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燕
【摘要】通過研究高中作文教學中生生作文批改方式,分析其研究背景、遵循原則,依據自身的教學觀察和教學實踐,系統地、有針對性地闡述了對作文批改方式的實踐創新認識,以及生生作文批改方式的理論分析,并積極倡導運用新的、靈活的作文批改方式,以達到滿足于新課改作文教學的需要。
【關鍵詞】高中作文;生生作文批改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作文批改的低效是高中作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題。如何改變這種狀態?“以學生為主體”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教育理念之一,體現在作文教學上,就是讓學生盡可能參與到學習中,充分調動其學習興趣,促進其發展。本文通過研究高中作文教學中的生生作文批改方式,分析其研究背景、遵循原則,貫徹新課標的要求,立足于提高教師作文批改效率,提升學生寫作興趣,促使學生個體的成長,探索適合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批改方式。
一、高中生生作文批改方式研究背景
(一)傳統批改方式的低效性
在實際的高中作文教學中,作文評價的主體主要是老師,“生寫師批”的模式存在著很多問題:
1.由于教學任務繁重,班型較大,學生較多,大多數情況下,教師想精批細改也力不從心,作文批改往往只給分數,不給評語;有評語也略顯空泛,指導性不強,缺乏表揚。
2.即使老師耗時費力地精批細改,導致作文講評延遲滯后,缺乏時效性,學生也缺少了參與的熱情,使后續的修改無法有效進行。
3.師生在年齡、閱歷、知識、性格、思維等方面存在著差異,特別是在日新月異的新時代,學生接受新事物更快,思維更靈活,二者看待事物有著不同的角度,教師如果將自己的看法強加給學生,也會造成學生寫作的模式化,缺少活力和生機。缺乏有效反饋、修改環節的作文教學自然收效甚微。
(二)新課標的要求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相互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也正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學生學習方式。高中生生作文批改方式恰恰體現了新課標理念要求,讓學生主動參與到作文評改活動中來,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會修改并發展、提高作文能力,進而提升自己。
(三)高中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和心理特點
高中生已經掌握基本的語言文字、標點符號、修辭句法、篇章結構以及各類文體知識,具有一定批評鑒賞能力;高中生有著特殊的心理特點:自我意識強,要求別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內心又有一定的閉鎖性,不隨意敞開心扉;爭強好勝,強調個性自我,在意群體認同感。教學作文評價如果忽視這一點,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能科學地加以運用,就能使作文評價發揮應有的作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自批自改與生生批改的差異性
以學生為主體的作文批改主要有自批自改和生生批改兩種:
1.自批自改,就是在批改前,老師將相應的批改標準給學生,讓學生發揮主動性,自行批改。這種批改形式可以培養學生的批改能力,養成自我批改的習慣。但這種方式有明顯的缺點,由于學生寫作、鑒賞、批改能力的差異性以及“當局者迷”的個人局限性,很難改掉文章的一些缺點或謬誤,對于寫作能力差的同學,更難獲得良好的效果。
2.生生批改,就是同學之間交換批改的作文批改方式。同樣,批改前也由老師定出批改標準,根據標準,同學討論,交互意見,形成評價,當面及時反饋。形式靈活,根據作文教學目的、任務的難易程度和教學情境的需要,可以是同桌批改、小組批改、全班評改或者任課班級之間批改,等等;可以是全文批改,也可以是片段批改。這樣的批改能夠真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能夠在合作交流中反思自己的寫作過程,發現同學作文中的優點、缺點,能使自己加以借鑒和避免,這樣不僅使自己得到提高,同時促進同學作文的提高。作為同齡人的評價,更能理解同齡人的內心世界,所以這種評價也利于接受。批改過程也是學生自我提高的過程,通過閱讀同學的作文,可以學到不同的思維方法和寫作技巧,在探討中更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探究的狀態。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改的不足。
二、高中生生作文批改方式應遵循的原則
(一)作文批改的一般原則
1.激勵性原則
批改的評語要體現鼓舞、激勵性,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要善于抓住作文中的閃光點,給予充分的肯定,增強學生的信心,激發作文興趣,尤其要關愛寫作水平比較差的學生,尋找他們作文中的可貴之處。特別是高中階段,學生的自尊心極強,沒有學生愿意承認自己的能力低下。為了避免失敗,很多高中生不努力學習,這樣即使失敗也能歸因為自己沒努力而不是沒有能力。一旦學生把失敗歸因為自己沒能力這個不可控因素,就會認為自己再努力也于事無補,從而喪失寫作的積極性,不再努力練習寫作。作文評價中,首先要承認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充滿自信,然后引導學生明白只有通過不斷努力才有可能獲得習作的成功,而努力是可控的,成功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2.少改多就原則
這一原則其實是激勵原則的補充,批改要盡量尊重寫作者。在批改作文時,要始終明確批改作文的目的是激發、調動學生作文的興趣和積極性。因此,批改作文的出發點應放在珍惜和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維護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上。批改時,盡可能保留學生作文的原詞、原句、原意,切忌大刪大改,對明顯的謬誤和不足可在“眉批”中指出,留給學生自己修改。用語盡量婉轉親切。
3.啟發性原則
批語要使學生能夠接受,使學生從中得到啟發,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空泛、千篇一律以及生硬、教訓、諷刺、挖苦的語言都應避免,這種批語不能解決學生寫作中的實際問題,只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同樣,一味地表揚且言之無物的批語對于高中生來說也很反感。寫批語更應注意掌握分寸,避免絕對,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評價,引導思維,啟迪智慧,這樣才能讓學生悅納。
(二)高中生生批改方式的特殊性
1.教師全程把控原則
在生生批改過程中,老師需要花費很多心血全程把控,因為生生批改不僅需要學生之間批改,還需要教師在學生批改前給學生傳授批改知識,比如批改目標、批改標準;在批改時適當引導學生,讓學生發現被批改作文的閃光點,有爭議時要適度點撥、評判;批改后還需要對學生的批改進行補充、總結。在批改的任何一個階段都需要參與其中,確保批改的順利進行。
2.循序漸進原則
生生批改作為一種能力訓練的教學體系,其項目的展開不宜過急,應由簡單到復雜、由單項到多項、由知識到能力、由寫作內容到寫作形式的次序循序漸進。每次批改都要設計明確的主題,批改目標明確,開始組織學生批改時要求不要太高,應從字詞句的規范使用開始,到較復雜的篇章結構、寫作技巧、審題訓練和思維訓練等,切忌事無巨細、面面俱到,否則學生會感到無從下手,導致失去信心;批改目標階段性重點突出,循序漸進,根據教材、大綱的寫作訓練目標要求,從高一到高三,序列展開,螺旋上升。另外,批改還應注重鞏固。對于學生已有的技能、技巧,反復訓練,強化效應,形成能力。
3.和諧互助原則
生生批改活動要體現學生之間的和諧互助,要求學生應有“君子風度”,對別人提出的修改建議,要虛心接受,也愿意積極地去批改別人的文章,并能真誠地推薦別人寫得好的文章,努力消除學生的對立情緒,讓學生在有序、民主、和諧的氛圍中批改作文,讓學生在合作與競爭中積極參與作文批改。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助交流得到啟發,讓學生在作文批改中找到寫作的樂趣,個性得到互補,讓學生修改文章的能力得到鍛煉,讓作文批改落到實處,有效地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魏書生.語文教學[M].沈陽:沈陽出版社,2000.
[3]劉爽.高中作文教學“討論式互批”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校外教學,2013(10).
[4]田秀艷.指導學生互批互改作文的點滴做法[J].學術研究,2012(7).
[5]吉劉蘭.讓互批成為作文教學的有效路徑[J].讀與寫雜志,2016(12).
[6]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語文教育論文選[M].北京:開明出版社,1995.
[7]張影.論作文后指導中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D].蘇州:蘇州大學,201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