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璧玲
[摘要]產業結構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和體現國民經濟素質的重要標志,產業結構也是決定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影響因素。隨著十九大的召開,可持續發展被提到一個重要的高度。在發展新疆經濟的同時,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問題是經濟發展的重點。探討了三次產業結構協調發展對烏魯木齊的重要性,并從結構、經濟等方面提供了對策與建議。積極推動烏市三次產業結構協調發展對于新疆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產業結構;協調;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1 烏魯木齊市產業結構現狀
目前,烏魯木齊市呈第二產業比重最大、第三產業比重次之、第一產業比重最小的“二三一”型結構,烏魯木齊已從傳統的工業、制造業向現代服務業轉變,第三產業比重2015年達到51%,高出新疆7.7%。從產業結構上看,烏魯木齊市工業比重偏高,農業比重偏低。工業比重(48.05%)比全疆(38.6%)高9.45%,農業比重(0.94%)比全疆(16.7%)低15.76%。
烏魯木齊三次產業構成中,第二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一直和第三產業相差不多,但2015年第三產業開始有反超的趨勢。2015年,烏魯木齊市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比重與新疆相比,其中第一產業低了15.76%,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卻高將近9.5%和6.3%,說明烏魯木齊市工業、服務業比重過高,農業發展落后(見表1)。
2 三次產業結構協調的重要性
國民經濟平穩、健康、高效運行的前提是產業協調發展,產業協調發展不只是經濟問題,也是決定國家能否長治久安的政治問題。2015年中央開展的工作會議中重點強調,城市工作必須同“三農”工作一起推動,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并明確指出統籌空間、產業三大結構,是提升經濟實力、增強經濟競爭力、改變城市發展模式的重要途徑。
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協調發展”的觀點,也是“十三五”規劃的關鍵。全會中強調“協調”具有重要的優先位置和戰略高度。由此可見,堅持三次產業結構協調發展,可以形成國家經濟結構的平衡,促進穩定社會發展。
新疆是我國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大區,烏魯木齊作為新疆的首府,其地理、經濟、社會、政治地位極為突出,尤其是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戰略的提出和實施,烏魯木齊市將會成為我國未來發展戰略中的“重中之重”。近年來,烏魯木齊市經濟總量高速發展,但是質量急需轉型升級,另外城鄉差距和工農差距依然很大。烏魯木齊又是一個大工業、小農業的城市,在高速增長的GDP基礎上拉升了烏魯木齊市工業化進程,但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烏魯木齊市農業規模極小,但也存在著貧困和發展滯后的問題。第一產業投入數量不足,導致與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沒有形成良好的銜接。盡管工業國內生產總值持續增長,但第二產業對投入驅動過度的依賴,造成資源、原材料消耗比重過大,附加值較低,處在產業的最低處。
三次產業結構的不協調,總體來說就是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落后,使得我國經濟在實現可持續增長的同時,所付出的代價更大,資源能源的消耗更大,形成資源短缺的現象,導致環境急劇惡化,發展速度持續減緩。
3 三次產業結構協調發展的對策
烏魯木齊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時,應該以自治區“十二五”規劃綱要為指導,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中心。針對烏魯木齊的實際情況,特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3.1 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加大農業資金的投入
3.1.1 增加農業產業的投入量。基于烏魯木齊農業發展水平比較低,經濟能力弱,在烏魯木齊市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應該加大對農業產業的投入,可以從資金投入和科技投入兩方面入手。與此同時,要提高人口素質,加大教育投資,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的能力。
3.1.2 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加快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大力提倡高效節水農業,有序引導調減高耗水、低效益作物種植面積,持續擴大蔬菜種植面積,建設設施農業基地,增強“菜籃子”安全保障能力。積極促進農業產品加工、倉儲、物流、銷售一體化發展,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發展與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相融合的農業產業結構體系。
3.2 大力推動產業創新
產業體系要想協調發展就必須創新能力強、結構布局合理、質量效益好,可以通過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來改變,加快產品和技術的創新,形成重點突出、優勢明顯、協調發展的產業新體系。
3.2.1 以創新驅動引領產業發展。優先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加快產業結構優化,推動三次產業與工業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加強新能源、新材料等工業領域和金融、旅游服務領域的投入,形成產業分工合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新體系。
3.2.2 以創新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采用現代信息科技技術,全面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以產業鏈為紐帶,以產業園為載體,全面提升工藝裝備、產品工藝等水平,加強煤化工、石油化工等傳統產業集群和企業集群的建設,發現產業創新發展新道路。
3.3 加強監督管理,完善服務體系
3.3.1 加強政府管理和監督。強化在自然資源管理利用方面的政府職能和法律規制,為合理的分配自然資源制定嚴格規范的法律法規。在監管層面,政府應該加強宏觀指導,制定對應的管理規章制度,深刻了解當地的資源開發和使用的實際情況。
在法律法規方面,針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分配制定嚴格的制度,必須堅持適度原則,不可隨意開采和利用自然資源;對開采和使用自然資源的主體,做出嚴明的行為規范,防止他們肆意的開采和使用。最后,應加強自然資源在使用過程中的法律規范,防范和嚴處資源非法交易,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3.3.2 健全農業服務體系。完善農業綜合信息服務網絡,確切落實農業補貼政策,健全農業保險補貼政策。加快農業領域的技術創新,提倡使用先進實用的農業技術和新型農業機械裝備,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
3.4 加快休閑農業發展,大力發展旅游業
積極開發休閑農業,大力發展休閑娛樂、美食餐飲、度假養身、體驗互動等一體化創意農業體系,打造一個服務規范化、功能多樣化的休閑農業品牌。加強烏魯木齊市旅游區的綜合服務功能,增加更多的著名的運動休閑度假區和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可以通過南山、天池、水磨溝等冰雪旅游為襯托,提升新疆“絲綢之路冰雪風情節”的影響力,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打造國家旅游度假區和國家級精品景區。加強旅游景區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柴窩堡湖國家濕地公園、達坂城絲路文化游覽區、天山國家級森林公園等5A級旅游景區的提升改造工作,提高各景區的旅游接待水平,建成祥和安逸的養生之都。
[參考文獻]
[1] 張九漢.農業結構調整問題的再認識[J].農業經濟問題,2001(5):16-19.
[2] 劉楠.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業經濟發展的灰色關聯度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4):7597-7598,7622.
[3] 徐康寧.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內涵與新思路[J].江海學刊,2014(2):72-238.
[4] 陳棟生.論區域協調發展[J].工業技術經濟,2005,24(2):2-6.
[5] 韓德超.產業協調發展與工業結構升級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9.