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紅帥 錢愛麗
[摘要]農產品市場的日趨豐富和多樣化,消費者的比較選擇,決定了品牌是農業發展過程中的核心競爭力。特別是對正處于攻堅期的云南農業發展來說,品牌農業是最好的選擇,尤其是品牌農業發展路徑的選擇極為重要。通過對云南省品牌農業發展現狀進行深度剖析,找出限制其發展的因素并提出建議,為云南省未來品牌農業發展路徑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農產品;品牌農業;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37 [文獻標志碼]B
經濟的穩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的升級,品牌發揮著越來越明顯的作用。特別是在農業市場,人們越來越注重通過品牌農業發展來提高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目前,國家農業部提出“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品牌創建活動,激發全社會參與農業品牌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凝聚各方共識,提振發展信心,加速建設進程,確保農業品牌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提出,“推進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建設,支持地方以優勢企業和行業協會為依托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引入現代要素改造提升傳統名優品牌”。品牌農業的倡導與執行,是目前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方向。品牌農業的發展有利于解決農產品工業化、農產品產業化、農產品標準化、農產品品牌化一系列的問題。
云南省地勢南高北低,海拔相差較大,最高海拔達到6740m,最低海拔僅有76.4m。自然資源充足、民族文化多樣,地域寬廣,8萬km2左右的熱區,具備不同類型熱帶植物生長的生態環境。云南省農民主要以務農為生,但農業經濟效益并不明顯。2016年,云南省第一產業生產總值達2195.04億元,第二產業生產總值為5799.34億元,第三產業生產總值則為6875.57億元。第二、三產業總值均高于第一產業。如何更快更好地促進高原農業的發展,加快云南省品牌農業的發展是目前云南農業發展的主要途徑。作為西部地區高原農業發展的縮影,云南省品牌農業的發展道路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深入剖析云南品牌農業的發展現狀,緊扣品牌農業內涵探討其發展現狀,進一步探討其發展路徑,為加快云南品牌農業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1 云南省品牌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云南始終致力于打造高原特色農業品牌、加快布局高原特色農業。特別是近兩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深化農村改革的迫切需求,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農業大省的云南,目前打造出了云花、云茶、云咖、云蔬、云菌等多個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細分產業,并在產業承接、國際貿易等方面取得了不菲成績。云南的農業產業正逐步細化、農業企業正走向品牌化,莊園經濟和休閑生態農業,成為云南高原特色農業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集優模式。
1.1 農業標準化體系基本形成
目前,云南共制定發布農產品生產技術工程2960個,推廣各類標準6000多個,建立了10個“云南省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和20個“云南省農業標準化示范企業”,推進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的農業標準化建設,云南農業標準化推廣位居中國西部省區第一。烤煙、茶葉、花卉、咖啡等特色優勢產業主要產品的質量及技術標準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云南省依托云南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圍繞 “云”字號發展重點支柱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加快推進標準制訂和示范推廣工作,基本形成了包括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較為完善的農業標準體系。
1.2 產業化組織不斷壯大
品牌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力量,也是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的重要載體。通過云南省農業廳評選出的“五個六”品牌均獲得了不錯的產業化發展,產業化組織不斷擴大。比如西雙版納“茶花雞”雞蛋獲云南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書。茶花雞苗每年銷售1000多萬只,并帶動全州養殖農戶500多戶,產品遠銷昆明、成都、貴陽、廣東、廣西、福建等10多個大中城市。
1.3 知名農產品品牌正在形成
目前,云南農產品有21個獲中國馳名商標,59個獲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認定云南名牌農產品八批503個產品。品牌認證涵蓋糧食、油料、蔬菜、果品、肉類、淡水產品、海水產品、中藥材等多類重要農產品。日前,在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農交會上,云南省昭通蘋果、文山三七、宣威火腿入選“2017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三個品牌都是云南省具有地方氣候限制而生產出的農產品,是高原特色品牌的代表,未來云南省將有越來越多的高原特色農產品獲得認證。
1.4 品牌農業的效益正在顯現
借助于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云南省“互聯網+品牌農業”的發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云南省品牌農業效益不斷顯現,品牌農業不斷成為農民增收的亮點,第三產業的發展刺激了省內的特產市場,拋棄過去未經加工或初加工的農產品,農產品品牌賦予了更深層次的意義,讓云南特色農產品走得更遠了。
2 云南省品牌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2.1 人力資源匱乏
匱乏的人力資源限制著品牌農業的升級。省內已認定品牌的農產品大部分采取初加工或未加工的形式進行市場交易,缺乏對品牌農業精深加工的拓展或缺乏完整的產業鏈進行產品研究。在運營和管理狀態方面也面臨著同樣的情況,某些品牌在省內耳熟能詳,但并未能成功打入外部市場。生產、流通以及銷售等環節都缺乏相關專業人才的支持,品牌的巨大效益暫時難以顯現。
2.2 農業產業化限制多
四處高山的天然屏障極大地限制了云南省品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云南省國土總面積39.4萬km2,全省共有耕地607.21萬hm2,去除輪歇地98.43萬hm2和25°以上坡地、梯田、望天田49.93萬hm2,全省實際常用耕地面積僅458.85萬hm2。可用耕地的面積極大地限制了品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不便利的交通條件限制了省內地區農業的交流,二者都加大了品牌農業發展的成本,降低了農產品的競爭力。
2.3 品牌建設意識淡薄
云南省農產品具有強烈的原生態意識,省內農產品市場一直致力于原生態的市場銷售,農民普遍淡薄的商品經濟觀念,造成品牌建設意識不強,只注重微小的市場利潤,忽視挖掘更深層次、更高的經濟效益。品牌建設以及推廣、管理方面的知識缺乏,造成品牌建設只著眼于地域品牌建設,忽視個人或公司品牌的建設,品牌農業市場缺乏生氣。
2.4 產品核心競爭力差
目前,云南省已初具規模的品牌農業在大市場環境的沖擊下核心競爭力較低。一方面,由于地域限制,農產品在市場上既沒有量的優勢,也沒有質的優勢。另一方面,自然耕種的方式生產周期較長,成本投入較大。二者大大降低了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好的農產品難以進行推廣,其他發達地區的農產品不斷擠壓省內產品的發展空間,逐漸形成惡性循環。極大地打擊了生產者的積極性,破壞了整個品牌農業的發展氛圍。
3 云南省品牌農業發展路徑選擇
3.1 積極開發品牌農業相關人力資源
云南省目前品牌農業發展過程中,相關人力資源的開發至關重要。在學習其他先進地區品牌建設經驗的時候,切不可生搬硬套。注意本地區的復雜性,制定符合本地的品牌農業標準,通過專業技術人士制定、實施、反饋以及總結,不斷進行修改以適合本地區品牌農業的發展。同時,企業或合作社也要積極探索學習,對自身的品牌農業制定相應標準。
3.2 科技升級促進產業提質。
通過引進科技或者技術研發,打破云南省可耕地面積少的限制,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經濟。引進優良的經濟作物,打破當地單一作物的種植結構,減少對品牌農業的成本投入,為生產者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平穩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加大科技投入,對產品進行精神加工以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以原材料為主衍生出更健康、環保的產品,推動云南品牌農業的高質發展。
3.3 互聯網+助力品牌建設
一個農業品牌的建設,企業不僅需要昂貴的宣傳費、運營成本以及專業的管理團隊。而互聯網的出現為品牌建設提供了另一種可能,一臺電腦,無學歷限制的后臺運營團隊以及便宜的推廣費,都使品牌建設變得更簡單。企業可以把更多的資金投入生產、研發部門。地理相對偏僻,通過借助便捷的互聯網,更少的市場投入,更少的成本,農業品牌更容易突破地區限制。
3.4 緊扣市場需求,開拓新渠道
現代人一直致力于追求健康、安全、綠色的生態生活方式。借助云南高原的獨特優勢,積極進行綠色、有機的品牌認證,以更為原生態的品牌迎合消費者的需求。堅守食品安全的底線,對品牌農業的質量進行提升,就能夠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同時,云南省鄰近越南、泰國等多個東南亞國家,借助地理優勢,積極開拓東南亞國際市場,曲線推動品牌農業的效益。
[參考文獻]
[1] 陳夢琪.地級中等城市出版物發行業發展策略探討――以邵陽為例[D].貴陽:貴州大學,2007
[2] 寇麗霞,賀西子.品牌農業成長對策研究——以雪梨之鄉蒼溪縣為例[J].中國市場,2011(01).
[3] 卞瑞鶴,張國青.晉新生新鄉,品牌戰略下的現代農業[J].農村.農業.農民,2012(01).
[4] 柏斌.廣南縣引種美國優質葡萄開花試果[J].中國果業信息,2010(05).
[5] 中國和束埔寨開展木薯外交[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