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
[摘 要]職業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具有特殊的教學模式,自主學習、理實一體化等教學模式得到了大量的推廣和探討。《電工基礎》是電類專業一門不可或缺的專業基礎課,是學生后續專業課學習的排頭兵,電工電子人才的需求更是與日俱增。本文對如何講授該門課做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電工基礎;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職業院校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電工基礎與技能》是機電類專業開設的第一門電類專業基礎課,是學生獲得電類職業資格證的一門必修課,也是學生職業提升所需專業知識學習的基礎、先頭兵。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獲得電工電子技術領域必備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安全用電和觸電急救、電路識圖分析、電氣線路安裝、電氣設備檢修與調試等專業能力,畢業后能夠勝任制造及服務企業的相關崗位工作,這門課程對學生職業崗位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還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能夠全面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工作責任心、職業規范和職業道德等綜合素養。
本人多年從事電類專業課教學,深知這門課若是沒學好對后續課程的嚴重影響。在國家經濟水平蓬勃發展的今天,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標準也在逐步提高,對專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和理論知識的標準尺度更是不斷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就業問題和難度也日益凸顯,專業課教師的教學任務、教學難度和挑戰也有所增加,如何改進傳統教學模式使之適應現代的教學標準,實現學生學習與就業的零距離是職業院校一直在探討和推動的。
《電工基礎》是一門綜合性較強、內容龐雜抽象的應用型專業基礎課,而歷來又存在內容多、課時少的矛盾。如何在最短的時間使學生掌握最多的知識和技能?這是一項擺在授課教師面前的挑戰。
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采用勢在必行。
1 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1.1 單向性的理論教學無法滿足社會的發展和需求
《電工基礎》是一門與社會生活聯系密切的學科,實踐教學不僅是為了培養綜合人才的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更是為了使學生在實踐中積累技能和經驗,為就業擇業和適應社會提供保證。
電學知識繁雜而抽象,單向性的教學(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割裂甚至采用不同人員講授),會使理論和實踐的聯系被打破,學生無法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對課程的學習目的和定位模糊不清,專業上的實踐經驗嚴重不足,動手能力也得不到有效培養。學時消耗了,教師講得筋疲力盡,學生學得迷迷糊糊,教師和學生的熱情和自信心受挫,學生就業后無法勝任工作,學科的功能性和意義也得不到充分發揮。
1.2 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優勢
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理實一體化教學充分利用了多媒體資源、仿真軟件或設備、真實生產線的復制等提高了學科的趣味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也得到了有效體現,學生也從抽象枯燥的理論教學模式中得到解脫。在豐富多樣的實訓項目中,學生直觀地理解了理論知識,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也得到了發揮,學時少了,掌握的技能卻增多了。
另外,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橫亙在師生間的講臺不見了,增進了師生間的情誼。教師更了解學生,能更好地因材施教,教學內容得到了及時有效的反饋,詳略、重難點明確,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由以前單純的“教師”轉化為具有“教師”與“師傅”的雙重身份的雙師型教師。同時學生也了解了老師,不再畏懼老師的“高高在上”,“因為喜歡老師而喜歡上了一門課”,學習氣氛融洽了,興趣和自信心增強。
2 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施
2.1 專業課程的導向變革
作為職業院校教育,其最終的教育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就業。亦即教學目標要以學生就業為基礎,衡量教學目標是否實現的唯一指標是看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電工基礎與技能》的教學也應該以學生的就業為方向,加強學生的技能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和知識,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教師可將教材內容從加強實踐的角度進行整合,讓教材內容的目的性更加明確,學生對課程學習的目標和任務有個清晰的輪廓。同時在教學中把學生當企業員工看待,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既能培養學生的崗位責任意識,也能激發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2.2 采用行為導向教學法
電學知識內容十分龐雜,而“電”看不見摸不著,十分抽象,教師常常會有教學的無力感,學生更是產生了畏難情緒。教師可將各知識點分成幾大項目,每個項目又分成若干小任務,每個小任務可以獨立存在,知識點不是很多,小任務之間的關聯也不十分密切,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能自行完成,完成不了也不用過于焦慮下次課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激發了學習的興趣也增強了能學好的信心。實訓室白天對學生全天開放,實訓室老師隨時可對學生答疑解惑。
2.3 多樣的教學手法
2.3.1 開門見山,重點突出。如前所述,職業教育的教學目標是以學生的就業,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作為衡量標準,一些復雜的理論推導既費時又無益,即我們的重點是“怎么使用”而不是“為什么要這么用”。例如在講授電阻的連接方式時,直接給出定義和特性,略去推導,然后讓學生連接電路,儀表測量,強化了學生的記憶。
2.3.2 直觀演示,情境參與。例如講授自感現象時,線圈兩端并聯一個小燈泡,在開關通斷時讓學生觀察現象。然后小燈泡改為幾個同學手握手地與線圈并聯,在電路突然斷電時感受自感電流的刺激,“自感”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例如講解三相交流電路中負載的連接方式,星形,三角形,相電壓,相電流,線電壓,線電流,教師講的像繞口令,學生學得是暈頭轉向。教師可以制作簡單的電路板,準備幾個燈泡(6個或9個),利用實訓臺電源,學生直接接線,再配上萬用表,這幾個概念及其相互間的關系一目了然。
2.3.3 溫故知新。在新知識點學習完畢,可緊接著安排一周的集中實訓,復習鞏固。同時在實訓時改變參數和實訓方法,使學生加深印象,舉一反三。
2.3.4 見微知著,同中求異。將已學過的知識點類比新知識點,以簡單的現象類比復雜的現象,使抽象的現象形象化,引起學生的聯想,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例如,一般學生對“電學”較易理解,對“磁學”則摸不著頭腦,教師可將二者的相應概念羅列在一起,對比教學。
2.3.5 多種教學手段和設備的融合。利用多種現代教學設備(多媒體、仿真等)和教學手段(如任務驅動,項目導引,小組討論)。推崇現代教學理念也并不是完全推翻傳統,“傳統”之所以稱之為“傳統”肯定有其無可比擬的優點。在采用現代教學手段時傳統教學方式也可以適當插入,如教師的板書,既突出了本次課的重點,也給了學生思考和記筆記的時間,教師板書時又可以針對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調整講課思路。
2.4 教材的靈活運用
職業教育中,理論知識的講授以“夠用”為原則,實踐教學則已“用得上”為原則。教師教學前要通讀教材,打破原教材的章節,捋順總的知識點,重新排列與組合,合理分配學時和重難點。例如在講授R L C諧振電路時,可以讓學生利用示波器和萬用表直接觀察波形和儀表讀數進而得知電路特性,省略復雜的數學推導。又例如在講授三相交流異步電動機時,要簡化電動機內部結構和旋轉磁場理論的講授,而對電動機的接線方式、控制和檢測則要加以注重。
2.5 考核方式的多樣性
傳統的考核方法是平時成績20%(包括作業、課堂提問、考勤、紀律等),期末組織統一卷面考試占80%。這種近乎“一錘子的買賣”使學生人浮于事,來聽課只是為了點個卯,課堂提問就像問“木樁”,作業、實驗報告雖然按時交了也是抄襲現象嚴重,最后的期末考試也是“60分萬歲”,教師無奈,學生也是無趣。現在我們可以倒過來,加強平時成績的考核比例(課堂教學和實驗課教學中隨時插入考核,并計入期末成績),甚至可升至80%以上。即課程的考核應強調過程考核與最終考核并行,且弱化最終考核。最終考核即為傳統的“期末考試”,過程考核則貫穿課程教學的始終,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基本上每個環節都設置考核,適度增加學生學習的壓力,樹立學生全面質量管理的思想,所有考核的結果是公開的,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考核手段采取個人考核與小組考核并行的方式,結合學生的平時表現(出勤、聽課)、作業(含實訓報告)完成情況、實訓參與度及完成度、實訓習慣等多方面(主要是教師評議),同時參考小組評議,對學生做出客觀評價。
[參考文獻]
[1] 許勇平.高職電工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初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3).
[2] 李珍.高職電工技術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長沙通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4).
[3] 成鳳敏.電工電子課程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