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仔鑫 胡慧婷 王震
[摘 要]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和環節。近年來,寧波通過加強鄉村文化載體和場館建設,開展鄉村文化調查與理論研究,加強鄉村文化教育與宣傳,創新鄉村文化保護模式等舉措,不斷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和探索,積累了一定經驗和成果。
[關鍵詞]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對策
[中圖分類號]D422.6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系統工程,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環,文化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具有無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作為國際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寧波不斷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和探索,積累了一定經驗。
1 大力加強鄉村文化環境載體建設
自然與居住環境是文化的載體,也是鄉村文化孕育的母體。近年來,寧波強力推進鄉村自然生態建設方面,制定并落實了《寧波市加快建設生態文明行動綱要(2011-2015)》等相關文件,劃定農田、林地保護紅線,確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林帶、設立禁止開發區,開展“千村綠化示范工程”、“綠化示范村”、森林村莊等創建活動,將生態區禁建區從4%提高到28%。大力推廣有機肥及科學施肥,嚴格控制劇毒及長效農藥的使用,積極發展循環農業、農家樂、鄉村旅游、景觀農業等綠色農業產業。積極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改造與建設,從2003年開始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推進村莊基礎設施聯網、貫通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和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并將宅基地整理、飲用水改造、河道整治、庭院美化、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與村莊整治建設項目對接。
2 積極推進鄉村文化場館設施建設
一是農村文化禮堂項目有序推進。2013年寧波啟動農村文化禮堂建設項目,因地制宜地打造出了古村文化禮堂、紅色文化禮堂、生態文化禮堂、科普文化禮堂等特色禮堂,為傳承鄉土文化、豐富鄉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寧波“鄉村文化地標”。二是繼續加強鄉村其他場館和設施建設。農村自助圖書館、農村書屋書籍的補充、更新和流轉實現規范化,農村廣播、有線電視、寬帶網絡和農村電影放映點不斷擴大。2015年,寧波創建室內固定放映點204個,公益電影放映基地58家,為農家書屋補充、更新、流轉圖書36.7萬冊,并建成了一批集農家書屋和公共電子閱覽室于一體的新型書屋,完成1401個行政村農村應急廣播體系終端安裝任務。此外,還積極探索新型文化傳播渠道。
3 開展鄉村文化調查與理論研究工作
一是加強民俗文化搶救性收集整理。先后出版了《寧波民間舞蹈集成》《寧波民間器樂集成》《寧波民間歌曲集成》《寧波曲藝志》《甬上風物·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調查》等,搶救、整理一大批鄉村民間藝術。二是開展傳統村落調查。2012年,寧波市開展了傳統村落調查工作,共確立了82個傳統村落,基本摸清了寧波傳統村落的數量、種類、分布、價值及其生存狀態,為認定傳統村落保護名錄,構建科學有效的保護體系提供了依據。三是開展鄉村歷史建筑摸排。2015年,寧波市首次開展了歷史建筑普查以及第一批歷史建筑確認工作,確定城鄉421處建筑為第一批寧波市歷史建筑,這批有保護價值的傳統建筑被納入法定保護范疇,填補了長期以來寧波市名城名鎮名村保護體系中的空白。
4 加強鄉村地區文化教育和宣傳
鄉村居民是美麗鄉村文化的主體,鄉村的孩童是鄉村文化繼承和發展的希望。為此,寧波市不斷優化城鄉教育統籌,以城校帶鄉校,提高鄉村基礎教育質量。從2014年開始,寧波市推行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工作,城區校長、名師、骨干教師前往農村、薄弱學校交流,教師交流服務時間不少于3年。兩年來共有2800多名校長、教師參加了交流。2015年2月,寧波市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推進城鄉教育公平,提高鄉村教育質量,近年來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教育公平指數數次位列第一。同時,寧波積極開展傳統文化、環保、生態等美麗鄉村文化教育和宣傳活動,提升文化自覺性。把生態文明建設的有關知識和課程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引導廣大青少年兒童增強生態文明意識,開展“訪名村、記鄉愁”等大型主題公眾活動,進一步宣傳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工作,制定生態文明建設的道德規范,大力倡導生態倫理道德。
5 積極創新鄉村文化保護模式
一是提出了“三位一體”保護模式,推動鄉村非遺傳承。2009年,寧波在全國率先提出非遺“三位一體”保護模式,即把非遺項目、傳承人和傳承(傳播)基地捆綁保護,受到文化部的肯定。二是實行標準化建設。2016年6月,寧波頒布全國首個由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正式發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地方標準——《非物質文化遺產“三位一體”傳承基地建設規范》,并積極開展《現代非遺傳承保護評價指標體系》等配套制度建設,推動了鄉村非遺保護的精準化。三是構建“分級+屬地”的動態監管模式。寧波構建起市、縣、鄉鎮街道三級監管和責任體系,以“屬地管理”、分級、動態考核的形式,進一步強化基層責任意識,發揮了基層政權組織的協管作用。目前分布在全市各鄉鎮街道、村落社區的文化市場(文化市場管理)義務監督員、公共安全協管員、信息員及文化志愿者骨干人數已達5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