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瑞雪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疏導具有一致性和互補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心理疏導功能、蘊含心理疏導方法,心理疏導方法的運用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內容在高校學生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好心理疏導作用,不僅要明晰心理疏導的含義,樹立科學的心理疏導理念,還應遵循主體性原則、因時制宜原則、因地制宜原則。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導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筆者在長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和研究中發現,無論是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還是一種新穎的形式,心理疏導已被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體系。在遵循人心理活動規律的基礎上,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巧,去疏通高校學生的心理和思想,以實現解除或降低消極心理、提升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已經成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種手段,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課題。心理疏導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顯而易見。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好心理疏導作用,筆者認為首先應對心理疏導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進行深度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疏導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重視思想教育,也要重視心理疏導。心理疏導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疏導的加入,不僅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更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對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準確把握二者之間的關系,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科學使用心理疏導方法的基礎。
1.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疏導具有統一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心理疏導功能。一方面,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是高校學生抵御和克服心理問題的有效“屏障”,另一方面,心理問題的解決也有益于思想問題的解決。思想困惑,往往伴隨著心理苦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過談心、交流的方式幫助高校學生排解思想上的困惑,同時也發揮了心理疏導的功能。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中蘊含心理疏導方法。高校學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質的培育,不僅需要從理論認知角度提升,而且需要從意志、情感等方面塑造和升華,即“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樣性,自然蘊含了心理疏導方法。而且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巧,去疏通高校學生的心理和思想,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再次,心理疏導方法的運用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內容在高校學生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過去,單純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因忽視高校學生的心理矛盾,流于因循說教、照本灌輸,從而讓高校學生對教育內容產生消極抵抗心理。心理疏導從高校學生認識、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全過程施加影響,引導高校學生保持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創造良好的心理條件。
2.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疏導具有差異性。首先,二者價值導向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導向鮮明,旨在培養高校學生社會所期望的政治思想、價值觀、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心理疏導注重疏通、排解高校學生的心理疑惑或心理障礙,旨在降低或解除消極心理對高校學生的影響,提升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導并不進行價值輸入,著眼于高校學生的實際問題。其次,二者所采取方法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如榜樣示范法、環境熏陶法、情感陶冶法、說理教育法等。除了采取直接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也采用諸多間接方法,如將現實問題與思想問題結合在一起,通過改善外部環境影響高校學生的思想心理,以達到幫助高校學生樹立積極政治思想、價值觀、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的目的。而心理疏導方法則表現為直接面對來訪者心理問題進行處置,更簡單直接。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導含義的界定
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導的具體含義,是運用心理疏導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鍵點?!八枷胝谓逃械男睦硎鑼е饕侵附逃咦裱芙逃叩乃枷胄纬砂l展規律,對受教育者的思想認識問題通過疏通引導,既廣開言路,讓其充分表達,又善于引導,從而幫助他們清除心理障礙,提高思想認識,選擇正確行為方式的活動”,因而在教育實踐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遵循思想發展規律基礎上,把握“疏”與“導”兩點。
心理疏導之“疏”,指思想渠道的疏通,即創造敞開心扉的交流環境,引導高校學生充分溝通,把心靈深處的隱情、思想問題的癥結都充分表達出來;心理疏導之“導”指在系統準缺把握高校學生思想隱情、心理癥結的基礎之上,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技巧循循善誘,科學引導,把不正確的思想拉回正軌、讓不切實際的想法落地。基于此,筆者認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心理疏導,是從對高校學生的心理認知出發,提升其思想,塑造其意志,升華其情感和信念,進而使其原本不平衡、不適應的心理轉向平衡和適應,使其原有的心理困惑和心理矛盾得以疏解,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此外,作為方法和內容的統一,心理疏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應注意將心理疏導蘊含的人文關懷、人文精神傳遞給高校學生,而且要避免淡化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人、培養人的功能,流于泛心理化。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運用心理疏導的原則
要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好心理疏導作用,不僅要明晰心理疏導含義,樹立科學的心理疏導理念,還應遵循一些心理疏導的有效原則,包括主體性原則、因時制宜原則、因地制宜原則。
1.主體性原則。主體性原則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好心理疏導作用應該遵循的根本原則。不同的高校學生其成長歷程、成長環境皆不相同,其個體的心理感受、思維性格以及認知層次皆有差異,表現出鮮明的主體性和個體差異性。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心理疏導過程中避免“用一把尺子量所有學生”“用一套辦法解決所有問題”,而是把所有的高校學生都當成現實的、富有特性的個體對待,從個體的高校學生的實際心理出發,尊重差異、理解不同,因人施導,提出差異化的目標要求,開展靈活有彈性的心理疏導,助力高校學生的心理發展,彰顯出主體性。
2.因時制宜原則。因時制宜原則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好心理疏導作用應該把握的時機。人在心情愉悅和心情煩悶的時候,溝通效果是不同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心情愉悅有助于溝通目標的實現,心情煩悶會產生抵觸情緒,不利于溝通目標的實現。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對高校學生開展心理疏導時,應把握因時制宜原則,選擇合適的時機開展工作,避免事倍功半?!案鶕y計研究表明,一般來說,一天中有三個心理疏導的黃金時間段,8—10點是學習、工作效率最高的時間段;15—18點是分析能力、創造能力最為旺盛的時間段;2—21點是腦細胞十分活躍和記憶力最強的時間段。”因而,在對高校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遵循不同時間段呈現出的客觀特點,把握最佳時機,追求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在面對特殊情況或有特殊性格的高校學生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應把握及時性原則,及時開展心理疏導,避免耽誤疏導時間導致嚴重后果。
3.因地制宜原則。針對不同高校學生的心理困惑或思想障礙,采取不同的疏通和引導方法進行疏導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好心理疏導作用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高校學生身心發展并未完全一致,即身體發展處于相對成熟階段,但心理發展卻并未完全成熟。這決定了其在適應外在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變化,面對學業、社會交往、就業等方面帶來的壓力時,容易出現認知困難、心理波動、思想疑慮現象,進而產生焦躁、消沉、抵抗、恐懼,甚至人格障礙等問題。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者在工作中避免一概而論、以偏概全的思想,應找準問題根源,多措并舉地幫助高校學生解決心理困惑或思想問題。在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切實圍繞立德樹人的核心思想,科學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技巧,幫助高校學生解決問題的同時,進一步塑造高校學生形成社會所期望的政治思想、價值觀、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
由此可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疏導既具有內在統一性,又具有差異性。內在統一性決定了心理疏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方法,差異性又要求在實際運用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注意把握有效原則,在主體性原則、因時制宜原則、因地制宜原則指導下科學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技巧,助力培養高校學生社會所期望的政治思想、價值觀、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
參考文獻
[1]付喜鳳.論思想政治工作視閾中的心理疏導[J].社會科學論壇,2010(4).
[2]蘇進昌,王君學,田榮彬.思想工作的心理疏導藝術[J].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6(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