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晶 董海濤
[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流動兒童來到城市后存在著學習、心理健康、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問題。要有效解決流動兒童面臨的各種問題,社會工作的干預非常重要,社工通過實地調研和開展社會工作實務項目,從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面出發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促進流動兒童健康成長。
[關鍵詞]社會工作;城市流動兒童;成長困境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流動人口的轉移逐漸由早期的個體遷移向家庭式遷移轉變,流動兒童的數量也迅速增長。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指出,截止2015年10月1日,全國流動人口總量已達2.47億人,意味著6個人中就有1個處于“流動”之中,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這兩個群體總數約1億人。因此,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流動兒童現象將長期存在,為了進一步促進流動兒童的健康成長和城市社會的和諧發展,我們應當深入了解他們的成長困境,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促進流動兒童健康成長。
1 城市流動兒童的成長困境分析
近年來,由于山西省經濟結構轉型,出現許多外來務工人員,同時農民工子女人數驟然增加,引起政府高度關注。因此立足山西實際情況,社工根據前期服務調查選擇農民工子女相對集中的學校、社區、村鎮作為項目實施地,挑選出農民工子女相對集中的太原市S小學、Q社區、榆次區N小學、呂梁市J小學作為試點,共調研學生1661人,其中流動兒童占93%。采取調查問卷、非結構式訪談等方式,評估該社群在成長過程中的需求和問題。評估出山西省城市流動兒童成長困境呈現以下特點:
1.1 流動兒童的學習困境
由于農村學校與城市學校在教學設施、教師素質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許多流動兒童在從老家轉到新的學校后會遇到很多適應問題。前期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占47%,學習較差的占到6%,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成績一般,在完成作業方式上超過一半的學生是自己獨立完成,家長輔導或兩者兼有的作業輔導方式占比為43%,這從側面能反映出部分家長在學生學業上還是比較重視的。此外,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較差,家長都忙于打工,無暇在學業上輔導孩子。
1.2 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困境
流動兒童身體、心理發育還不成熟,自我調控能力較差,又面臨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因而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是不容忽視的。根據問卷調查,85%的流動兒童缺乏自信心,80%的孩子表示希望父母能多陪陪自己。65%的家長表示很少過問孩子內心的想法,大多流動兒童的父母由于工作原因,不能給予孩子更多陪伴和情感支持。58%的家長只是偶爾帶孩子出去。在孩子的教養方式上,父母大多選擇口頭教育,部分家長會選擇以打罵的方式解決問題,教育方法及教養方式上大多家長主導,說明流動兒童家庭教育與親子關系的處理上存在一定的問題。
1.3 流動兒童的人際交往困境
兒童與同伴交往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85%的調查對象在人際方面表現良好,16%的孩子處于被動。對于較為內向敏感的學生要及時關注他們的心理動態,學校和家長要及時互動,對這一部分學生要給予更大關注。在選擇向誰傾訴心事中34%的調查對象選擇向同學和朋友傾訴,由此可見同輩群體對學生有較大的影響力度。
1.4 流動兒童的發展困境
本項目選擇在農民工子女相對集中的四個地點開展調研,學校的硬件及軟件設施、師資力量與城市學校存在差異。在假期安排的調查中顯示,假期看課外書與同學一起玩的學生占大多數,調查時,據學生們反應自己看課外大多是老師要求的。假期幫父母做家務的在家看電視度過假期的學生也比較多,參加興趣班的學生反倒不是很多。由此可見,學生們家長因為忙于工作,對孩子的假期安排并不太重視,因為經濟條件限制,很少象城里孩子一樣參加輔導班、夏令營等。一部分學生在假期會被送回老家,由爺爺奶奶照顧自己。學生們的假期文娛活動缺乏,沒有科學合理的安排,在假期對孩子基本上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
2 城市流動兒童成長困境的社會工作介入實
踐——以社工某項目為例
根據前期在山西省農民工子女相對集中的四個地區做的調研,再結合當地農民工子女的真實需求,運用社會工作三大專業方法,鏈接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及當地政府、社區的資源,構建多層次的支持理論,建立社工指導下的“家庭-學校-社區-志愿者”流動兒童服務模式。
項目理論支持:優勢視角理論、社會學習理論
項目內容:見表1
實踐總結:本項目直接服務1004人,共計12266人次;鏈接志愿組織10余家,志愿者服務2000余人次;為農民工子女捐贈學習用品、生活用品上萬元,從學習、心理健康、成長、資源鏈接四個維度為項目兒童及家長提供幫助。在該項目中直接受益人在學習能力、朋輩交往及習慣培養方面獲得改變,孩子們更加自信,同時孩子們興趣愛好獲得初期發掘和培養,身心成長更加陽光健康,流動兒童健康成長獲得學校、社區、政府和社會公眾的高度關注。間接受益人流動兒童家庭成員互相理解和體諒,親子溝通和關系獲得改善,與派駐點社工共同開展服務。組建起志愿者團隊,獲得社會實踐機會和能力培養。日常服務意見表調查顯示,服務受益人對社工的服務態度和內容非常滿意,社工收獲服務群體很多愛心繪畫、口頭贊賞、感謝等,
3 社會工作介入城市流動兒童成長困境的建議
本項目在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時,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項目活動更多針對流動兒童自身,對其家庭、社區等社會環境涉及不多,社工在開展服務的過程中認識到,流動兒童的需求復雜多樣,要真正解決流動兒童的成長困境問題,需要流動兒童自身、家庭、學校、社區、政府、社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從微觀層面來說,可以增強城市流動兒童及其家庭的自我發展能力。很多流動兒童存在學習態度、習慣、方法不足,親子溝通不良,人際關系技巧不足等現象,社工可以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開展流動兒童成長小組、親子小組等,增強自信心,幫助流動兒童面對心理困惑,培養其良好的心理品質。對于流動兒童的家長工作忙,教育水平低的情況,社工可以鏈接社會上的資源,對其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生存技能,改善家庭的生存條件;提升父母的教育能力,開展親子互動小組,增強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改變不良的教養方式,使兒童感受到更多的來自家庭的關愛與保護。
其次,從中觀層面來說,就流動兒童所處的學校來講,開展學校社會工作,滿足孩子多樣化的需求,加強學校管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完善的家校互動平臺,及時了解學生及家庭狀態,補充家庭教育的不足;就流動兒童所處的社區來說,開展社區社會工作,建立家校聯系紐帶,改善社區環境,加強治安管理、交通安全管理,開展健康、成長、互助等社區教育,爭取整合更多的資源,創建兒童成長的良好環境。在家庭、學校、社區、社會的共同努力,專業社工主導與志愿者輔助配合下,促進流動兒童健康成長。
最后,從宏觀層面來說,積極進行社會倡導。從政府角度,加大財政投入,出臺相應的政策,保證流動兒童及時入學,開辟就業崗位,提高流動兒童家庭收入。從社會角度,應對流動兒童及其家庭更多關注,減少對流動兒童的歧視,社會工作服務應當充分整合協調流動兒童各方面的資源,給流動兒童及其家庭更多與外界接觸、交流、提升自我的機會,通過多途徑介入,協助其建立起完善的“家庭-學校-社區-志愿者”四位一體的兒童服務模式,從而使他們順利適應城市社會,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楊東平.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2] 王佳.流動兒童城市融入之社會工作介入路徑研究[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8(3).
[3] 李艷紅.城市流動兒童的適應問題及社會工作干預[J].現代教育科學,2013(5):19-21.
[4] 周世強,李鶴.關于社會工作介入流動兒童服務的研究[J].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