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銀
【摘要】教學來自準確地把握教材,恰當地是處理教材,理解教材。 在這一系列過程中需要教師從文本中接受有意義的東西,并把他們解釋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本文從一堂展示課《紙船和風箏》來闡述文本的層層解讀的過程,以及在解讀過程中如何去把握生成的閃光點,來設計出靈性的教學課堂,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最優化。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個人對解讀文本的理解與收獲。
【關鍵詞】解讀 ;設計;啟示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學校圍繞“深入解讀,靈性設計”這一主題要求各個年段展開教學研討活動。我所在的研究小組選擇的課文是《紙船和風箏》。文章雖然簡單而短小,但是蘊含著極為豐富的語文信息、語言信息以及情感信息。通過此次磨課,我感受到了解讀和設計雙重合給語文教學帶來的效果。
一、我們的解讀
《紙船和風箏》全文以童話的方式講述這個故事,清晰地分為兩個部分。1—6自然段為前半部分,講述紙船和風箏讓松鼠和小熊成為好朋友。7—11自然段為后半部分,講述他們為了一件小事而爭吵,最后又和好的經過。語言清新樸實,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讀來感人。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全文的精妙之處在于:紙船和風箏的象征意義。友誼的真諦是什么?是一聲聲溫暖的祝福;是一次次困難時的幫助;是一回回高興時的分享;是吵架時的寬容;是爭論時的原諒。做朋友最難的是什么?是寬容、是體諒、是容忍、是主動、是為他人著想……那才是真正的朋友。
二、我們的改變
(一)改變一:教學目標
第一次試教把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定位在“讓孩子明白朋友吵架之后應該怎么去寬容、體諒”。課堂教學效果并不是很好,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寬容、體諒”顯得要求有點高。在經過重新解讀文本之后,周老師重新定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不要為了一點小事而吵架,友誼可貴要珍惜”。這個目標的設定,更接近孩子們的世界,他們也容易接受。小熊和松鼠在吵架之后,他們都很難過,為什么會難過呢?這個問題的設計就是引導孩子體驗這個情感目標。
(二)改變二:教學方法
找準導入口,第一次試教課的導入設計(導入新課):
1.昨天,我們學習了20課的生字和詞語,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這一課,誰來讀課題?2.我聽見了,(教師指“箏”字)這個字他讀得特別準確,他讀的是幾聲?(學生齊答:輕聲)3.誰知道它單獨出現時讀幾聲?(一聲)請大家一起讀。4.教師小結:“箏”這個字單獨出現時讀一聲,與“風”組成“風箏”時讀輕聲,請大家再來齊讀課題。
教學的進入點從題目里的風箏的箏的讀音展開。接著就是整體感知文本,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整個導入看起來設計得很合乎常理,以題目作為鋪墊??墒窃嚱痰慕Y果發現,這個導入并沒有很好地帶著學生進入文本,孩子們一下子進入不了文本,回答問題始終游離在文本之外。后來我們重新討論,確定對于課堂的導入再直接一點。于是最后我們切入點很直接,很迅速。用“紙船、風箏、小熊和松鼠”四個圖片讓學生根據對文本的理解粘到畫有一條小河的圖案上。
對照兩次教學的導入,第二次的教學效果明顯好于第一次。首先,利用形象的紙船和風箏,漂亮的小熊和松鼠的圖片吸引住低段學生的眼球。使他們感覺到童話的氛圍。第二,拋開了字詞的干擾,直接切入文本,更能引起孩子的興趣,讓他們進入到這個美麗的童話故事中。第二次設計使學生造成認知沖突,激發了學生深入學習課文的欲望,并能緊扣住課文重點,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更深了一步,幫助學生迅速地理清了思路。
(三)改變三:重點(難點)
經過第三輪研討,我們再度修改教案,最大的突破在于教學重點不應該放在前半部分,即對好朋友之間應該互相幫助,互相關心;而是讓孩子明白朋友之間的友誼要珍惜。帶領孩子們理解友誼的含義,真正走進故事主角的內心世界。要讓孩子們充分體會到失去朋友的可怕、痛苦,以及重新找回友誼的過程。
整個教學從一開始就是圍繞“紙船和風箏是怎么樣讓他們成為好朋友的”這個問題展開的,這是支撐整個課堂教學的關鍵。一艘紙船,一只風箏,這最普通的兩件物品讓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這兒出現了一個空白,即他們會在紙船和風箏上寫些什么呢?教師在這兒的補白很好地發揮了學生的想象,情景的創設貼近兒童的世界。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仿佛把所有人都帶入了那個美麗的童話中,去感受小熊和松鼠之間可貴的友誼,孩子們也沉浸在友誼的海洋中。
一個“情”字充盈整篇課文,紙船和風箏發展了松鼠和小熊的友情,然而一次“裂縫”使他們經歷了內心的失落和難忍的痛苦,修補“裂縫”的獨特方式和感人畫面又使他們的友情得到升華。文中豐富曲折的情感歷程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是如果教學單單停留在友誼這個層次上是不夠的。而應該升華到:敢于率先伸出友誼之手的人是令人佩服的。這個升華是通過文本與學生實際結合而達到的。語文課程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新課程改革提出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體驗,恰當的解讀會使學生突破情感理解的瓶頸。
三、結語
布魯姆說過:“一切閱讀都是誤讀?!逼鋵嵰粋€教師在文本細讀的路上,可能會歷經“誤入歧途”,也就是可能會進入一種不被理解、不被認同的文本解讀。這不要緊,重要的是我們通過細細的解讀文本,拓展了學生認識世界的平臺。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