整合集體資源,發展產業經濟
本地區扶貧脫困工作要始終堅持開放式扶貧方針,把扶貧工作與產業發展、提升、優化結合起來,形成產業化扶貧工作方式,推動農村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發揮產業帶動對扶貧脫困工作的積極作用。主要措施:第一,結合川東地區農村特點,建立生態村、生態農業,以及中醫藥產業;第二,利用當地自然景觀、紅色文化、地區文化等發展旅游經濟。事實上,本地已經開展鄉村旅游,只是缺少資金、人才等方面支持,今后工作中要加強這方面建設;第三,圍繞脫貧攻堅總體規劃目標建立經濟果林和農作物,如檸檬、海椒等;第四,嚴格執行“統一圈舍、統一種苗、統一防疫”的“三統一”養殖標準,為貧困戶發放小家禽及圈舍,實現對貧困人口的精準扶貧。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工作促進農村產業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升級,促進農村經濟產業化發展,同時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增加農民農業以外的經濟收入。在農村經濟產業化發展過程中,要做好相關的管理工作,對外公開扶貧項目、內容、效益,構建檢查、審計、群眾內外結合的監督體系,做到層層監督管理,嚴防資金問題。
2.3 強化勞務扶貧培訓,提升貧困人口發展能力
勞務扶貧指的是對農村貧困人群中的剩余勞動力進行免費培養,培養他們掌握一定的專業、專項技能,并頒布相應的技術等級證書,助力農村勞動力轉移,實現“培訓一個人,帶一家致富”的目標。通過勞務扶貧方式提升貧困人口的專業技能水平,降低他們找工作的難度,為獲得高薪酬崗位提供便利,進而實現農村剩余人口的勞動力轉移,這是當前一種新的扶貧幫困措施。主要措施:第一,在地區范圍大力宣傳推廣,政府或機關事業單位開設精準扶貧培訓班,鼓勵貧困人口剩余勞動力參加培訓,擴大勞務扶貧的受益面;第二,嚴格進行培訓班、學員管理,增強培訓效果;第三,對農村地區剩余在家的貧困人口勞動力進行全面普查,了解他們的培訓意愿、專業需求,提供針對性的培訓內容,提升培訓實效;第四,按照意愿和需求,結合當前的市場情況確定專業,做好專業、場地的建設工作,確保培訓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五,實行嚴格的培訓考核,通過者頒布技能證書。
2.4 將扶貧工作與易地扶貧搬遷建設結合起來,將扶貧作為
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
川東地區扶貧工作要以新農村建設為指導,以地區經濟發展為己任,切實落實相關的扶貧措施。為了實現精準扶貧,提高扶貧工作成效,將扶貧工作與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結合起來,為全地區建檔立卡貧困戶解決住房問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采用駐村干部和幫扶干部包戶工作機制,按照時限要求科學合理的安排基礎設施工程、房建工程等工期,劃定時間節點,科學組織施工,按時、保質的完成建設任務。同時,搬遷過程中,通過產業扶貧改變當地的扶貧局面,確保達到國家脫貧標準,盡快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3 結論
綜上所述,川東地區作為農村貧困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必須高度重視當地的扶貧幫困工作。具體實踐中,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建立開放式扶貧模式,通過多樣化的扶貧措施來幫助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增加居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林雪霏.扶貧場域內科層組織的制度彈性——基于廣西L縣扶貧實踐的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14,11(01):27-38+138-139.
[2] 莫光輝.大數據在精準扶貧過程中的應用及實踐創新[J].求實,2016(10):87-96.
[3] 宋海.關于精準扶貧戰略思想的認識[J].全球化,2016(10):5-29+131.
[4] 曹永紅.扶貧開發怎樣走好國際合作之路[J].人民論壇,2016(3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