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法峰
[摘 要]本文闡述了土地流轉的必要性,介紹了影響土地流轉的問題,提出了土地流轉的對策措施,提高土地流轉的可行性,促進農業的集約化發展。
[關鍵詞]土地流轉;存在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識碼]A
農村土地流轉,是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實現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
1 土地流轉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發展的必要
一是實現農村農業高效機械化的需要。農村農業要實現高效機械化,必須要實現農村農地化零為整,要實現農村土地化整為零,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前提下,只有土地流轉才可以實現。
二是實現農業規模化的需要。要改變當前農村經營模式,提高農業產出效率,必須要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實現規模化經營,土地流轉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三是農業產業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高效農業的出現,農業由粗放經營模式向集約化經營模式轉型成了農業發展的必然。農業要集約型發展,就必須由原來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分散經營,轉到土地集約化經營上來。土地流轉就成了唯一的土地集約發展的途徑。
2 當前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
2.1 農民流出土地的積極性不高。
2.1.1 雖然現在農民基本不愁吃穿了,但是市場經濟的發展,競爭的存在,出現了企業的兩極分化,大企業發展起來,機械化和智能化越來越高,使用人工的數量急劇減少。導致很多農民務工收入降低。企業的市場競爭,讓一些個體戶或小企業經營困難,家庭加工戶停業。小個體工商業戶變成了務工人員,收入降低。所以這些人員沒有了穩定的商業收入或者務工收入。耕地自己種植,雖然收入沒有大的收益,但是能保證自己生活的基本需要。如果用土地流轉得來的土地租賃款,不能滿足自己家庭生活的購買需求。
2.1.2 對土地流入企業或者工商業戶,很多農民沒有信心,流出土地很有可能改變土地用途,形成工業用地或者用于樓盤開發,致使農民的耕地不能恢復農業種植。或者永久失去耕地的承包權。影響了農民流出耕地的積極性。
2.1.3 農村的土葬觀念,也影響了土地流轉的積極性。自從土地進行拍賣出讓政策以來,不但使房價翻了幾番,連墓地的價格都是翻番,而且有使用年限的。現在農村都信奉人死后入土為安的土葬觀念,在自己的祖墳地里或者自己的承包地里埋葬,可以省去一筆不小的開支,而且永遠使用。
2.1.4 想流轉的農民找不到合適的流出對象。由于農業的專有特性,沒有好的成熟的農業投資項目,看不到穩定的土地流轉收入,或者流轉的收入不高,致使農民沒有流轉積極性。
2.2 農業耕地承包經營項目流轉土地的愿望和現實不對接。
目前農業發展遇到了發展瓶頸。農業產業仍然沒有擺脫投資時間長,見效慢,受生物生長規律的限制的特性。由于市場需求規律的變化,農業項目發展跟不上市場需求的變化節奏致使農業項目的經營者很難盈利。我們本地有一個流轉項目經營者,流轉入4000畝耕地,因為管理和經營的原因,雖然經營了三四年,不但沒有盈利,還出現了虧損,致使不得不退回一部分流轉耕地。
2.3 土地流轉問題的對策和措施
要想使土地流轉順利進行,讓農業成功轉型為集約化生產模式,重要的是讓農民從農業發展瓶頸里走出來。讓農民在市場競爭的環境里,找到合適的農業發展項目。做好農民的增收工作,保證農民的需求。
第一,國家政策應該正確引導農業,有計劃地發展農業。國家要利用先進的大數據、云計算數據,整理出每年的農產品供需情況指標,利用先進的大數據指標,通過各地的農業特征發展各地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業項目,避免市場競爭給農業帶來的危害。比如國家應該劃分出糧食產業區、蔬菜產業區、家禽養殖專業區、畜牧養殖區等等。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產業。讓我國的農業發展突破發展瓶頸。
第二,高等農業院校和農業科研部門的科研項目下沉到農村,讓農業科研項目接地氣。比如我們山東省棉科所就坐落在我們臨清市,棉科所的研究,給80年代山東的棉花種植帶來了很大的效益,也滿足了國家對棉花的需求。
第三,讓農業項目有吸引力,讓人有對農業愿意投資的愿望,讓經營農業項目的人看到農業收益。目前農業項目經營得都很困難,我們本地某村支部書記愿意做個示范帶頭作用,但是通過2年的試驗,都以失敗告終。這個例子嚴重地影響了周圍對農業項目的積極性。
第四,國家應該做好對農村年輕農民的農業培訓工作,讓年輕的、有文化的、懂經營管理的農民熟悉國家農業發展規劃,知道農業發展的方向。讓年輕農民向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說的“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目標發展。打造出農村主導農業的生力軍。
3 結語
只要農業發展起來,農業項目有了可觀的收益,土地收益增加了,土地流轉就成了水到渠成的地步。在我們十九大的春風下,我們積極響應習總書記的建設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們的農業發展一定會成功走向世界農業前列。
[參考文獻]
[1] 黃華.我國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法律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11.
[2] 劉樂山.我國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的缺陷與完善[J].當代經濟研究,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